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

原标题:上新!《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

“哲学到底是什么?存不存在某种所谓核心的东西?”

面对这样的问题,陈老师的回答是:我会说是求真吧,就是什么是一个真的生活,是一个真的人格,什么是你真正的你的自由意志……

这段回答圈粉了许多读者,也激发了许多年轻朋友去思考: 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具有怎样的根本性的关系。

大家期待已久的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来了!今天分享其总序,喜欢陈老师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套宝藏好书。

总 序

商务印书馆发心整理当代中国学术,拟陆续出版当代一些学人的合集,我有幸忝列其中。

商务意在纵览中国当代学人的工作全貌,故建议我把几十年来所写所译尽量收罗全整。我的几部著作和译作,一直在重印,也一路做着零星修订,就大致照原样收了进来。另外六卷文章集,这里做几点说明。1.这六卷收入的,多数是文章,也有对谈、采访,少数几篇讲稿、日记、谈话记录、评审书等。2.这些篇什不分种类,都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3.我经常给《南方周末》等报刊推荐适合普通读者的书籍。其中篇幅较长的独立成篇,篇幅很小的介绍、评论则集中在一起,题作“泛读短议之某某年”。4.多数文章曾经发表,在脚注里注明了首次刊载该文的杂志报纸,以此感谢这些媒体。5.有些篇什附有简短的说明,其中很多是编订《白鸥三十载》时写的。

这套著译集虽说求其全整,我仍然没有把所写所译如数收进。例如我第一次正式刊发的是一篇译文,“瑞典食品包装标准化问题”,连上图表什么的,长达三十多页。尽管后来“包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我后来的“学术工作”都与包装无关。有一些文章,如“私有语言问题”,没有收入,则是因为过于粗陋。还有一类文章没有收 入,例如发表在《财新周刊》并收集在《价值的理由》中的不少文章,因为文章内容后来多半写 入了《何为良好生活》之中。同一时期的不同访谈内容难免重叠,编订时做了不少删削合并。总之,这套著译集,一方面想要呈现我问学过程中进退萦绕的总体面貌,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重复。

我开始发表的时候,很多外文书很难在国内找到,因此,我在注解中标出的通常是中译本,不少中译文则是我自己的。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习惯。

我所写所译,大一半可归 入“哲学”名下。希腊人名之为philosophia者,其精神不仅落在哲人们的著述之中,西方的科学、文学、艺术、法律、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无不与哲学相联。所有这些,百数十年来,从科学到法律,都已融入中国的现实,但我们对名之为philosophia者仍然颇多隔膜。 这套著译集,写作也罢,翻译也罢,不妨视作消减隔膜的努力,尝试在概念层面上用现代汉语来运思。所憾者,成就不彰;所幸者,始终有同好乐于分享。

这套著译集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主持这项工作的陈小文,同时要感谢李婷婷、李学梅等人组成的商务印书馆团队,感谢她们的负责、热情、周到、高效。编订过程中我还得到肖海鸥、吴芸菲、刘晓丽、梅剑华、李明、倪傅一豪等众多青年学子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陈嘉映

2021年3月3日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

第1卷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本书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呈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是于世中”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在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本身”。 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2卷 《存在与时间》述略

《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第3卷 简明语言哲学

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

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第4卷 哲学·科学·常识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最后一章作者集中讨论哲学、科学、常识三者的关系。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用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来展开论述,而其真正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者说是思想的命运。

第5卷 说理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集四十年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以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论述了相关的全部哲学命题,各章包括“哲学之为穷理”,“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哲学语法”,“论理词与论理”,“感知与语言分析”,“亲知与观念”,“看法与论证”,“普遍性:同与通”,“事情本身与事实”等。本书论证和论理严谨使其成为国内近年来少见的重要哲学著述。

第6卷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本书是陈嘉映从事哲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在伦理学领域发表的一部专著,呈现的是他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

第7卷 少年行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

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第8卷 思远道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1977—1998年的散文及学术随笔,包括:《精神诸形态提纲》《哲学笔记》《旅美信札》《论享乐》《游戏》《从感觉开始》《闲话清亡》《分殊文化,共同世界》《未来最好不要由我们决定》,等等。这些文章形式不拘一格,有严肃的学术文章,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日常趣事见闻的哲思随笔,时而严肃,时而又带有幽默,体现了作者贯穿始终的“刨根问底”似的哲学思索,以及对于交织着的哲学、历史、时代与生活的精神探索。

