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与南派首次“对话”:240件雕刻大师精品集中亮相广州

原标题:海派与南派首次“对话”:240件雕刻大师精品集中亮相广州

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上海和广东是中国工艺美术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两大区域。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造就了海派工艺稳重典雅、细腻精致的独特气质;广东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人文格局使其工艺美术呈现出繁复精巧、华丽明快的艺术特征。

海派雕刻与南派雕刻的首次对话

7月15日上午,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木石新征程——海派·南派雕刻工艺美术作品交流展”在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特展厅启幕。展览以上海、广东两地工艺美术交流为主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织以“四雕四刻”为代表的海派雕刻工艺美术与广州市文化馆组织的牙雕、玉雕、端砚、潮州木雕等广东雕刻工艺美术开进行交流对话,共展出两地雕刻类工艺美术精品240余件。当天下午,还举办了“海派·南派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交流论坛”,来自上海、广东的多位非遗保护及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济济一堂,共话海派、南派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策展人仓平在致辞中表示,这是海派雕刻与南派雕刻的首次“对话”,期待此次展览的经验能够为长三角与珠三角两个大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开启新的历史篇章。“‘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我们希望在回望当中梳理海派和南派工艺美术雕刻的发展脉络,寻觅其促生机制和动力机制。‘木铎金声越百年,弦歌不辍谱新篇。’我们更需要在前瞻中叩问海派和南派,为美术雕刻传承一定模式,为未来的明天描绘新的蓝图,积蓄新的动能。”

据介绍,本次“木石新征程——海派·南派雕刻工艺美术作品交流展”将展至8月15日,据悉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非遗体验活动。

海派雕刻:稳重典雅与细腻精致

上海城市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标志是“海派文化”的崛起和长盛不衰。海派雕刻工艺美术作为海派文化中传统技艺类的代表,起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上海开埠之后,中西文化在上海这片沃土上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以“稳重典雅的造型艺术、细腻精致的工艺追求、兼容并蓄的审美风格”为特征的海派雕刻。

近现代海派工艺美术具有江南文化、都市文化、消费文化的多重特征,海派雕刻是海派工艺美术中最精彩的艺术形式,而其中最值得称道是“四雕四刻”。海派“四雕四刻”包括海派玉雕、海派木雕、海派漆雕、海派牙雕、嘉定竹刻、上海砚刻、上海细刻、上海瓷刻。展览第一展区“海纳精作:海派雕刻”,是国家艺术基金“木石新征程——海派雕刻工艺美术作品交流巡展”的首站。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1963级学员集体照。

据介绍,此次展品以上海工艺美术职院办学60多年来收藏的师生作品为基础,当中包含黄杨木雕徐宝庆、海派玉雕赵丕成、海派牙雕胡昌民、海派漆雕项军、海派细刻罗安钢、海派竹刻王益宏、海派瓷刻程佩初、海派砚刻陆炯等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全面反映了海派雕刻的整体发展面貌。展览通过精美的作品来引领观众触摸海派工艺美术雕刻的肌理和印记,展现海派工艺美术与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和文艺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文脉。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学生作品《前进》。

海派木雕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瞬间,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文化韵味。展厅中,代表性作品《前进》由老美校(即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前身之一)黄杨木雕班学生采用银杏木共同创作,表现了以秋收起义为范本的农民运动的雄伟场面。作品整体朴实无华又舒展逼真,起义队伍中有指挥者、吹号者、举旗者等群众,表达出起义部队呈燎原之势的豪壮气魄。

海派细刻大师罗安钢作品《秋木鸜鹆图》。

海派细刻是在象牙、玉石、竹木、龟甲等材料上进行精细入微艺术刻画的海派工艺,展品《秋木鸜鹆图》是由罗安钢大师以象牙为载体创作。《秋木鸜鹆图》原画为宋代传世名作,现藏于北京故宫。临摹宋画是提高象牙细刻技艺高度与厚度的首选。掌握鸟的形态与叶的翻卷关系,及整幅构图疏密得体等,才能落刀刻画细微,创作出神形兼备的作品。

