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文化 | 《逃出大英博物馆》高热,这些文物我们应该知道
原标题:鲜文化 | 《逃出大英博物馆》高热,这些文物我们应该知道
2023年9月8日刊 | 总第2248期
Pengxx01·鲜文化
不要低估大家的审美和品位,也不要低估网友的包容度和共情力,前提是打心底里认同、尊重和热爱所创内容本身。
文 | 香草苏打
编辑 | 酱香拿铁
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
这部由自媒体人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创作的三集短视频系列故事,是近期影视行业最受瞩目的作品。不仅热度刷爆了各大网络平台,而且收获了CCTV等官方媒体的认可和鼓励。
其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很精巧的故事: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以下简称:小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张永安,随后一起踏上归家之路,完成了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交给她的任务。
系列篇幅总计不到20分钟,尽管场景、服化道等硬件制作不够成熟,但是叙事逻辑完整,情感充沛扎实,输出的价值观站位极高,是一个“小成本、大格局”的微短剧范本。
系列最后一集在B站上线,直接掀起了爆发性的热赞狂潮。很多网友被海外文物给国内“兄弟姐妹”读信的桥段深深感动,更因小玉壶展现的国性国格而骄傲——“我们是泱泱大国,要堂堂正正地回家。”
根据官媒和网友的反馈,《逃出大英博物馆》无疑给了当下的微短剧创作者一个启示:比起真金白银的硬件投入,「情感+诚意」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低估大家的审美和品位,也不要低估网友的包容度和共情力,前提是打心底里认同、尊重和热爱所创内容本身。
这其中,作为文化内容的具象表达,两位主角的设计来源,以及出镜文物的择选均有认真考究。
现在,我们不妨去了解下其中8件文物(主角之外,按照产出年代排序)的前世今生,从真实历史文化的维度感受下主创的用心。
8件文物代表着8种工艺和材质,是我国璀璨文化的一隅。希望它们早日回国,引八方来贺。
01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当代)
化身为女主角的小玉壶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别称“碧玉薄胎茶壶”,它并非是战乱年代从中国掳走的文物,而是苏州玉雕大师俞挺制作的现代工艺品,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录的现当代藏品。
作为当代工艺制品,这盏玉壶既代表着今时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也代表着玉雕技艺在中国的传承。隆重又不失现代国潮。
茶壶直径9厘米,长14.3厘米,高8厘米。壶形线条流畅、温顺,舒展,已得到写意式的变形,花朵即像莲花,也似佛手,吉祥文静,壶盖以莲叶纹和其他的花边为饰。整件作品端庄、稳重、有灵气,薄胎,薄可透视对面,雕工精湛。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有着5000余年的历史,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出现,证明这项古老的技艺依然光彩夺目。
02
“家国永安” 瓷枕
(北宋)
男主角的名字张永安,源自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枕。其枕面珍珠地刻画“家国永安”四个字,两侧刻题记“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和“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
“赵家枕永记”应该是它的牌子或商标,熙宁四年,就是1071年,是北宋宋神宗的年号。宋金两代的磁州窑因为是民窑,没有官府的订货,画面更为多样,但是对应的,带纪年日期的特别特别少,所以这个枕头极为可贵,而且直接表达了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
瓷枕是一种枕头,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
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03
大理石阿弥陀佛像
(隋代)
大英博物馆中最大最雄伟的佛造像,当属这尊矗立在馆内楼梯空隙之间的白色阿弥陀佛像。佛造像由大理石雕刻,高5.8米,重约2吨,为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雕立。
其本来被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后被文物贩子卢芹斋切为三段,运到海外,几经国内外辗转,于1938年由民国官方转赠英国博物馆。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随着造像艺术本土化,佛教美术呈现全新的面貌,隋代工匠在表现菩萨面相秀润、体态俊美、装束华丽的同时,还刻意表现菩萨的慈祥温和、恬静安祥、怡然自得的神态。使隋代造像在南北朝遗风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形象优美典雅。
这尊造像亦然,其面容俊秀,双目微启,双唇紧闭,微露一丝浅笑,披通肩式袈裟,长裙束腰与胸前系结,予人以宁静恬淡之感。
04
三彩罗汉
(辽代)
这尊三彩罗汉造像来自于河北易县八佛洼,经推敲,诞生于辽代,为组群的16尊罗汉造像之一。1912年,北京古董商向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兜售了其中一尊,让这组罗汉被多方觊觎,随后所有罗汉像全部被盗运至海外。经过盗运过程的颠簸和后来战争的破坏,有5尊被毁弃或遗失,存世的11尊则散落于海外各大博物馆。
辽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优点且更为精美。梁思成曾评价辽三彩像:“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
相比其他罗汉造像,大英博物馆的这尊塑像面相比较年轻,表现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双手结禅定印,宝相威仪磅礴。其结禅定印的一双手、衣料的质感和皱褶、身体的姿态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表达。尤其容貌逼真、表情生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实属我国古代写实主义塑像的杰出作品。
海内外专家、学者认为这尊罗汉像烧制于北京郊外西山龙泉窑,制作年代约金代末期。窑工首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温度下烧制素胎,然后施三彩釉,并以黑色和红色釉装饰眼睛和嘴唇,最后二次入窑低温烧制。
05
木雕观音坐像
(宋代)
