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去世

原标题:痛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去世

痛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去世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茹

2023年7月26日7点47分,顶端新闻记者从田中禾女儿张晓雪处获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顶端新闻优质创作者田中禾先生于2023年7月25日去世。

张晓雪在回复记者的微信中说到:“我父亲今年五月感染新冠住院,因为有肺气肿基础病,没有挺过。”

田中禾原名张其华,1941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商人家庭。1943年,三岁的田中禾失去了父亲,接下来的连年战乱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使他从幼年起就养成了对世事的敏感与慎微。

田中禾先生,2008年8月鸡公山北岗18栋(摄影:孙文恒)。

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的唐河县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田中禾幼年时听到的豫剧、越调、曲剧、大鼓书、三弦书、汉剧、大调曲子等,构成了他青少年时期主要的文化生活,这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营养与艺术熏陶显得丰富而自然。唐河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环境科学的开拓者曲仲湘、因发掘二里头文化遗址而被誉为夏文化探索的开拓者徐旭生、园艺学家郭须静、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文学家冯沅君、诗人李季……这些常常出现在唐河人日常话语里的名人,潜移默化地使田中禾在中学时代形成了广泛的兴趣,除了热爱音乐和美术,还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开始了文学创作。

田中禾在高二时完成了一部名为《仙丹花》的童话长诗,并在1959年5月以笔名“田中禾”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正是这一年,田中禾被兰州大学中文系录取,年轻的田中禾对大学文科的教学很失望,在1961年春天,正读大三的他不顾家人劝阻,为了实现作家梦毅然退学,把户口迁到郑州郊区农村,当了农民。此后,为了生存与家人一起辗转家乡唐河、信阳平桥等地,当过民办教师、办过街道小厂。经历了20年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砺,自修完了大学学业,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到了1980年,当田中禾得以进入唐河县文化馆重新开始文学创作时,已过了不惑之年。

田中禾先生出版的部分著作。

从1959年5月出版长诗《仙丹花》至今,田先生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至64年,他的创作早期以诗歌、文学评论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则以小说、散文随笔为主,这个时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至1994年,这个阶段田先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

从1980年起,田先生由于拥有了20年底层社会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准备,形成了井喷式的创作势头。1985年他在《山西文学》第五期发表了短篇小说《五月》,运用生活流的叙述方式,以敏锐的感觉、清醒的思考和诗意的文笔使人耳目一新,开启了农村题材写作的新风格,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好评,并因此荣获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下来的中、短篇小说《椿谷谷》《南风》《枸桃树》《最后一场秋雨》《明天的太阳》《轰炸》,长篇小说《匪首》等作品使他陆续荣获了《上海文学》《天津文学》《莽原》《山西文学》《世界文学》等期刊文学奖及第一、二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他由此一举成名,产生了广泛影响。田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熟悉的故乡生活为背景、以个人情感为题材,运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源于泥土的故事,以具备人性关怀的创作风格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特色,尤其以《五月》和《匪首》为代表作。

199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匪首》,通过小说赋予人物对不同的意识形态的隐喻:从代表着民主与法制的杨季之那里,我们看到了世界文化与近代中国通融的可能性,虽然他尚且摇摆与软弱,但从杨蒹之那里,我们看到了从封建体制里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渊源流变,看到了那个体制在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罪恶。从姬有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强大到让人恐惧的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从荞麦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美德。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家庭中的三兄弟与一个女性,再现我们民族在那个时代的精神历程,透示出对人性的忧思。

田中禾先生,2008年8月鸡公山北岗18栋(摄影:孙文恒)。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个时期田先生发表了《杀人体验》《不明夜访者》《诺迈德的小说》《姐姐的村庄》《进步的田琴》《诗人的诞生》等作品,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里,作家除保留着第一阶段的艺术追求外,主要在小说的结构形式和叙事方法上自觉地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实践,融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丰富的想像力与创作能量。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这个时期田先生连续出版、发表了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十七岁》《模糊》以及四卷《同石斋札记》散文、随笔集。

2010年8月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父亲和她们》,这部从构思到创作长达20年的长篇小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透射出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史,叙述了一个自由、人性被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压抑、改造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复调结构,双重后设和多角度叙述,借用反讽的笔调,塑造了具有象征意味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即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部深刻审视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个人自由的重要著作。

