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曾让我们受尽烛照
原标题:米兰·昆德拉曾让我们受尽烛照
□伍里川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2日去世,享年94岁。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在1975年移居法国。这个消息使我惊异地想到,米兰·昆德拉居然和我们同行了那么久,久到我都快忘记他的活着了。
这样说并不是对他不敬。事实上,他是我极为喜欢的一位作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年轻时代,在我还是一个狂热的文青时,我就听说了他的名字和这部作品,但迟至中年时分才开始看。不过,这不妨碍我年轻时,就经常在文中引述这句话——要么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要么干脆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我在写文章词穷时,就喜欢用这样的句式。
某种意义上,我喜欢这部作品,只是因为喜欢这个句式。我同样喜欢的还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书名,尽管我对书里的故事并不喜欢。此外,还深受《百年孤独》开头那句话的影响,这句话译为: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而当我认真读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时,我被小说无与伦比的倒叙和插叙技巧给折服了。作为后现代主义写作者,他在小说里营造的沉郁、冷峻的风格,让我着迷。
有人跟我说,这书写得挺“色”的。这也是很多“市井议论”的重点。既然有的人居然能从《西游记》里都能看到“情色”,那么有人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概括为“一个名叫托马斯的渣男的故事”,自然也不奇怪——这实在是暴殄天物。
这正是我所感受到的疏离感。明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沉思和反讽、幽默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但它只能成为一个符号,悬挂在文学殿堂的大梁之上,对世人发散出时有时无的影响。
几乎人人知道米兰·昆德拉,但我们可能对米兰·昆德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理解,大多数人是带着一种影影绰绰的印象和老爷子“告别”的。
第二大疏离感,是源于我们多年来惯以“诺贝尔文学奖陪跑者”看待米兰·昆德拉。
就诺贝尔文学奖而言,举世最出名的“陪跑者”应该是村上春树。而在谈论村上春树连续被提名却迟迟获不了奖的时候,米兰·昆德拉的名字也会被习惯性带出。无疑,在同样的事情上,米兰·昆德拉同样“命运多舛”。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刷了一下朋友圈,有不少朋友都提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即使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分毫不能减轻米兰·昆德拉在文坛的分量。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永远“奖”不到的人,早已不需要开具实力和影响力证书。
在很多作家或媒体人眼里,米兰·昆德拉总是千方百计地藏匿自己的私生活,他自谓的坏脾气,也让他的故事很少被公开展示,这是他多年保持神秘感的核心原因。但是我们不该忽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在给一位作家的信中,他写道:我不能谈自己。倘若你觉得可以接受,我愿意谈文学。
“愿意谈文学”,这才是走近米兰·昆德拉的捷径,也是我们对“米兰·昆德拉之谜”的正确打开方式。
也许我们并没有想过,当米兰·昆德拉离世后,一个在文学史上璀璨的符号,已经不可改变地成为“过去时”。但在文学显示出某种“小众化”的今天,我对米兰·昆德拉有了“突然的思念”。
这不仅是因为,他在文学技艺上的高超——因为他是我们封的“无冕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要纪念他,这种想法可能是浅薄的——更是因为他和海明威等一众作家所代表的文学高峰、文学传奇,曾经离我们如此之近,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饱吸养分、受尽烛照。
我经历过哪怕在市井中,也能纯粹谈论文学的时光,因而不可避免地为“米兰·昆德拉时代”的结束感到遗憾。考虑到文坛已经很久没有米兰·昆德拉、海明威这样“量级”的大作家出现,我不禁怅然若失。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米兰·昆德拉曾让我们受尽烛照
寻找昆德拉的另一面 | 米兰·昆德拉逝世
米兰·昆德拉: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曾多次获诺奖提名
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董强谈米兰·昆德拉:他是最后的精神贵族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纪念丨董强谈米兰·昆德拉:他是最后的精神贵族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逝世,享年94岁
欧洲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辞世,享年94岁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