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开见月明!扬州“陈氏”四代人传承古老非遗技艺雕版印刷

原标题:守得云开见月明!扬州“陈氏”四代人传承古老非遗技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7月22日在扬州采访了解到,扬州新城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家庭,四代人用行动传承着这一古老技艺,更传承着一缕清新“家风”。

陈义时父女交流技艺

长辈教诲,一个笔画都要刻细了

每逢陈美琦教儿子雕版刻字,她总是说:“沉下心,慢工出细活,一个笔画都不能错。”陈美琦说,她走进雕版印刷这扇“大门”之初,父亲陈义时也是这般教导她。“学习雕刻的过程非常艰辛,由于字体不同,雕刻的粗细程度也不同,雕刻起来虽是细如发丝的误差,印刷出来差别却很大。”陈美琦回忆,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刻草书版,有一个字的一个笔画刻得太细了,只有父亲看了出来,并当场指出,还严厉批评了她,“那时的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父亲真是小题大做了。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当晚一夜没睡,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我只要拿到一个版片,就再三叮嘱自己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

记者了解到,雕版印刷是一项系统工程。工艺流程复杂严谨,从原料制作到写样、刻板、印刷、装订有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其中刻字版的要求则更为严苛。“慢工出细活,严谨再严谨,可以说始终刻在雕版印刷这门技艺的基因里了,也在我们‘非遗人’中代代相传。”陈美琦对记者说。

陈美琦展示作品

“半路出家”,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父亲陈义时13岁就开始跟我曾祖父和祖父学习雕版印刷,作为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他到今天已经守护了这项古老技艺七十多年,而我却是‘半路出家’。”陈美琦告诉记者,她21岁时,机缘巧合之下,拿起了“拳刀”。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引导下,陈美琦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意识到这把刻刀终究是放不下了。但彼时雕版印刷行业,多是无奈与彷徨。

2001年,26岁的陈美琦进入大名鼎鼎的广陵古籍刻印社。“那时候的雕版印刷完全失去了市场,社会认知度低,从业者收入微薄,学艺的更是少之又少。”陈美琦说,后继无人的困境使得雕版印刷苦苦挣扎,自己也曾经迷茫了很久,纠结是否要重新做回玉器行业。她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只说了一句“你看着办吧”。而她心里清楚,父亲希望她守住这份传承。

直到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7月12日,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成立。过去只能靠家传的传承禁锢被解开,只要对雕版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学。2009年,雕版印刷成功入选“世遗”,更让陈美琦在坚守中看到了未来重振辉煌的希望。

如今,陈美琦成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之星”“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扬州大工匠”、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陈美琦的雕版作品随着电影《一九四二》被搬上“大银幕”。“刻字是很‘磨性子’的事,其中的苦和累一言难尽。”陈美琦这样教导如今的弟子:“沉下心,坚守住,总有一天,你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用心雕刻

“野梨木”“松烟墨”“白宣纸”已经融入生命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已历千年岁月。雕版印刷是陈家的祖传手艺,陈家“杭集刻字坊”的招牌源自清光绪年间,到陈美琦的曾祖父陈开良时,就已经成为响当当的牌子了。四代人的薪火相传,就是为了守护这历经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

“小时候总听爷爷和父亲说,一定要传下去,不能断了这门手艺。”陈美琦说,扬州雕版印刷的重要元素“野梨木”“松烟墨”“白宣纸”已经融入她的生命,雕版印刷这门技艺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活着,就不可能放弃它。不光是技艺的传承,还有精神文化的传承。”陈美琦说,自己已经从业二十余载,桃李满堂。她经常跟后辈们说起这些经历,让“严谨、坚守、传承”的家风精神代代相传,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家风熏染,接受文化熏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守得云开见月明!扬州“陈氏”四代人传承古老非遗技艺雕版印刷
“国宝”雕版技艺再度“活”起来
中秋夜 守得云开见月明|图集
乡约福建:让雕版印刷“活”起来
探访古代雕版印刷基地:刻刀生韵、墨香不绝
河北沧州非遗传承人创作石影雕版《千里运河图》
映像非遗|安徽合肥:木版年画承技艺 非遗文化焕生机
“中国雕版印刷展”江苏常州开展
刀刻匠心,留住雕版墨香
扬州举办“新时代园林盆景研讨会”,扬派盆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15年了

网址: 守得云开见月明!扬州“陈氏”四代人传承古老非遗技艺雕版印刷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899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