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多哥》:镜像式舞台让观众观演如镜自照

原标题:《等待多哥》:镜像式舞台让观众观演如镜自照

“我今天不会来了,但我明天一定来。”这几天,走进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观众会首先收到一封来自“多哥”的信。茫然与困惑袭上心头, “等待”,正是人艺小剧场新作《等待多哥》想要与观众探讨的话题。

荒诞派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闻名戏剧史,它于1953年在法国首演,迄今整70年。1998年,北京人艺首次把《等待戈多》搬上中国舞台,从此,这部作品被越来越多地予以解读和演绎。“冯远征院长提出,希望恢复人艺小剧场的实验性和先锋性。”同时担任导演和戏剧架构的方旭说。在他看来,北京人艺的作品应有自己的特色,于是,剧名中的“戈多”变成了更有本土气息的“多哥”。“等来的到底是多哥还是戈多,其实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方旭说,“等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比爱情更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毕竟它发生的频率比爱情要多得多。”人们等待下班、等公交等地铁、等待朋友或是各种约定,“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大家对‘等待’抱有一种焦虑。”这种情绪,所有人都无法逃脱,个体等待的结果可以千差万别、瞬息万变,但“等待”本身是一种近乎不可动摇的普遍性存在,《等待多哥》想要照见的意义正在此处。

多年来,世界上排演过《等待戈多》的剧团数不胜数,方旭看过很多版本。“这部戏存在一个难点,就是观众很难代入,两个无聊的人在那里干等着,这件事似乎与我无关。”为了缓解这个问题,《等待多哥》把人艺小剧场改造成了镜像式空间,舞台被打造成与观众席一般无二的几排座椅,以至于许多观众检票入场后愣了一瞬,才在场务人员的提示下反应过来。原作中的两个主人公被改编为两名观众,那对主仆则成为了剧场经理和他的助理,他们穿梭在座椅间,让作品和现实实现了某种对位:坐在剧场椅子上等待着多哥到来的那个人,其实也是观众自己。如同对镜自照的观演感受,的确会激发很多联想与思考。

“这部作品应该同时还会引起大家对‘当下’的关注。”方旭说。在翘首遥望多哥到来时,两位观众无意义地闲聊、争吵、表演上吊,时间流逝,尽头的那个结果飘摇不定,但他们经受的煎熬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真实的,“当下发生的一切、眼前的此时此刻此地,对我们来说才是意义重大的。《等待多哥》也许会让我们重新考虑一些从前不太去想的问题,关于等待、等待的意义、时间或者生命。”

然而,不得不说,即便吃透了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等待多哥》的观剧体验仍然算不上太过愉快。方旭对此也有预期——习惯了到剧场看故事的观众,很可能会感到失望。尽管孙骁潇、张瀚生、金汉、李金涛、赵泽栋5位演员的表演相当卖力,但在沉闷的等待中,他们如潮水涨落般不断逗趣、争吵、焦虑、爆发,短暂归于宁静,然后一切又周而复始,他们的对话和种种行为总是反复出现、意义不明,或者说本身就没有意义。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不时有观众按捺不住提前离场,而这种等不到期待中的走向或结局而离去的困惑、烦躁、无奈,何尝不是对《等待多哥》另一种诠释和映照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等待多哥》:镜像式舞台让观众观演如镜自照
本土化剧名展现全新解读,人艺小剧场新作《等待多哥》即将上演
“五一”演出市场精彩不断 观演消费持续增长
61部佳作名家荟萃异彩纷呈,持续掀起观演热潮,优秀剧目展演彰显首都舞台魅力
科技赋能中国“网络文学+”大会 让观众沉浸式观展
沉浸式喜歌剧吸引中国年轻观众走入剧场
暑期全国演出超11万场
如何做好一部沉浸式戏剧 “咖啡美食+”让戏剧创意迸发
“宝水如镜 照见此心”
赖声川创作艺术展 落地京城 观众将“沉浸式”穿梭于经典“赖式作品”场景中

网址: 《等待多哥》:镜像式舞台让观众观演如镜自照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287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