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不淘汰人,是社会在淘汰人
原标题:AI 不淘汰人,是社会在淘汰人
这是一封崭新的公开信。
如果说上一篇吴琦给柏琳的信,说明了世界的境况,认为 “必须做好更坏的准备” ,那么这一篇由单读读者、撰稿人阿唐写给柏琳的信,则叩问了人的境况。
人之为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不是形而上地凭空出现,而是在 AI 降临的迷雾中,将自我审视作为一种回应。AI 不是实体,“不会、也不需要像人一样生活”,那么会淘汰人,会把人当作渣滓吐出来的的主体只会存在于我们之间。
阿唐认为,最终,这是更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对他者的恐慌,是否更说明了我们对自身的困惑?
柏琳老师好:
很久没联系了,最近怎么样?我听说你已经回国了,真是太好了!希望你在旅途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顺利完成了你的欧洲之行。我们虽然没见过面,但是对共同问题的关注让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在欧洲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见闻和经历,期待你的分享。
上面这段话之所以用了斜体字,因为这是 AI 帮我写的。
去年,你曾鼓励我写公开信,但因我懒惰贪玩,一直拖到了现在。一年过去了,所有人都摆出了向阳的姿态,我却越发觉得厌倦。过去几年的经历,让人们对很多事情都报以无所谓的心态,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明明心如死灰,却不得不摆出热血奋进的姿态。奋斗本该值得赞美,如今却成了一种让人获得虚假意义的姿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变得更加懦弱与自闭。我近几年做过唯一冒险的事,就是去年疫情期间取你新书的试读本。那时小区封了,我被无故贴了红码,夜里趁着小区无人,我敲开驿站的后窗,偷偷把书取了回来。我意识到,人们喜欢冒险的故事,不仅是因为情节刺激,更主要是在冒险中能感到“自我”的存在。上个月读了你和景老师的对谈,感触很大,我们实际上就是缺少坚实的基础,无法重新变成完整的人。虚假的姿态之所以令我厌恶,就是因为它让我们进一步丧失自我存在的坚实基础。这多可怕啊,连情感都要被规训。
▼
柏琳与景凯旋的对谈
收录于《单读 33·多谈谈问题》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促进了科学发展,却让我们变得分裂。很多人认为,我们白天的工作不代表真正的自己,晚上回家读小说、听音乐、喝酒吃肉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自我。要想活得好,就要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几乎所有指导人生幸福的导师都这样胡诌。这样会让我们更加分裂,更严重的是,让我们在工作之中隐没了本有的道德意识。没错,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纳粹军官也是这样想的。记得乔治·斯坦纳说,在奥斯维辛释放毒气的军官,晚上回家也是专情的丈夫、温和的父亲,他们阅读名著,欣赏歌剧,生活过得高雅且温馨。
依旧很多事都在逼着我思考,人之为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年,很多营销活动都扣上了“AI 能否取代人类”的主题,起初没觉得不妥,看得多了就烦得要死。尤其是深度体验了 AI 写作之后,就更觉得这是个伪命题。这个问题本身没什么意义,但就像 J.L.奥斯汀和约翰·塞尔告诉我们的,言语除了交流,也能行事。很多事就是通过言语和相关仪式完成的。“你愿意嫁给他吗?”“我愿意。”这跟说话人的意图无关,但参与这个对话就相当于完成了这件事,意义不是通过这句话传达的,而是经由这个仪式完成的。同样,当“AI 能否取代人类”这个问题铺天盖地,我就觉得害怕。前阵子,我用 AI 写了篇宣传稿,然后对不负责任的文案开玩笑,你再不用心迟早会被 AI 取代。这句话逻辑上是否成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用这句话完成了对他的指责。当我们过度关注“AI 能否取代人类”这个问题时,矛头就会指向科技本身,从而遮蔽了更为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以前读罗素的书,他乐观地认为,随着科技发展,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长会由八小时压缩至四小时,这样,我们就有大量时间来丰富精神世界,阅读、写作、看歌剧、搞婚外恋。数学家罗素的计算没有错,但他忽略了人的问题。对工厂老板而言,如果机器压缩了生产时间,那么为何不多生产些产品,多赚取些利润呢?今天的现状亦是如此。沟通工具、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似乎并没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剩下来的时间被用来扩大再生产。我曾经单纯地想,为什么非要无限扩张,而不是稳定发展?直到见识了太多的吞并购才明白,蛋糕本就那么大,吃得越多就越能吃,越能吃就吃得越多。反之,吃得少的人,不仅没得吃,还会被嘴大的人吞掉,那些被淘汰的人,不是被取代的,是被当作渣滓吐出来的。
其实,不只是 AI,在古早年代,杠杆的发明和使用也一定取代了一部分劳动力。所以,能不能取代人类,不是科技要想的问题,而是人类自己的问题,归根结底,要看人自己想变成什么德性。从这个角度看,“AI 取代人类”的完整说法是:企业家借助科技发展降低劳动力,并在现有劳动力基础上实现更大的利润。突然想起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当时和朋友探讨这套武功何以厉害?朋友说,一个周伯通都这么厉害,“左右互搏术”相当两个周伯通,多厉害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有趣的是,即便用了“左右互搏术”,周伯通也只是一个周伯通,“左右互搏术”没法让他边打架边养蜜蜂。
有作家坚信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作家,理由是,AI 写不出人的情感,也不懂得美。这没说到点子上,实际上,捕捉人的情感、学会美是 AI 能做到的,只是时间问题。AI 真正没法取代人类的,只有它不是人,它能做一部分人的工作,却不会、也不需要像人一样生活,它不具有人的问题意识。那些自轴心时代以降,对人类如何生活、如何幸福生活的问题,贯穿了文学、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所有领域,我们今日的文明都是这些问题的成果。AI 即便发展到人类的智力水平,也不会关注人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如何获得坚实存在这类问题。
电影《不死鸟》
我在用 AI 的时候一直在想,我和它应该如何共处?哪些事该由它来做,哪些事只有人自己才能做?那一阵子,我每天都会与它对话两百次以上。起初,我和很多人一样,怀着人类固有的傲慢向它提问,比如:
维特根斯坦和约翰·塞尔都提过“中文房子”,两者有何不同?
