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富豪为什么喜欢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

原标题:顶级富豪为什么喜欢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

题图: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在大众文化的常规描绘里,富豪们总骄傲地挥霍着常人望尘莫及的财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在大街上飙豪车,在海上打高尔夫,在城堡里开奢华派对,往来都是政商首脑、名流巨星,是普通人想象的富豪生活值得炫耀的资本。

然而,《不安之街:财富的焦虑》(Uneasy Street:The Anxieties of Affluence)这本书却挑战了这一传统的富人形象。本书作者,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瑞秋·谢尔曼(Rachel Sherman)通过对纽约前1%富豪的深入访谈,研究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消费行为,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拥有的庞大资源。

她发现,这些富人热衷于给自己套上“普通人”的人设,且对这一人设有很明确的界定——工作勤勉认真,消费理性克制,积极回馈社会,重视后代培养

为什么这些富豪如此有钱,却那么渴望“普通”?他们为何喜欢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当下, 本书不仅为读者展示了顶级富豪们的真实人生,还揭示了普通人如何在极端的社会不平等中日渐麻木,趋于“躺平”。

不安之街英文原版(右)和中译本

“既得利益者

”如何看待财富和收入不平等?

文| 瑞秋·谢尔曼

译文来源 | 普林斯顿读书汇微信公号

年支出80万美金的家庭

Scott 和 Olivia 是一对39岁的年轻夫妇,他们与三个孩子一起居住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座宽阔的豪华公寓里——公寓本身还是一座历史建筑。周末或假期时,这对夫妇会在他们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另一个家享受静谧的田园风光。他们聘请了一名保姆、一名兼职的个人助理,有特别需要时,他们还会雇佣私人厨师。

Scott 和 Olivia 出行都是商务舱。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还常包私人飞机,“但都是为了孩子”。他们也担心丰裕的物质生活会让孩子耽于享乐,所以很注重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希望他们热爱工作、理性消费。

Scott 的祖父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本人在常春藤名校取得了本科与 MBA 文凭。Scott 从小就意识到,财富让自己与众不同。小时候,同学们会因为他家的大房子议论纷纷,这让他极度敏感:“是啊,我和他们确实有些不同,而我需要隐藏这种不同。”后来他总是条件反射地掩盖自己的家境。即使如此,大学里,他仍被同学们发现是个“秘密富豪”,被嘲讽他的家族公司侵犯工人权利。

毕业后,他投身金融业,却并不满意于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工作非常勤奋、付出了很多时间,但它没有回报给我同等的价值。”离职后,他创办了一个小而精、服务于非营利组织的科技公司。此外,他的孩子们都就读于一所精英私立学校,而他则活跃于这所学校的董事会。

妻子 Olivia 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也是藤校毕业的高材生。她很少工作,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照顾孩子、维系家庭内部运转。Olivia 坦言,嫁入豪门后,家庭主妇的生活并不自在——为慈善事业和孩子花钱很容易,但为自己花钱很难:“毕竟不是自己挣的钱。”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过多财富带来的苦恼

2009年,我采访 Scott时, 他正忙于装修上西区一套价值 450 万美元的公寓,但他却会这样抱怨:“难道我想住在这么一个高档的地方吗?邀请朋友来家里,他们总是一进门就很夸张地:‘Wow!’ ”

Scott 觉得异常尴尬,他向我倾诉:“我完全没有炫耀的意思,我不是那种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买房的初衷只是为了孩子能有自己的房间。”

几年后,当我采访 Olivia 时,“豪宅”引发的心理不适仍困扰着这对夫妇。虽然在同一社会圈层的人看来,这间公寓很普通,但日常往来的亲朋好友不会如此看待:“邀请朋友来家里之前,我得花很多功夫做心理建设。就算这样,他们真正来我家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难堪,” Olivia 说道。

除了受他人眼光的困扰,这对夫妇还会主动控制个人消费。在财富自由的情况下,规划生活开销这一行为脱离了现实层面的考量,承担着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寄托。

Scott 如此回忆自己的节俭事迹:“刚来纽约那两年,我们一直没下定决心买空调。”

我很困惑:“为什么明明不缺钱,还要这么紧巴巴地过日子?”

Scott 答:“消费时必须深思熟虑。你知道的,我们其实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我们也坐地铁上班。”

“我可以认为,你们非常需要这种‘普通’的感觉吗?“

“从某种意义而言,是的。” Olivia 补充道:“虽然这种纠结看起来是‘故作姿态’,但它会给我们一颗平常心。虽然‘拥有很多’,但我们还是‘普通人’”。

如何看待“既得利益者”的身份?

