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懒,而是看透了人性

原标题: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懒,而是看透了人性

俗话说:“时间识人,落难知心。”

有些事,只有经历过才了解。有些人,只有是遇上才明白。

进入了某个年龄,某个阶段,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明白了生活的起伏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得沉寂起来。

不在朋友圈里晒有关自己的一切,也消失在朋友圈里,成为一个“隐形人”,外人无法通过媒介去了解他,只有身边的朋友、亲人才知道他真实生活的样子和状态。

没有了分享自己的欲望,不再花时间在无效社交之上,而是沉下心来,提升自己。

更有甚者,从一开始就不发朋友圈,真的活得太通透了。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懒,而看透了人性。

1,不再渴望别人的“认可”,而是专注做自己。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朋友圈是展示橱窗之一。热衷于展示自己的人,无论分享的是爱情、友情、事业等,在展示的过程中,都渴望被他人接受、赞同和认可,因为这种认同感能够满足我们的社会认同需求。

但经历过就会明白,这世界上除了爱我们的父母外,并没有真正希望我们过得好。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再倾向于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构建自己的自我认知,而是把精力和时间都用来专注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安全感,从自身得到放松和自由,而不是为了维持某种形象不得不伪装自己。

当一个人敢于打破“聚光灯效应”,才是真正的成熟,不再活在别人眼里,也不再渴望别人的认同和关注,转为自我认同,自我接纳,就会专注做自己。

2,有自己的生活重心。

朋友圈所展示的生活,多多少少都是有修饰的痕迹,不排除虚拟的可能。

当我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关注自己在朋友圈的形象和受欢迎程度时,容易丧失自身内在价值的判断能力,误以为自己的存在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才有意义。

过多的关注朋友圈,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人无法专注于更重要的事物、影响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无法真正投入到家人、朋友的交流中,错失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连接的机会,也容易错过体验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蔡康永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虽然朋友圈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和机会,但将生活重心放在朋友圈之外的人,是看透人性后,摆脱虚幻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困扰,发现生活的本质是专注并珍惜当下。

3,不想暴露关于自己的一切。

朋友圈是一种社交载体,无论分享什么,都有可能被他人所熟知,包括别有用心的人。

有的人会注重隐私,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和边界,对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不会轻易地与他人分享,更强调个体的自主和独立,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便会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比如不发朋友圈,或设置仅自己可见。

有的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不便分享自己的状态,或是懒得分享自己的一切,索性不发,便不会授人以柄,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何况看透人性的人更明白有一种人性的恶,叫做见不得别人好。很多人能接受陌生人的成功,但不能容忍身边的“熟人”过得比自己好,分享自己的一切,难保不会招来祸端。

周国平说:“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

看透人性后,聪明的人都懂得了低调,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实力,只交值得交往的人,不再花心思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

看透人性后,就会明白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和与他人的真诚相等。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懒,也不是放弃追求成功和幸福。相反,是看透人性后,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懂得了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逐渐淡出朋友圈,反倒是一种觉醒。

END

今日话题:你还发朋友圈吗?欢迎留言讨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那些爱发朋友圈和不发朋友圈的人,大多都是这种心理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还是远离为好
短短的五句话,说透了人性!(精辟)
真正厉害的人,是看起来“很懒”的人
不发这三种朋友圈的女人,往往会变得很高贵
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看似薄情,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聪明
荐号 | 那些从朋友圈消失的人,闲暇时都在看这些
退休之后,真正聪明的人,都在慢慢淡出“朋友圈”
你不是忙,而是懒
从《红楼梦》里的三次偶遇,看那些不易被察觉的人性之光

网址: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懒,而是看透了人性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26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