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为经典

原标题:经典之为经典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所谓经典,不是放在书架上、书单中、文章注释中供人膜拜的,而是拿来读的。经典应该用“每年让人读几遍”来定义,比如像《文心雕龙》这样的经典,我每年起码要读两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新近读到“隐秀”一章,正好在研究评论文章中的“飞跃性概括”和“提神醒脑的金句”,刘勰关于“秀”的阐释给了我很多启发——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以卓绝为巧。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秀句,就是文章的金句,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几个有强大概括力、让人有摘抄欲望的句子,很难称是好文章。

在我看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它有三个特点:其一,经过了时间的残酷筛选。黑格尔说,所谓常识,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偏见。几个月、几年,甚至一两个时代流行的书,可能都浸润着那个时代的偏见,很容易被时间否定或遗忘。能经历成百上千年仍被传读,说明它涉及的命题、价值和关怀是超时代的,触及社会和人性的根系,是为经典。其二,每次阅读都能让人有新的收获,它包罗万象,有一种强大的思想生命力,能与人们在不同的年代遇到的新问题形成对话,让读者汲取到新的营养。其三,它站到了某个知识顶峰上,在很多基本问题上已经给出了创造性的答案,有过精巧的阐释,后人自以为是的创造或洞见,不过是拾其牙慧。

我教评论写作快15年了,自以为总结了一些“独家独到”的写作方法,但读了《文心雕龙》后才发现,人家刘勰老师几千年前就总结过了,而且比我总结得要精练精彩多了。比如,我讲写作讲到“案例论证”时,一直强调“反例”的论证张力,文章论证不能都是正面案例(全是同质案例,仅仅只是一种合理化),一个反向案例所起到的证明效果,要高于10个正向案例。就像波普尔说的“证伪”,要越过反向案例这个障碍。

《文心雕龙》讲得很干脆——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也就是我说的,罗列一堆“事异义同”的正向案例没什么论证效度,要有“理殊趣合”的反向案例。看看,经典讲得多深刻和精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经典之为经典
夜读·经典之夜|岳阳楼记
《中国经典十种》:让经典“活”起来
用声音雕刻经典 让经典“声声”不息
《经典常谈》: 载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韦小宝在地牢狂骂鳌拜,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咏流传·正青春》: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经典诵读 , “声动”京华: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落地北京
让经典融入身心,“中华经典通识”第二辑也来了
“端午诵经典 文化同传承”经典诵读活动闪亮登场

网址: 经典之为经典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982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