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建厂65周年|大师对谈 探索文学影视改编新路径

原标题:西影建厂65周年|大师对谈 探索文学影视改编新路径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在西影65年的创作历程中,有四十余部电影都来自文学,并获得瞩目的成就。文学改编是西影的优良传统,众多银幕经典都来自于文学经典。新时代,电影如何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与电影应该建立怎样的良性互动?8月23日,在西影建厂65周年之际,西部文学刊物影视改编联盟在西影电影园区成立,其间,进行了文学影视改编大师对谈。著名作家贾平凹,编剧芦苇,导演、监制黄建新等艺术家汇聚一堂,共话文学影视双向赋能。活动由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文涛主持。

与会嘉宾以文学影视发展脉络为线索,围绕“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与电影”“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与电影”“今天的文学与电影”等主题,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著名编剧芦苇:电影的价值观跟文学一脉相承

谈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芦苇表示,文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大概希腊罗马的时候就开始有作家这个职业。电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和文学密不可分。许多世界影史的经典电影都由优秀小说改编,比如《教父》《现代启示录》等。电影踩着文学的肩膀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学给了电影坚实的根基。

1975年底,芦苇入职西影厂,先后担任绘景、美工、编剧、导演。在芦苇四十余年的编剧生涯中,电影《秦颂》《霸王别姬》《疯狂的代价》《桃花满天红》等经典作品都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在最近热播的电影《封神第一部》也是由芦苇担任剧本顾问。他说,文学改编成电影的核心,就是要找到一个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模式。在他看来,电影的价值观,与文学一脉相承。只有人性这一主题,才是电影永恒的题材,也是文学不朽的主题。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西影的珍贵岁月,芦苇说,“在吴天明厂长的带领下,我们意气风发!”他希望青年电影人,不忘初心,做一个电影内行,坚持电影梦想,西影未来可期。

著名导演、监制黄建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电影精神源泉

黄建新是西影出品影片最多的导演。1979 年,25岁的黄建新入职西影,任职文学部。后来,他指导的《黑炮事件》《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轮回》《五魁》等9部作品中有7部都源于文学经典。“我们这一代人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起步的,文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的创作宝库,也赋予另外一层更高意义上的理想。虽然在电影创作中增加了很多想象,但骨子里的结构是文学赋予的,这才是一个电影作品,能经得起年代考验的重要源头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遭受巨大的市场冲击,“我们立志做一件事,把中国主流电影建立起来。”转战监制领域之后,黄建新努力探索电影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多元呈现,为中国电影市场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电影要追求更高级的艺术审美与精神表达,就必须以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谈及电影未来发展,黄建新认为,优秀的电影既来源于文学提供的巨大精神财富,也需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的创作生产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未来,我们能够创造出更新、更不得了的电影。”

“我在西影工作25年,对西影感情特别深。希望作家朋友们能够支持西影,把最好的作品给我们,因为好的作品才能变成好的电影。”

赵文涛表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陕军与西部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西影人用影像记录了时代变迁、冲突与美好,同时也在思索、探寻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出路。电影离不开文学,文学精神也需要电影传播彰显。西影将持续发扬文学改编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电影与文学交融的无限可能。

活动期间,还为许还山、贾平凹、芦苇、黄建新送上珍藏西影记忆的纪念册,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西影建厂65周年|大师对谈 探索文学影视改编新路径
《人生之路》研讨会举办:探索经典文学影视化创作之新路径
作家出版社选2022年度最具影视改编价值图书 梁晓声《中文桃李》等10部作品上榜
“新东北文学”影视改编热,他们书写东北的阵痛与悲欢 | 知书No.194
论坛|创投沙龙助力现实题材文学影视合作
创作对谈|“《我这半辈子》,一次民族性的舞台探索和艺术实践”
新时代文学书写现实的新探索
文学纪实节目何以动人?余华苏童西川陪你“在岛屿读书”
影视改编提速,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迈入“黄金时代”
《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年度阅读推荐

网址: 西影建厂65周年|大师对谈 探索文学影视改编新路径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676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