Scott和 Olivia夫妇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现象:当意识到自身是既得利益者时,富豪们内心是有很多波澜的——他们会从道德的角度审视自己:我是否真的值得如此庞大的资源倾斜?为了成为“值得”的人,他们话里话外总在暗示自己是“好人”(good people)。访谈了五十位富人后,我总结出了富豪眼中“好人”的三个标准。

首先, “好人”工作勤勉,致力于为社会作贡献。

第二点,“好人”不迷失于物质,有节俭的消费观。但“为了孩子”,一切开销都是值得的。正如“纠结两年不买空调”的 Scott 和 Olivia 夫妇,却能因为“孩子还小”而包下私人飞机。

顺理成章地,“好人”的第三个标准在于精心教育后代,其中就包括灌输要成为“好人”的价值观。因此,买房、择校等问题常踩中富豪们的痛点。而它们也是访谈过程中,我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质上,这三个“好人”标准最终都落脚于身份认同问题:如 Scott 所说,“普通人”这个形象至关重要。为了显得普通,富人们甚至避讳谈钱。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从未与伴侣、商业伙伴以外的人谈过钱。当我问及开销、资产相关问题时,他们会非常抗拒,且常给出比实际更低的数据。

为何顶级富豪们如此有钱,却那么渴望显得“普通”?他们为何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日渐消失的中产阶级

“美国梦”塑造了几代美国人的理想:只要勤勉上进,人人都能成功。这种机会均等的核心社会价值让阶级与金钱成为禁忌,政治家们尽量不用任何与社会阶层相关的词汇,有一个词却是例外——“中产阶级”。

美国曾有过一个人均中产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腾飞,政策开放。劳工组织的壮大促成了广泛的工资增长。得益于此,几乎每个人都能考上大学,找到工作,购得住房。扶贫不再是政客们关心的问题,他们的主张往往集中于为“中产阶级”谋福利。

然而好景不长,1960年代起,战后繁荣走向尾声。科技革新,无形资本崛起,经济支柱从制造业转向知识服务业。经济大动荡导致社会安全网衰弱,国家权力失控。政局动荡之下,工会式微,税收政策越发倾向于保护富人的利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自此,社会结构不再平衡,中产阶级悄然萎缩:向上流动,则成为书中访谈的顶级富豪;而更多人口则向下流动,不再负担得起中产阶级原有的生活方式。即使是教师、公务员等传统中产阶级职业从业者,也不得不受困于购房、育儿等人生大事的开销。

根深蒂固的中产价值观

虽然在现实层面,中产阶级人口紧缩已带来社会结构转型,但是“中产”的象征意义却依旧是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政客们至今仍声称“中产阶级”为美国的支柱,将他们描述为努力工作、谨慎消费、重视家庭的人。这些要素构成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石。

与“中产”的光辉形象相反的,是大众眼中势利、懒惰的富人形象。上流阶层常被看作一个神秘的“他者”世界。普罗大众的好奇心催生了娱乐产业中千姿百态的富豪故事:真人秀节目里有钱人纸醉金迷的生活;小报杂志大肆宣扬的名人 “天价婚礼”和“亿万豪宅”;以及影视剧热衷于设计的富豪们利欲熏心、勾心斗角的桥段。

这一切使得富豪常与“不道德”的形象挂钩,“富裕”、“上层阶级”等词也暗含负面意味。1899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是研究消费行为的不朽经典。在凡勃伦的理论里,富人疏于工作,却沉浸于“炫耀性消费”——通过炫耀财富来确立社会地位。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曾得出“富人比其他人更不慷慨、更自私、更冷漠“的结论。

当然,仍有一些富豪与上述形象截然相反、广受喜爱,譬如股神巴菲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但事实上,他们的正面形象与所谓“富豪”的负面形象背后的评判体系是一致的:工作是否勤奋?消费是否理性?

尽管身家上百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菲特一直住在奥马哈一所简陋的房子里;不论发布多么震撼世界的产品,乔布斯都低调地穿着黑色高领毛衣。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文中未标明来源的图片出处:pixabay.com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顶级富豪为什么喜欢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
如果不是顶级富豪级别的男人还真伺候不起林青霞……
张小寒放瓜了,说已婚顶级富豪和美貌小提琴家陷情感纠葛……
李嘉欣嫁给许晋亨,并不是为了钱,其实是为了顶级名媛的身份地位
日本顶级女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顶级聪明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清空自己”
父亲赵世曾喜欢美女,女儿赵式芝也喜欢美女,家族坐拥千亿资产
男人到了多少岁,会对女人完全不感兴趣?心理学家的答案很统一
主持人曾问郭德纲:德云社估值5亿,为什么于谦和岳云鹏没股份?
人生在世为什么赚不到钱?曾国藩表示做到这两点,为自己翻身!

网址: 顶级富豪为什么喜欢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602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