随着佛教在汉代开始兴盛,各地遍布寺庙,观音菩萨则是佛教寺院的重要标志。隋唐之后,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周边寺庙内多配置有木雕菩萨像。至宋代,中国木雕造像进入巅峰时期。
彼时,基于理学和禅宗的兴起,佛教神圣和神秘的气息逐渐被淡化,尤其是菩萨像慢慢脱离了唐代的雍容华贵与婀娜多姿,题材和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呈现平易近人和闲然自适的人间装束,大多的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
这尊彩绘木雕观音坐像即是相关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其高达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菩萨面相丰满、紧闭双眼、垂头结跏趺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神情庄重,体态自然而舒展,整体的身体线条及肌肉表现地极具张力。发髻高高束起,身披帔帛,环绕左肩,胸饰璎珞,下着长裙,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得观音显得超凡脱俗。
由于木材易受各种天然及人为破坏,战乱时更易被作为引火煮饭御寒之材料,因此,宋代大型高水准的木制观音于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仅剩几十件不到,这尊造像非常珍贵。
06
龙纹琉璃砖
(明代)
龙纹琉璃砖是大英博物馆内的一件标志性中国文物。它曾是山西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于20世纪初清末民初年间被敲裂盗取,随后被排列成壁板而收藏。至2006年,有收藏家拍卖所得,并赠给大英博物馆。目前存放在馆内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
这组砖由二十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明代陶砖构成,宽2.44米,每排高39厘米,厚12.7厘米,刻有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整体腾龙威猛,莲花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珐华彩藏品。
其中,黄色的龙朝南装饰在一个屋脊上,蓝色的则朝北放置。这些颜色和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于阴阳相互调和的信仰。在传统文化里,龙司雨水,负责掌管水界。所以纹饰的原意是保护建筑免于火患。
07
铜铸真武像
(明代)
真武指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神祇,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明之一,被视为北方之神,具有镇邪、护佑众生的神力。
明代初期,对内平稳政局以及对外安定边疆是明政府的当务之急。永乐皇帝将他在靖难之变中的胜利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因此这一时期,崇拜真武之风不仅在宫廷内盛行,在民间也达到鼎盛。真武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据说,明代早期的真武像,即以永乐皇帝为原型塑造。
这尊真武像是现存最大的铜铸真武像之一,整体为铜制,原有鎏金、彩漆装饰。塑像长须披发,身着铠甲战袍,战袍正面有龙纹装饰,他左手施真武印,即无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威武非凡,是当时铜制造像的代表之一。为何流入英国并无考证。
08
大理石阿弥陀佛像
(隋代)
“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法闻名。”
鬼工球是19世纪中国流行的一种手工雕刻的象牙工艺品,又称鬼功球,同心球,名字取鬼斧神工之意,喻示相关制作程序繁复,工艺技术极高。
其通常由许多精雕细刻的同圆空心球组成,以一种看上去不可能的方式相互融合,整体精巧华丽、通透玲珑。由外而内,每层镂刻各式花纹,皆可自由转动,代表了彼时中华精致绝伦的雕工艺术。
由于产地多在南方广东,鬼工球也被视为南派或广式牙雕的代表作。18世纪末,英国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的使团曾抵达广州,在当地欣赏的牙雕工艺品中就有鬼工球。另外,早在20世纪初,中国广东牙雕艺人翁昭曾凭手工镂雕的一件24层“鬼工球”,赢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大英博物馆这件吊坠鬼工球于清代道光年间广州制作,吊坠高46cm,其中鬼工球直径12厘米,内含18个同心象牙层。制作者和流失海外的年份不祥,可能为当时英国使团带走。
结语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馆,目前藏有中国文物约2.3万件,包括书画、青铜、玉器、瓷器、织品、雕塑、金属、漆器、服饰等,很多都是国内难见的艺术珍宝。
上述和大家介绍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现在内剧中的8件,尽管他们向国内送信仅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背后都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大家对其回国的浓厚念想,这才能勾连起国人的澎湃共情。
以及,《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玉壶的故事当下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新一轮创作潮流,更多达人模仿了更多文物拟人故事,形成二创风潮,背后同样契合了国家珍宝引发的共情。期待我国文物早日归家,八方来贺,四海归平。
注:图和部分材料源自网络
-END-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爆火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玉壶原型制作者:2011年做的艺术品,不算文物
大英博物馆称被盗约2千件文物正在追回 多国要求归还本国国宝
让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部分黄金珠宝馆藏被盗或为“内贼”? 一名员工被解雇
大英博物馆被批删帖后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或将归还掠夺贝宁文物
搜狐文化 宝物甄选 |“遇兔呈祥,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投票活动
大英博物馆庆祝“韩国新年”,被网友贡献评论区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 第五批故宫博物院文物亮相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文艺”赋予国宝新生命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