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金墟》

原标题:遇见《金墟》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每年夏天,上海都会有一场近30万市民参与其中的“阅读嘉年华”——上海书展。主会场在上海展览中心,这里旧称“中苏友好大厦”,原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园爱俪园,1955年由苏联建筑家安德列耶夫设计建成,巴洛克风格。今年上海书展加上分会场,有850场活动。8月18日,在书展主会场的友谊会堂,我和《文学报》总编陆梅,参加了熊育群的长篇《金墟》的分享会,这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的第二场活动。

《金墟》的封面投影在大屏幕上:城市一隅,欧陆风情的钟楼,一条经典的骑楼街。不同建筑风格错落杂糅,浮现在暮色中,流光溢彩。分享会的主题是:一座古镇的兴衰与世界百年风云。

《金墟》以奇、偶章节设置了双线结构,背景横跨太平洋两岸,描述广东华侨之乡赤坎古镇一百年间所面临的两次大的城镇规划与重建,故事则围绕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开,关于土地权证的一场场官司,家族冲突甚至出动红衣大炮,土客械斗,民国时期第一次建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波澜起伏。小说有机融合了虚构与非虚构,也聚焦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考量,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

在我的印象中,熊育群是一位用心灵和脚步拥抱天空与大地的作家。而这部长篇,也处处可以体会到作家在史实和田野调查部分所下的功夫很深。司徒氏和关氏家族南宋时自中原迁徙而来,清代时两族在潭江边开埠,建起了赤坎墟。鸦片战争后,相继有人到美国西部淘金,修建太平洋铁路,将财富带回家乡兴建了这座欧陆风格的城镇。一般作家“下生活”,可能是待在某个县里几个月,日出日落,大概不会像熊育群这样,漂洋过海追踪华侨的足迹,并在开平长时间“深扎”,连民间工匠烧窑、屋顶雕塑,都一一在场……

在分享会现场,陆梅说,《金墟》是一部心灵史。我很赞同,我觉得尤其难得的是,这还是一部物质进化史。也许跟学建筑设计出身相关,熊育群长篇里对物质世界落笔细致。城镇水系与街道布局,寄钱回乡的“银信”,图书馆与教堂等公共建筑,来自海外的建筑材料,衣锦还乡的“金山伯”与充满仪式感的“金山箱”,设立在建筑顶上的祠堂……都有详尽描述,它们是不同历史阶段与人类生活的存在证明,也是中国人的迁徙史与海外史的丰富旁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再现百年华侨历史风云!话剧《金墟》创作启动
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研讨会在京举办
研讨|熊育群《金墟》:在赤坎古镇看百年历史风云
长篇小说《金墟》出版:书写侨乡儿女心灵史|新书架
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首发式在深圳举办
长篇小说《金墟》:聚焦著名侨乡 生动呈现侨民历史与生活图卷
《金墟》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融合——沉浸式现实主义的探索之作
或许不是《迷航昆仑墟》的错,当IP再次翻车,让我想到了靡靡之音
“东西交融,遇见敦煌” 金大地东西街开展七夕青年文化节
活动预告|那多《荒墟归人》《人间我来过》新书分享会

网址: 遇见《金墟》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972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