海派细刻大师唐蓓麟作品《女娲补天》

海派玉雕是上海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与北派、扬派、南派并称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展厅中,海派玉雕大师唐蓓麟创作的玉雕作品《女娲补天》,展现了奋发向上的女娲补天造型,以勇敢无畏的撼天气势,塑造了中国神话人文先始。玉石温润剔透的质感美,与补天的五彩石相吻合,烘托出大地之母女娲这一创世女神的形象。

嘉定竹刻大师王益宏作品《地涌金莲》。

嘉定竹刻是在竹制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的雕刻艺术。现场展出的嘉定竹刻大师王益宏创作的作品《地涌金莲》,以传统的留青刻法摹刻女画家刘东赢的工笔画作《地涌金莲》和画家陈永锵的《地涌金莲》书法。文、书、画、印四者融合映于竹上,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画面,为竹刻精品。

南派广作:繁复精巧与华丽明快

广东人文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荟萃,随着历史的推移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成为传统工艺美术高地。清代中后期,广州一度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大量广东工艺美术品销往海外。以雕刻为代表的广东工艺美术引领了当时中国工艺美术的新高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提升了中国工艺美术在海外的影响力。

在长期的内部交流和外部融合中,广东工艺美术形成了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的艺术特征。广州牙雕、广州玉雕、广州榄雕、佛山石湾陶、肇庆端砚、潮州枫溪瓷、潮州木雕等广东雕刻类工艺美术均以其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成为相关领域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且都被列入前两批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韵匠心:广东雕刻”展区的展品则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潮州市叶竹青陶瓷文化研究院、陈泽铭木雕工作室等省内多家单位共同提供,云集了多位广东雕刻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精品力作,包括广州玉雕传承人高兆华,广州榄雕传承人曾昭鸿,潮州枫溪瓷传承人叶竹青,潮州木雕传承人陈泽铭,端砚传承人杨焯忠,佛山石湾陶传承人廖洪标等,生动反映了当代广东雕刻工艺美术的艺术水准。

广州玉雕大师高兆华作品《问鼎富贵》。

广州玉雕技艺历史悠久,以造型典雅、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见长。展品《问鼎富贵》由广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创作。作品的原料分色明显,前半部分颜色鲜艳,但后半部分颜色暗沉。作者运用玉雕的俏色艺术,巧妙将玉料的红色部分雕刻成牡丹花,灰色部分设计成青铜鼎,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件作品显得富丽堂皇、端庄大气。

潮州彩瓷大师叶竹青作品《友谊》通花瓶。

枫溪瓷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技法上,枫溪瓷以镂雕、捏塑最为著名。展厅内的重磅展品《友谊》通花瓶为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竹青的代表作。通花瓷瓶是潮州枫溪美术陈设瓷的代表性产品。其制作方式是在瓷器表面进行通体镂雕,形成类似潮州抽纱的通花图案,再往瓷器上寄贴生动逼真、纯手工捏制的瓷花卉,最后烧制而成。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时,曾将一件1.3米高的《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赠与金日成。

肇庆端砚大师杨焯忠作品《秦淮胜景》。

肇庆端砚是广东传统工艺的代表名片。展品《秦淮胜景》以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长桥赏艳”为题材。两岸楼台舞榭,声色缠绵,木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浩淼的烟波、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石湾陶塑大师廖洪标作品《范蠡遇西施陶摆件》。

石湾陶塑,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展品《范蠡遇西施陶摆件》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范蠡初遇浣纱女西施为题而塑。左侧范蠡戴头帽,弯腰作揖,眉眼尊敬。右侧西施头戴头巾,侧身坐于石上挽袖浣纱,垂首低眉,尽显女性娇羞之态。人物通体施满白釉,动作相互呼应,把二人初遇时的场景塑造得非常到位。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王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海派与南派首次“对话”:240件雕刻大师精品集中亮相广州
齐白石真迹亮相广州 吸引羊城民众感受齐派艺术
张大千、齐白石精品力作上海亮相 部分作品首次面世
海派陶艺开启上海新城巡展之旅
265件广东精品展出,民间工艺博览会广州开幕
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大师云集
近百件海派绘画名家精品在上海展出
“曾经昌海”海派书画展亮相日本东京
福州寿山石雕刻大师:让寿山石文化“留下来”“走出去”
百位工艺美术大师齐聚,非遗项目体验... 国潮“新玩法”邀您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免费参观

网址: 海派与南派首次“对话”:240件雕刻大师精品集中亮相广州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730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