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从木头到古琴“80”后古琴制技传承人袁旭:用巧手塑造弦上灵魂

原标题:【图集】从木头到古琴“80”后古琴制技传承人袁旭:用巧手塑造弦上灵魂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段林蕊 昝肖婷)连日来,西安高温天持续,对于“80”后的袁旭来说,即使一天中最热时,他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将“上了年纪”的古木制作成一把古琴。高温天制作古琴是一种什么体验?7月19日,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抱石村,在一处挂着“宣平琴坊”的小院里,见到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主任、古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旭。

说起古琴,不少人可能觉得陌生,但当听闻《广陵散》《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脍炙人口的曲目时,不免恍然大悟。除了演奏至今的古曲,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经典故事也与此相关。

一进入琴坊,迎面而来的便是“老子式”“此君式”“文王式”等各种各样古琴的版型,制作坊的另一侧则是正在阴干的半成品古琴。袁旭拿起一块面板敲了敲:“你听,用的木头不一样,所以每一块面板的音色都不一样。”

好的木头决定了古琴的音色和品质。何为好木头?袁旭解释:“木头首先要足够老,古人说‘选良才,用意深,五百年,出正音’,因此,制琴一般选用经过上百年寒暑交替的老木头,木头里的水分和油脂已发散掉,这样制作出来的琴才能‘余音缭绕而三日不绝’。”

做琴十几年来,袁旭练就了看木料的好本领,看一个木头够不够老,就看它的颜色。越老的木头颜色越深,木质越松透。木料选完了,制琴才刚刚开始。做一张琴,需要十多个步骤,一百多道工序,历时两年甚至三年。

随后,他拿出一个“文武王”的古琴版型,对着木料勾勒出版型轮廓,再用木料机小心翼翼地进行切割,一个琴的底板便出来了。别看过程看似简单,每一个步骤却都非常讲究。比如,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了一年365天,琴首、额、琴腰、琴尾、雁足等一系列拟人称谓,讲的是琴、人、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制作古琴除手工工序繁杂外,所用的漆也至关重要,真正考究的古琴都使用大漆。袁旭指着另一个工作台说,他至今仍沿袭古法,采用传统的大漆,用鹿角霜、八宝灰打底,麻布敷琴,并吸收了髹漆技艺。

上漆,打磨,再上漆,再打磨,反复多次,直到漆面温润透亮、大气美观。“我刚学制琴的时候,对漆过敏很严重。但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步骤,尽管一度全身过敏红肿,也没想过放弃。”袁旭说。

材质、制法、制作环境的温度高低等的不同,注定每一把琴的音域、音色独一无二。袁旭曾成功复刻唐代的“九霄环佩”。目前,他正在复刻故宫博物院馆藏唐代的“大圣遗音”。

在今年4月份的一场外交活动中,1267岁的古琴“九霄环佩”在广州奏响千年古韵;传世唐琴“大圣遗音”也可谓国宝。为什么袁旭要复原它们呢?他说:“想按照古人的制琴理念,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听到千年古琴的声韵。”

采访行将结束,袁旭从屋里拿出琴桌,抱出琴,弹奏了一曲。琴声悠扬,似闻晨钟暮鼓,如游丛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图集】从木头到古琴“80”后古琴制技传承人袁旭:用巧手塑造弦上灵魂
数千年古琴找到现代“知音”
线上演奏、展示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通过抖音电商让更多人听懂古琴
西安古琴断纹髹漆技艺传承人蔡伟艺:用直播打赏反哺古琴推广
“九霄环佩”掀起了“古琴热”,究竟是谁发明了古琴?
博物院丨伏羲式古琴:以音正心
《广陵清音-扬州市青年琴人古琴演奏专辑》分享发布会成功举办
第十三届龙人古琴文化季正式启动
“原来古琴的音色这么美”(侨界关注)
琴声悠悠若人醉!赖东锐用他的古琴传播千年中华文化

网址: 【图集】从木头到古琴“80”后古琴制技传承人袁旭:用巧手塑造弦上灵魂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828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