田中禾先生(2023-),2019年10月19日在“田中禾文学创作60年暨《同石斋札记》研讨会”上(摄影:张鲜明)。

2011年,田先生出版了长篇小说《十七岁》,这是一部感情充沛、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力作,小说的故事凄美,运用的许多细节催人泪下。小说中,父亲过世后,母亲独自撑持着家中的生意、店铺,把几个孩子养育成人并使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小说中的“我”以孩子的目光,小心翼翼地承接了母亲在困厄窘迫中的智慧、坚韧与善良,作为母亲最小的儿子,“我”一直在母亲身边,用最为体贴的语言刻画了母亲生命历程中那些最为动人的篇章,使我们获得了对早已流失的世事与风情的想象,因此,这是一部以个人视角书写的真诚且具有生命体温的展现了中国当代史的小说。

如果说《父亲和她们》运用了多视角的复调叙事结构,那么田先生发表在2017年12期《中国作家》上的长篇小说《模糊》,则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景象:小说的第一部分主题由一个陌生人从新疆寄来的书稿组成,书稿里的主人公是小说叙事者的二哥;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我”到新疆寻找失踪多年的二哥下落,这两个部分的人物相互补充,通过与二哥生命历程中相关的四个女性以及他生活里的男性角色,包括“我”、母亲、大哥等众多的人物视角,讲述了一个在建国初年进疆的热血青年怎样在恶劣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下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及最后失踪的过程,田先生在塑造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宋丽英、陈招娣、李春梅、小六子这四个与二哥生命相关且让人痛惜的女性。

上述三部长篇,田先生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的都是与他的生命水乳交融的人物,像他的母亲、二哥还有他自己,以娴熟的叙事语言来深刻地反思人性、反思中国20世纪的历史,深入思考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他孜孜以求地寻找着最适合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并进行各种创作实践。由于这一阶段对文本形式的创新、语言运用的精湛,使田先生的创作达到了其文学生涯的顶峰。

田先生在倾注于小说创作的同时,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散文、随笔。2019年大象出版社精选出版了田先生四卷本的《同石斋札记》散文、随笔文集:《自然的诗性》是对历史与哲学的思考结晶;《声色六章》是对中西、今古绘画或音乐欣赏心得,其中也包括了论述戏剧或影视艺术的文字;《花儿与少年》汇聚了人在旅途的故园乡风与岁月痕迹的散文;《落叶溪》则收入了田先生新时期以来创作的三十多篇新笔记小说。田先生采用诗意的语言及随笔的叙事风格创作出《落叶溪》,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及本真的人性关怀,被评论界誉为中国当代新笔记小说的典范之作。

在散文与随笔里,田先生常常站在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待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因此显得视野开阔、富有悲悯的人文胸襟。田中禾认为从世界的文学艺术源流回望本民族的文学艺术的源流与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与审视本民族的文学艺术。

由于田中禾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人性视角、个体立场及批判意识,促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思考中国当代历史与现实生活,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他强调文学的创新与个性决定着一个作家作品的生命力,因此他把从世界文学得到的认识与启示,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反映脚下熟悉的土地。他的小说、随笔皆言为心声,对人世充满慈悲与怜悯之情。由于田中禾在文学创作中对叙事语言、小说结构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终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难得的具备文体意识的作家。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出版集团主办,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大象出版社、郑州弘润华夏大酒店文学中心承办的“田中禾文学创作60年暨《同石斋札记》研讨会”的专家合影。

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田中禾先生还是一位文学组织者与参与者,他曾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部分作品以英、日、阿拉伯语译介国外。

2023年7月25日,田中禾先生在郑州逝世,享年82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痛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去世
痛别!著名作家去世
痛别!又一个老演员去世了……
痛别!著名表演艺术家去世
痛别!他于昨日离世,曾创作《和平宣言》
痛别!著名女演员去世
痛别!一代大师去世,山东人,师从徐悲鸿、李苦禅等
痛别!电影界国宝级大师去世,代表作《霸王别姬》
痛别!电影界国宝级大师去世,代表作《霸王别姬》《红楼梦》
痛别!他走了

网址: 痛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去世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033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