“诗圣”是如何革新诗歌史的?阿来讲杜甫本周开启第17讲

原标题:“诗圣”是如何革新诗歌史的?阿来讲杜甫本周开启第17讲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中国古代大诗人很多,堪称群星璀璨。但唯独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这除了跟杜甫在诗歌创作领域的艺术技艺高超有关之外,还跟他对诗这个文学体裁的独特贡献有关——大大拓展、丰富了诗表达的内容范围。诗到了杜甫那里,有一个变革性的改变:不仅仅表现家国大事等宏大主题,还开始聚焦日常生活细节和个人视角。

从北方一路经过当时“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一路来到成都,杜甫迎来了他人生的安稳期,也在不自觉中完成了他对诗歌的革新式贡献,开辟出一个巨大的题材领域,在个人生活史意义上,完成了“诗史”的重要部分。

7月1日下午3:00,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将在阿来书房迎来第17场。在这一讲中,阿来将以“堂前雨,亭外江”为主线,带读者详细解析杜甫的一组诗:《江亭》《江涨》《朝雨》《进艇》《大雨》《江村五首其一》《喜雨》,并详细阐述其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封面新闻将对这场讲座做全程视频直播。

在这组诗里,杜甫没有表达忧国忧民的心绪,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下大雨了,水涨了,他都细细观察,写成了诗。比如在《喜雨》中他写“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杜甫对成都的诗意书写,不光在诗歌上取得重大进展,还让杜甫成为成都这座城市人文形象的重要参与者。“不写就没有,谁写了就是谁的笔底江山。所以,何绍基赞杜甫:‘锦水春风公占却’。”阿来说。

大自然和诗歌的双重慰藉,让他的心情变得很平和舒适,在《江亭》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当时的状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在即将到来的讲座中,阿来还将援引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说”,来分析杜甫这首诗中,写景与写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诗圣”是如何革新诗歌史的?阿来讲杜甫本周开启第17讲
阿来“杜甫 成都 诗”第16讲来了,本周六不见不散!
“人诗互证”更深走进诗圣精神世界 “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本周六精彩继续
本周六,来杜甫草堂听名家讲杜甫
听阿来讲杜诗感受杜甫的成都朋友圈
杜甫的家族故事同样令人惊叹,阿来讲杜诗吸引144万观众线上围观
阿来讲杜诗吸引近144万网友围观
听阿来讲杜诗,寻找一片心灵净土
胡可先教授草堂讲杜甫 观众:诗圣关注他人心怀天下|名人大讲堂·杜甫季
“人日”游草堂 祭拜诗圣杜甫

网址: “诗圣”是如何革新诗歌史的?阿来讲杜甫本周开启第17讲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109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