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书香门第,创立吴会书院,一起来认识近代教育家马桥人顾言丨闵行情

原标题:生在书香门第,创立吴会书院,一起来认识近代教育家马桥人顾言丨闵行情

马桥拥有竹冈、沙冈、紫冈三条古冈身带遗迹,故为“三冈”。“马桥遗址是上海向超大型城市发展的源头,马桥是唤醒上海五千年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开始”。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近代教育家顾言》节选。一起跟着声音,来认识出身于马桥镇同心村的近代教育家顾言……

顾言(1843—1914),字丹泉,清末上海县马桥荷巷桥(今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人。

生在书香门第

顾氏家人世代坚持且耕且读,顾言祖父顾月峰(字葆芬)、父亲顾慕陶,均为京师国子监贡生;堂叔顾仲园,为国子监廪贡生。

顾言自幼聪颖好学,年仅十六岁,即读毕儒家经典,善于写作,博览古文辞赋,尤其喜欢研读《汉书》,时常丹黄灿然,爱作蝇头细批,因此得益匪浅。咸丰十年(1860)起,因太平军兵事造成社会大动荡,无法出门求学,顾言身居乡间坚持且耕且读。同治五年(1866),二十三岁时参加丙寅科试,考入上海县学。先后与塘湾镇钱维翰(1845—1891,字亮卿,妇科名医)、闵行镇饱学之士李邦黻(1847—1912,字梯云,李林松之孙,李味青之父)成为同窗好友,交情笃深。

顾言还与马桥俞塘的钮永誉(字咏仙,同治五年以院试第一人中秀才)、松江才子郭福衡(字友松,同治十二年举人)友善,过从甚密,为道义之交者。

顾言庭内木雕

顾言虽然年纪尚轻,却十分关注民生,敢于直言。上海县西南诸乡四十余图不少人家因身亡绝户,田荒无收,而官府征粮却数额犹存,皆由当地乡邻赔垫。同治六年(1867),顾言积极参与本地士绅上书江苏按察使王大经(1811—1883,字经畲,号晓莲,亦作筱莲,浙江平湖人),要求废除这种不合理的做法。最终,王大经同意在县衙前勒石告示“永远禁止”。

同治七年(1867),经丙寅科试,顾言终于成为上海县学秀才。可惜,他从此后屡试不第,仕途渺茫,只得通过纳捐取得国子监附贡生的名分,也许他没有做官的命。

同治十二年(1873),本地乡绅呈请上海知县疏浚竹港河道。顾言积极参与这项水利工程,得到乡绅们的赞赏。

创立吴会书院

上海地处江南滨海地区,建立书院起步较晚。清代中叶以后,上海县老城厢有敬业(申江)、龙门、蕊珠、求志四大书院。同治十年(1871)起,敬业书院设立考棚,每年春秋季各举行一次考试,上海县的秀才都要在此通过考试。

当时,浦西乡镇尚无书院,各乡子弟为科举求学必须到上海县城或松江郡城去就读,车船转辗,颇为劳顿,极其不便。顾言深感乡间子弟求学之苦,又闻听上海城里书院的名声,便热情地走访四乡乐善好施的乡绅,提议集资在马桥镇上的城隍庙文昌阁(后为马桥镇幼儿园址)创立当地人自己的“会文书院”(又称“文昌阁会课”)。

同治十一年(1872),顾言终于说动钮世章、张庆慈等乡绅,联名发起集捐,正式筹办自己的书院。由顾言召集四乡子弟,定期在文昌阁内命题课试,依当地曾有名镇吴会(毁于明嘉靖年间倭寇之患)而取名“吴会书院”,经禀报上海县署,通详立案,就此承载起“传道、授业、解惑”等社会功能。

吴会书院旧址

苏松太道巡道涂宗瀛(字阆仙)、上海县知县陈其元(字子庄)等对此事甚为重视,各慨捐五百金,“捐廉为倡”。

钮世章(1832—1874),字味三,号如金,马桥乡俞塘村人。承家学幼通经史,少年能文通达时务,同治三年(1864)乡试中举,曾主持疏浚俞塘、竹港诸河。为创建吴会书院,他购校舍、置良田,虽遇艰阻而不愿罢休,令顾言深为感动。1870年前后,直隶(今河北)地区连续遭受大早饥荒。江苏省各地兴起集资赈灾,钮世章积极响应,随在沪经商者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号丽卿,江苏无锡人)等一起航海北上,亲赴灾区慰问。事后,他受到松江府嘉奖,被保举为知县加同知衔,赴直隶就职。半年后,因病只得返乡。

张庆慈,原名元卓,字树卿,马桥镇人。道光十四年(1834)生。八岁能诗,人称神童。同治十三年(1874),四十岁时考中举人。

而书院初建的这一年秋季,钮世章因积劳患病而突然逝世,张庆慈中举之后也因病难以再出场操劳。于是,三十一岁的顾言“独任其劳”,大胆地挑起了管理吴会书院的重担。他设法筹款购置民房,改建成课堂,使书院有了独立的校舍。

光绪六年(1880),顾言在秀才王锡珍(原名平,字子裁,乐善敦义,人称王老佛)等里人支持下,又为吴会书院添建了讲堂和左右廊房,并参照上海城区最著名的敬业书院的课程规划,每三个月由官府出题考试一次,称期考,即官课。因顾言虽为主持人,但没有科举功名,书院不能设“山长”(院长),因此“惟无师课”(由院长出题月考,称师课)。

不久,顾言延请无锡的宣琴山先生前来任教。书院每年设十课,“课举业”,即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应对科场考试。招生定额每年只取三十六人,其中超等生员八人、特等生员十二人,上取童生六人,次取十人。

书院所需经费暂时由道、府、县捐银七百六十圆、钱五百千文为基本款,存典生息,里人公捐田二百五十亩一分四厘六毫,续购田二十七亩四分五厘五毫为基本产。

吴会书院就此成为上海西南地区唯一的正规学府,被时人排入上海八大书院之一,与敬业(申江)、龙门、蕊珠、求志、梅溪、三林、格致等书院并列。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这本《三冈水长》文史汇编集,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顾福根先生是本土文化工作者,数十年来深耕于马桥文化历史的发掘。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马桥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如今结集成这本《三冈水长》,让我们,也让后人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马桥,感受到这块土地从远古至今的魅力所在。

7月3日起,第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生在书香门第,创立吴会书院,一起来认识近代教育家马桥人顾言丨闵行情
马桥的“马”,究竟取自何处?丨闵行情
马桥文化: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原点丨闵行情
有种想念叫荷巷桥丨闵行情
马桥出土的蓝印花布丨闵行情
这样的钮永建先生,你知道吗?丨闵行情
有钱难买俞塘北,缘何?丨闵行情
官至礼部尚书、出身马桥的书画大家董其昌为何遭民众抄家?真相是?丨闵行情
28条族训,使你明白钮永建的用心之良苦丨闵行情
吕凉:做能做的,做想做的!丨闵行情

网址: 生在书香门第,创立吴会书院,一起来认识近代教育家马桥人顾言丨闵行情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841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