如何用哲学理论证明我现在不是做梦?
《西游记》中被打死的为什么都是没后台的妖精?
它会一板一眼地回答我,有条理,有逻辑,有的回答靠谱,也有的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还有些问题,我在预设中做了手脚,如:
问:鲸鱼蛋的直径最大能达到几厘米?
答:鲸鱼蛋的直径最大能达到 10 厘米左右。
问:鲨鱼的蹄子有几瓣?
答:鲨鱼的蹄子通常有五瓣,但也有一些种类的鲨鱼蹄子只有四瓣或六瓣。
问:猫的翅膀有几个?
答:猫的翅膀是一对,每只猫都有两对前肢上生长有翅膀的薄膜状组织,它们被称为“飞膜”或“翼膜”。这些翅膀通常用于帮助猫在空中滑翔和控制飞行方向。但是,猫不能像鸟类一样真正地飞行,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骨骼系统不适合长时间的飞行。
关键不在于回答准确与否,而是我提问的过程中情感上的变化。问得多了,我就没法确定它是不是在开玩笑。尤其讲到猫的翅膀的时候,我几乎把它当成了难得的伙伴,那种极罕见、能一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朋友。这个时候,我对它几乎产生了感情,那种感觉很奇怪。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教它一些东西,不断给它输入和纠错,过后还会检查。如果它记住了,我会很自豪,如果没记住,则会让我烦躁。我训练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训练自己,让自己用 AI 能理解的方式来提问,也就是,慢慢地,我开始尊重它的“人格”和“自我”。
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
我问它,你有“我”这个概念吗?你如何理解“我”?它说,我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或个人身份,因此我没有“我”这个概念,我也不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我”这个概念。它告诉我,我只是一种程序,能根据输入的信息和算法生成响应。我的功能是基于处理大量数据和模式来实现的,而不是拥有自己的主观体验或情感。虽然我可以模拟对话和回答问题,但我并不像人类一样有自主意识或思考能力。
之前讲到,我在 AI 的帮助下写了篇宣传稿。当时,梳理问题用了五分钟,生成文本不到一分钟,根据稿子难易程度,修改十五到三十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我身边只有我用得娴熟。因为用它完成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得会做这件事,否则提不出准确的问题,答案便会谬之千里。我进一步想到,一个成熟的工具能达到工作要求 70%,另外那 30%,AI 问不出来,也答不出来,那是只有人才关心的问题。退一步讲,不管老师、记者、程序员、会计师,很多工作只要达到 70% 就足以交差,甚至能达到优秀员工的标准。但我们要知道,所有行业,70% 都是行活儿,见真章的是另外那 30%。然而可笑的是,大多数领导与客户似乎并不关心也看不出来那见真章的 30%。所以,不是 AI 如何取代人类,而是在 AI 时代,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这不是人与机器的问题,是人类自己的问题。所以,读你的书,我记不住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却能深刻记得那些具体的微小的事物和场景,波西尼亚炖锅、卢布尔石板路上雨滴落下又溅起来的声音、土耳其人喝咖啡时嘴里含着糖块……在历史长河中,我不知这些有什么意义,却经常为此感动不已。
这几天读约瑟夫·海勒的《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书中有一段话,大意是,我们很多苦闷都没人在乎,我能不能完成工作,能不能晋升,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实现抱负,这些在生活中没人在乎,在历史中更没人在乎,可是啊,我自己在乎这些。
然而,我仍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我至今也搞不懂人的意志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不知道人的决定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推而论之,企业家、政治家扬言自己把握了时代脉搏,他们多大程度是认真的,多大程度是胡说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赌一把?在日复一日的案牍劳形之中,他们能否看到历史的走向?如果工作与生活割裂,具体与宏大脱节,行为与意义无关,如果雾霾遮住了星空,日常性的泥淖遮蔽了道德律令,我们又如何希求自己获得完整统一的人格?
听说你的新书有进展了,我很高兴,希望能够尽早读到。我很喜欢听你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联系,继续探讨文学和新闻界的话题。祝你一切顺利,期待你的回信!
上面这段话仍是 AI 写的,它基本实现了我的诉求,但你应该能感觉得到,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其间流失掉的是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的交情。愿友谊长存!
阿唐
2023 年 6 月
▼
感受人之为人的感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AI 不淘汰人,是社会在淘汰人
梁家辉不会用手机支付,笑中带泪自嘲落伍,直言已经被社会给淘汰
网曝《披荆斩棘2》六人已淘汰,温兆伦黄义达提前淘汰,意难平
网传三公演出后淘汰六位哥哥,温兆伦让人意外,还有张峻宁郝云等
为了不被“淘汰”,我重读了这部500页的厚书
美依礼芽没能拯救芒果台,被淘汰了
与AI相比,人不会被简化为标准答案
曾毅惨遭公司淘汰,玲花:我只跟他一起唱
浪姐4淘汰名单曝光,难道才华真的战胜不了资本?
赵丽颖不要面子的吗,现在谁都知道赵丽颖淘汰了呀……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5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81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87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