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 不被触碰的身体:我们还需要一个美好的拥抱吗?

原标题:直播预告 | 不被触碰的身体:我们还需要一个美好的拥抱吗?

7月15日(周六)14:00,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第159场活动,我们联合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邀请作家苗炜、表演艺术制作人与策划人葛慧超、身体探索者王宣淇,围绕《自我决定的孤独》一书,一起聊一聊身体与距离的关系。欢迎预约各平台直播间。

新京报书评周刊·新书月榜书店陈列

从乡村的熟人社会走向挤满陌生人的城市,从大家庭走向小家庭,直到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现代人将社交的距离视作一种进步,强调我们都拥有不被触碰的权利,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主体性。

我们主张个体的边界,保持距离以抵御伤害,从而获取安全感。任何非自愿的靠近、触碰都是不被允许的。我们用降噪耳机“自成世界”,委托外卖系统提供不用出门的生活,支付码又在最微观的尺度内解决了陌生人社交的尴尬,移动网络的发展与独处的渴望在某种层面上实现了“双向奔赴”。

我们正一步步迈向“无接触社会”,但现代人真的不需要触摸或被触摸了吗?人终究是需要身体接触的,缺乏抚摸的孩子无法健康发育,缺乏身体接触的老人无法得到慰藉;我们即便没有一个TA,也需要猫咪小狗等“毛孩子”提供温暖的触觉体验。事实上,网络世界再美好,对于我们来说也不过是在其中苦苦搜索另一种“接触”。

究竟什么样的身体距离才是合适的,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个美好的拥抱?疫情结束之后,正是探讨身体与距离关系的最佳时刻。2023年7月15日(周六)14:00,在歌德学院,我们将举行《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新书分享会——

不被触碰的身体:我们进入了“无接触的时代”吗?

作家苗炜、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身体探索者王宣淇、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罗东,将共同探讨身体的“适度”距离。

嘉 宾

葛慧超

表演制作者、策划人

苗炜

作家

王宣淇

身体探索者,“十口无团”创建者

主 持

罗东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活动时间

2023年7月15日

(周六)

14:00-16:00

直播预约

—— 直播平台入口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各平台直播账号

预约各平台直播间

微博

(微博请留意当日置顶推文)

快手

抖音

——

活动书籍

《自我决定的孤独》,[德]伊丽莎白·冯·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著,顾牧 译 2023年3月版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竖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运营团队

联合主办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本文编辑 吕婉婷

海报设计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本文校对 刘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直播预告 | 不被触碰的身体:我们还需要一个美好的拥抱吗?
李易峰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宁可花钱触碰法律也不触碰爱情……
很久没有拥抱,身体会发生什么?
王凯旁若无人触碰谭松韵,注意谭松韵下意识的反应……
男女在一起,“生理”上的喜欢才是真爱
50岁以后,还需要异性吗?答案很简单
直播预告 | 一首献给山川河流的情诗
直播预告 | 刘擎对谈孟庆延:生活的问题好多,我们该怎么选择?
夜雨丨周其伦:在人性长河的浩瀚中去触碰去挖掘——读长篇小说《白色救赎》
直播时比伯让海莉别碰他,海莉就不敢继续碰!

网址: 直播预告 | 不被触碰的身体:我们还需要一个美好的拥抱吗?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661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