第9卷 语言深处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语,而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均是作者在读书、演讲、对谈等日常学术和生活中,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认识等的哲思,给人以启发。

第10卷 行止于象之间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03—2011年间发表于各书刊报纸的散文及学术随笔。包括:社会生物学与道德问题;我们怎么假装;漫谈中国大学;施指与符号;以恶致善还是以善致善;真理掌握我们;谈谈交流;童世骏《对规则的哲学思考》评论;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迷入时间;《在后现代思想;说理与对话;关于查尔莫斯“语词之争”的评论;漫谈东西文化思想比较;救黑熊重要吗?;“说理”四人谈;《白鸥三十载》序;等名篇佳作。

第11卷 个殊者相应和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11—2016年间发表于各类书报专栏的散文及学术随笔,包括:言意新辨;西湖的痕迹;我们不再那样感受世界;《查理周刊》血案余想;让教育更加纯粹;等到小康之后;“全民腐败”刍议;实践/操劳与理论;感谢与回应;伦理学有什么用?;出入马尼拉;教育和洗脑;关于痛苦与灾难;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起而斗争未必声称“正义战胜邪恶”;传心术刍议;漫谈书写、书、读书;走出唯一真理观;等名篇佳作。

第12卷 穷于为薪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17—2021年的散文、随笔,以及讲座稿、访谈录等。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反思当下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公益,以及疫情期间的生活等问题。如《漫谈人工智能》《公益人与良好社会》等。

2.探讨伦理,认知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里记录了作者和朋友关于“爱情与死亡”的深入对谈,以及作者对“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问题的长期思考。如《爱与死》,《持自然态度面对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美德》《关于两类认知》等。

3.学术讲座及学术评议书。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

4.泛读短议,作者甄选出近几年泛读的几十本书,简要介绍了每本书的内容,并给出了简短而富有灼见的评议。

第 13 卷 存在与时间 ( 译作)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第14卷 哲学研究译作)

《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认为语言、心灵、世界三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发生在语言之内,而非语言之外;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

第 15 卷 维特根斯坦选读 ( 译作)

维特根斯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一方面,他提出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为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带来了困难。

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以独有的学术领悟,将一个具有两种不同体系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为普通读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献出一本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的读本。

第 16 卷 哲学中的语言学 ( 译作)

万德勒是较早熟习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家之一,充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手段来讨论语言哲学问题;《哲学中的语言学》鲜明地反映了万德勒的特点。

第 17 卷 感觉与可感物 ( 译作)

本书是英国日常语言学派著名哲学家奥斯汀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书中,作者从日常语言出发,通过对一些语词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哲学观念是误用了语言的结果。作者尤其对逻辑语言学领军人物艾耶尔进行了反驳。奥斯汀指出,艾耶尔等人的错误在于他们认定,“我们直接感知的总是某些与这类对象不同的对象;这类对象,现在人们习惯于命名为‘感觉与料’”。但是这种“感觉与料”理论恰恰是过度抽象或过度概括产生的一个虚假的概念。

第 18 卷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 译作)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家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

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于哲学理论本身的自我陶醉现象进行了深刻反省,可以说是一本写给伦理学家的伦理学书籍,一本写给哲学家的哲学书籍。本书自其出版之初,就以其观点之深刻犀利,成为了当代学术名著,成为了世界各地伦理学专业的经典著作。本书在国内学界也广为哲学研究者所讨论和阅读,成为不少课程和论文的关注对象。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重磅首发!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出齐
上新!《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
预约直播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新书首发
哲学家陈嘉映:读书是培育心智,不只是搜寻信息丨世界读书日·链接卓越者“脑云端”⑥
重点新书10种 | 新书早知道
读书是培育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新书架 | 陈嘉映、刘擎等学者联袂推荐:普莱希特写作的是“另一种”哲学史
活动报名 | 寇勤、连丽如、陈嘉映、陈恒、汪民安:如何阅读一本书
向京、陈嘉映对谈实录|友谊当然得有很多共识,但也可以保有分歧
蔡九迪著、任增强译:《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

网址: 上新!《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0911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