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要部门曾设驻闵行,历经明、清二代……丨闵行情

原标题:这个重要部门曾设驻闵行,历经明、清二代……丨闵行情

沧海桑田,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得到彰显。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你将听到的是《曾为黄浦江之门户》节选。一起跟着声音,看看闵行镇是什么时候设的黄浦巡检司?上海开埠以后,闵行又是如何成为黄浦江之门户……

曾为黄浦江之门户

黄浦巡检司

巡检司是明、清两代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最基层国家行政机构。

闵行镇设黄浦巡检司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三月。明弘治《上海志》是这样记载的:“黄浦巡检司在二十一保,洪武六年三月巡检万鲁迦奴赁民房署事,十二年巡检苟狗以赵復没官房宇改置,二十九年(1396)十一月巡检李贤重葺。”

巡检司的职责是治安巡防,稽查来往行人,缉捕盗贼、奸细、逃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巡检司的性质,属地方性武装力量,为地方性军事机构,从属于县署的行政管辖。巡检司的长官称巡检,所属差员称弓兵。嘉庆《松江府志》记载:“每司设巡检一员,弓兵在腹裹者例三十名,沿海沿江者加额或至七十名。”又记载:“黄浦司驻闵行镇,额设弓兵三十五名。”

上海县巡检司设置数量的变化: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的上海县内巡检司有五个,为黄浦、三林庄、南跄、吴淞江、新泾。在清康熙《上海县志》中,记载的只有三个了,为黄浦、三林庄、吴淞江。而在清嘉庆《上海县志》的记载中,只有黄浦和吴淞江二个司了。这是因为松江府内行政区域二次分划而为,明万历元年复置青浦县,这样,新泾和南跄二司因所在地划归青浦就脱离了上海县的统辖关系了。同样,清雍正四年分划南汇县,上海县境西南部的长人乡大部分脱离了上海县的行政统辖,三林庄司也就划归南汇管辖了。这样,至清末,上海县巡检司只有黄浦和吴淞江两个了。

黄浦巡检司署情景画

巡检司是机构名称,署是办公地点。闵行镇黄浦巡检司署的位置初在二十一保,弘治《上海志》和正德《松江府志》均有记载,二十一保在闵行镇横泾河东。

以后的黄浦巡检司设在哪里?由于府、县志的记载不具体而难以查考,而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三年的黄浦巡检司时,由于多加了一句“在社仓旁”,使我们得知具体的位置。记载是这样的:“黄浦巡检司在社仓旁,光绪三年巡检路耀彩领俸重建。”社仓也称积谷仓,光绪元年(1875)闵行士绅李荣滋创建,在六曲河桥东的中心弄北侧,有门房7楹、正厅7间、侧厅6间、东西廒10间、仓神殿1间。

据镇人回忆,抗战前巡检司署已成废弃状态。

黄浦巡检司历经基本完整的明、清二代,作为县署的一个组织部门设驻在闵行镇而成为闵行镇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也为研究封建朝代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治国理念提供了一个个案标本。

防营与巡警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商业逐渐繁荣,上海的军事地位也日益突出,驻军渐次加强,至光绪后,两江总督决定在上海增设防营,由上海道台统带或节制。

清朝的军制,原有“旗营”和“绿营”,曾国藩组乡团建湘、淮军后,便有了“勇”营。光绪初清廷陆续把湘军中的防队改编为巡防营,袁世凯小站练兵成立新军的同时,清廷又进一步整编、强化巡防营,挑选旧绿营、勇营的精壮,另募民丁中强健者组营,用来维护地方的安全保卫。

巡防营按各地需要划分成中、前、后、左、右或东、南、西、北区别之。营设管带和哨官统率,设教习训练新式枪械。光绪十年(1884),江浙巡防新中营官兵2000余名驻闵行镇,租用民田、建筑营垒。据民国《上海县续志》所记载,该营在横泾河东的鸭绿浜修筑旧有土炮台7座;在黄浦江内安设水雷,已是一支装备有素的军队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该营他调,在闵历时12年。

江浙巡防新中营情景画

抚标亲兵新中营情景画

也在光绪十年,巡抚卫荣光以闵行为松江府、黄浦江往来要冲,奏请添募抚标亲兵新中营驻闵行镇以增强对黄浦江的防卫。

上海县的警察机构,源于清同治初的巡防保甲局,但这只是巡查防盗开警察之先声而无专门警察制度的一个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推行警政,撤销巡防保甲局,成立上海警察总巡局,又设上海警察学堂,招考学生入堂训练,3个月速成结业后上岗巡逻。第2年改称上海巡警总局,总局划警区统率各分局。

闵行巡警分局情景画

水警第一署情景画

宣统元年(1909)闵行设巡警分局于镇西的西庙(文帝庙),分局有巡官1人,巡长、巡士共40人。其年警务费在关税项下开支。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沪军都督府改上海巡警总局为民政总局,民国2年(1913)成立江苏省淞沪警察厅,同年上海县警察事务所成立,次年改称上海县警察所。上海县警察所设于县知事公署,设闵行为第一分所。

查缉私盐

闵行镇之南奉贤的袁浦、青村、柘林向为产盐区,自元代起在各产盐省设立盐运使管理盐务一直至清代,盐运使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明、清时盐以引计,每引若干斤,已纳税的引盐为官盐,未纳税的为私盐,实行专商引岸销盐制度。产盐区的走私贩盐一直发生,运司对缉私的宗旨,也在维护引盐的专买政策,防止以偷税形式流入黑市。而在私盐猖獗时,也有巡检司的协查乃至巡抚的直接干预。如在康熙《上海县志》中记载:“吴淞、黄浦、三林塘巡检三员,弓兵一百三十五名,岁共获盐一十九万四千四百斤,船二百五十二只,犯二百五十二名。”同治八年(1869)浙江巡抚派勇丁300人、炮船一艘游弋于黄浦江闵行江面巡缉私盐。

浙西盐捕左营情景画

“盐公堂”是官府统销引盐的盐栈,兼有查缉和扣押私贩之权,故有“公堂”之称,可按律审判私盐案件,但其缉获的多为小私贩,也就常以罚款了事。老闵行盐公堂在南北大街97弄(张家弄)东口南的横泾滩。为一幢五开间平屋,中堂前有一披屋,中堂两侧均为库房。民国初改为民宅。

民国5年(1916),苏属缉私统领派第二营驻闵行镇,打击食盐走私。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

《“小上海”老闵行》试图寻觅老闵行的“老底子”,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这个重要部门曾设驻闵行,历经明、清二代……丨闵行情
马桥的他和这所学校,曾获光绪皇帝嘉奖!丨闵行情
有钱难买俞塘北,缘何?丨闵行情
吕凉:做能做的,做想做的!丨闵行情
马桥出土的蓝印花布丨闵行情
有种想念叫荷巷桥丨闵行情
这样的钮永建先生,你知道吗?丨闵行情
几回回梦里是故乡丨闵行情
马桥文化: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原点丨闵行情
马桥的“马”,究竟取自何处?丨闵行情

网址: 这个重要部门曾设驻闵行,历经明、清二代……丨闵行情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025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