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电视“套娃”收费砸了谁的饭碗?

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有关单位,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今年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改善一系列电视收费乱象。

智能电视走入千家万户,相比传统电视机,不仅画质越来越高清、音效越来越立体,且能依托网络海量内容资源,给予用户更多元、更个性的选择。可一段时间来,各大品牌没有在观看体验上持续卷起来,反倒都在“花式要钱”上一路狂奔。不同品牌电视机预装内容平台不同,用户本就得四处下载APP并分别开通会员才能“一览无余”。可就算充了会员,要么是移动端和TV端不能共用,要么是进入不同视频分区还要额外付费,还有必须“包季”“包年”等霸王条款……套来套去,一充再充,这电视倒是比以前更贵更“难看”了。

这么多大厂大牌,为何都搞这些弯弯绕?还是商业逻辑使然。一方面,随着电视机硬件配置的技术门槛降低,价格逐步透明化,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特别是在移动终端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用户正在“离开客厅”。有数据显示,去年1-10月,我国彩电线上、线下市场零售额分别同比下滑6.5%、14.9%。于是,不少电视厂商一边在硬件设备上打价格战,一边又急着从软件服务上尽快“回血”。另一方面,各大视频平台也存在较大营收压力,而先“买断”资源再提高会员价、区分会员体系是其一贯的盈利方式。各方算盘打个不停,却把价格与操作成本都转移给了消费者。

在商言商,想赚钱无可厚非,但涸泽而渔砸的是自己的饭碗。事实上,电视媒介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具有技术产业属性,更有重要的公共服务属性。不难发现,眼下,“家里的电视早就成了摆设”“看正版不如找盗版”之类吐槽、气话越来越多。可见,一味收割消费者,吓跑新老用户,最终毁的将是整个内容付费市场。说到底,大伙儿看电视,图的就是一个休闲娱乐,也愿意为优质内容、细分领域埋单。商家还是要在平衡经济利润与用户感受的基础上,探索开发价格更透明更合理、操作更简单更便捷的会员体系。明码标价,质优取胜,会让内容生产者更有积极性,也会让广大用户更有获得感。

不管设备如何先进、内容如何有趣,电视还得靠观众收看;不管市场怎样发展、模式怎样创新,经营必须尊重用户。期待专项整治能从根源理顺商业逻辑,明确行业准则,斩断恶性竞争,真正把“遥控器自由”还给观众。

相关知识

媒体:电视“套娃”收费砸了谁的饭碗?
整治电视“套娃”收费,广电总局等出手
流量变现的焦虑?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引发争议背后
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等倡议杜绝“套娃收费”
演员李嘉明指责电视收费乱象:打开全要收费,太恶心了!
定了!针对这些现象,开展专项整治!
贝儿迈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还暖心奉上爱心套娃!
优酷回应投屏收费:优酷VIP会员权益不包含投屏
老公养小三,原配砸了小三的店
古钱币鉴定机构怎么收费?收费有哪些

网址: 媒体:电视“套娃”收费砸了谁的饭碗?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6542.html
所属分类:品牌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