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艺术同视觉和错觉做一场游戏
原标题:欧普艺术同视觉和错觉做一场游戏
◎余木匀
展览:欧普与动态
展期:2023.5.27-10.8
地点: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
我们小时候会在杂志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趣味图像:这里有一张图片,从一个角度看去,图上是一位少女,换个角度,图像就变成了一位老妇人。这便是利用人眼与大脑的理解模式来戏耍视觉系统的“视错觉”实验。视觉是我们五感认知中的重要部分,我们靠眼睛来辨别色彩、判断方位,也靠视觉来阅读、学习和吸收知识。可以说,视觉在五感中占据着首要地位,是吸收信息的重要感官。但与此同时,过度依赖视觉也会形成惯性,忽视重要信息,“眼见不一定为实”,欧普艺术就表明了这点。
魔术般的欧普艺术
欧普艺术,OpArt,是“OpticalArt”即“视觉效应艺术”的缩写。欧普艺术多以几何线条、简单图形与鲜艳的色彩组合让画面在观众眼中形成骗术般的效果与幻象;同时作品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在行走中,或者是在与作品互动时,同一件作品会在观者运动的视角里呈现出不同效果。这种由光学效果和视错觉带来的独特体验,让欧普艺术有种视觉骗术般的魅力。当然,艺术家们致力于这种创作形式并非只是为了魔术表演;欧普艺术的诞生也与当时的新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流行分不开。
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正在进行的联合展览“欧普与动态”便集中展示了弗朗索瓦·莫尔莱和赫苏斯·拉斐尔·索托这两位欧普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带我们进入到一个动感与视错觉的空间中。
两位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与赫苏斯·拉斐尔·索托于1956年相识,那正是一个计算机艺术活跃发展的时代。依靠电脑,可以将事物的运转法则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也可以毫不费力地模拟出一个虚拟化的抽象世界。计算机艺术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可能性,电、声、光的进入也让作品呈现出更加多变但抽象、概括的趋势。对于计算机专家们来说,计算机将带来技术的革命,将人类带入数字化的新时代;但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他们从新的技术中看到了新的视角以及革新观看方式的可能性。
莫尔莱:人人能参与的艺术
1961年,视觉艺术研究小组(GRAV)在巴黎成立,弗朗索瓦·莫尔莱便是其中一员。GRAV小组旨在重新思考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希望能创作出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作品。在1963年的巴黎双年展上,他们发表了这段宣言——在浦东美术馆的展览“动感视界”的手册上,宣言翻译成中文后如下:
我们想让观众表现出兴趣,摆脱束缚并得到放松。
我们想让观众参与进来。
我们希望把观众置于他们能够触发或制造转变的环境中。
我们想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参与。
我们想让他们乐于与其他观众互动。
我们想要帮助观众发展其感知和行动的能力。
——GRAV(视觉艺术研究小组)《受够了故弄玄虚!》1963年
由此可见,弗朗索瓦·莫尔莱所加入的GRAV小组有着强烈的愿景:希望创立让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艺术形式。莫尔莱从上世纪60年代起,便开始用各种生活中可见的材料来创作,其中包括织物、胶带、霓虹灯管与现成的墙壁和空间。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雪崩》便用36根霓虹灯管重新界定展厅空间。看似杂乱无章的灯管其实遵循着某种规则:从完全直立的90度到完全平放在地面上的180度——灯管以不同角度立起,只有当我们走到某一角度时,才会看见它们呈现出有序崩落的姿态,发光的氩气管与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形成了一处宛如圣所的空间。
弗朗索瓦·莫尔莱的作品接近极简艺术与观念艺术,其中也带有俏皮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形式的美感以及情感上的和谐。比起精炼到无法再提纯的极简艺术和情感激烈的观念艺术,莫尔莱的作品为读者留出了漫步的空间和阅读的余裕,让我们在欣赏之际,也有余力去思考。
索托:运动起来的艺术
另一位艺术家赫苏斯·拉斐尔·索托出生于委内瑞拉,年纪轻轻便成为艺术学校的领导者。索托于上世纪50年代来到巴黎,与弗朗索瓦·莫尔莱结识,开始研究光学现象。在同期的拉丁美洲,艺术家们将目光聚焦于几何抽象艺术,在纹样崇拜的美学传统中孕育出更丰富的艺术符号,赫苏斯·拉斐尔·索托也是如此。
索托的作品使用了常见的工业材料,并把它们用充满有机感的形式组合起来。尼龙绳、玻璃、钢线与涂料,索托使用的材料充满现代感,是我们在现代建筑中经常见到的基础材料。在展出的《大型黑色笔迹》中,我们会看到被弯曲成不同几何形状的钢线被悬吊起来:从正面看,它们的形状就像弯曲的花体大写字母;如果走到另一个角度,字母便无法被解读——弯曲的钢线与投射在底板上的影子随着光线的角度而变幻,并不以具体和固定的形象来多作停留。
“将时间与运动结合起来”,与弗朗索瓦·莫尔莱对空间中虚与实的探索相比,赫苏斯·拉斐尔·索托更偏向运动感。观众在艺术品前走动,作品在光学振动中向观众发出不同的信息,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参与了作品构成。与此同时,运动和时间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索托反复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从二维到三维改变视觉体验的方法。上世纪60年代,他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金属细丝和有机玻璃——金属细丝在空间中呈现出线的效果而有机玻璃是高通透度的材料。
索托曾如此阐述他的艺术构想:
“我的作品完全是抽象的。它们诞生于我对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家作品的投射。我并不直接照搬自然,我将自然属性从客观现实中独立出来。对我来说,在一切之前,无论如何,作品就是符号。在我的作品前直接将其看作艺术对象是错误的,如果它不是作为见证者或符号的话,它就不存在。”
在进行到三维空间中时,索托用垂吊的尼龙线打造了可供观众在其中穿行的空间。“可穿透性”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之前穿透作品的是光,现在,任何实体化的物体都可以穿过它们。当我们穿行其中时,垂直的线产生波动,在空气中,隐形的空间被干扰,开始扭曲,就像在做物理实验。当你进入一件可穿透的作品内部时,周围的线条开始产生丰富的振动,你会由这些周围的波动感觉到自己实体化的存在。同时,波动中也有非物质性的,不确定的成分,它是随机的,由你的一举一动来引发,但并不完全受你控制。
弗朗索瓦·莫尔莱与赫苏斯·拉斐尔·索托,这两位欧普艺术家都以平面绘画、装置与雕塑等多种形式探索了光、运动与空间和视觉的关系,不如从这个展览开始重新改变看待世界的目光。双眼所见并不是全部的真实,艺术有洞见的能力,让我们看见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部分。
供图/路易威登北京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欧普艺术同视觉和错觉做一场游戏
一场“超级视觉游戏”!跟随少年端儿穿越汴京、寻找幸福
跟随满地“彩虹”,走进“动感视界”!浦东美术馆携手英国泰特美术馆再推新展
欧明俊:传统诸子学中的普适价值及“新子学”的学术使命
人生8大错觉,越早醒悟越好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览---“欧普与动态”典藏精选
《了不起的面包》:人类文明像一场争夺面包的游戏
古典与现代的视觉盛宴,首届海峡两岸布袋木偶艺术节见证血脉相连
萨尔瓦多·达利艺术展来贵阳了!121幅真迹构建一场超现实梦境
组里说沈月长相比较普,晒了和Angelababy杨颖、白鹿同框图……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2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4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78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81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