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原标题: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原创稿

香火球的底座和制作完成的香火球。

鸡毛、竹篾、笋壳……简单的材料编织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巧玲珑的香火球。在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晓元村古元坡,这份独特的手艺已经传承了300余年。7月14日,记者来到古元坡,近距离感受香火球独特的历史魅力。

香火球传承人班继联一边唱着自创的《香火球之歌》,一边将4根长度相等的竹片摆成“米”字形,并用约1米长的棉线沿“米”字形的每个对角缠绕3至5圈,绑紧固定。将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竹筒成套放置在中心点上用手固定好,再将竹片依次往上弯,穿过大小竹筒之间的缝隙,穿插到“米”字竹片与它最近的缝内。剪去两端多余的竹片,用绑带固定,然后插上3—5支鸡羽毛(羽毛以长线为好,颜色鲜艳为宜),一个精巧的香火球就这样诞生了。

“编织完成后,香火球还要点香熏制24小时,延长它的存放时间,熏制完成的香火球会呈现古铜色。” 班继联告诉记者,材料上要选择今年的新竹和鸡的飞羽,拍打时香火球就会旋转起来,非常美观。

据介绍,香火球发源于农耕生活,最初的作用是悬挂在田边模仿老鹰驱赶鸟兽,后来逐渐演变成兼具娱乐、运动功能与吉祥寓意的文化符号。村民们在制作香火球时会放入铜钱、五谷,以祈求风调雨顺、年丰时稔。还会在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举行规模宏大的壮族香火球娱乐比赛活动作为庆祝。

香火球的制作灵感来自用竹笋壳、鸡羽制作的“老鹰”。

“我从小就看着大人们在茶余饭后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制作香火球,因为是纯手工制作,现在我每天最多只能制作15个香火球。”班继联说,他从少年时就向长辈学习香火球的打法和制作方法,至今已经制作了五十余年,201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香火球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香火球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入选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政府的助力下,晓元村成为了“香火球文化生态保护村”,并组建了男、女各一支约30人的香火球队和少儿香火球队。班继联也在南晓镇中心学校开设的相关民俗文化课程中,加入了壮族香火球的制作和训练活动。除此之外,他还为非遗原创节目《壮魂香火球》自作词曲,带领着孩子们参加非遗展演活动,力求向更多人展示壮族香火球的魅力。

如今,香火球更是走出了发源地南晓镇,走到了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南宁市南山艺术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大学等学校的课堂中,香火球作为手工艺品和独特的娱乐、运动器材,走到了更多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

王勇、闭业然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水彩艺术与壮族文化碰撞 70位中外名家精品在南宁开展
香气袭人 郑州首届非遗制香技艺大赛举行
赏非遗 品文化 西城区文化建设成果展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赏非遗、品文化 西城区文化建设成果展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大手牵小手,非遗共传承
广西边城靖西多彩非遗绽放魅力 文旅融合“活”起来
双凤桥街道:粽香满溢共话端午 非遗文化绽放光彩
桂滇黔3省区壮剧团联袂登台献艺 展示多彩非遗文化
赏非遗 品文化 西城区举办文化建设成果展

网址: 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812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