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的帷幕,是在四川合上的”

原标题:“盛唐诗歌的帷幕,是在四川合上的”

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收官

“盛唐诗歌的帷幕,是在四川合上的”

精解杜甫之后,阿来将开讲“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

9月9日,阿来在阿来书房展开“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的收官之讲。

9月9日,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由阿来完成了主题为“回首锦城一茫茫”的收官之讲。这意味着,阿来带大家为期一年半的一起读杜诗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正如人生就是一站一站的旅程,一个诗之旅的结束,也可以意味着新的诗之旅即将启程。在“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收官之后,阿来现场宣布,他将开启新的讲座——“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

《阿来讲杜甫成都诗》新书 预计今年年底出版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有很多“名场面”。阿来讲杜诗,也有很多金句。“杜甫成都诗”的系列讲座内容,也正在由阿来书房、上行文化、书香力扬精心准备,联合四川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成书《阿来讲杜甫成都诗》。

除了出版方将讲座内容精编成实体书《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之外,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还诚意打造了“诗意时光经典传颂”——“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纪念册,现场赠送给阿来。该纪念册集纳了“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20讲的精彩瞬间、重要事件、现场读者照片、线上粉丝经典留言、阿来朋友对讲座的评价和祝福等,是一段美好时光的珍贵见证。

在本场讲座的现场,《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实体书封面也率先揭晓,全书预计在2023年12月30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盛唐诗歌的尾声帷幕,是在四川合上的”

在诸多公认的盛唐大诗人(包括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人)中,除了高适与杜甫是好朋友,两人以诗唱和之外,岑参也与杜甫是很好的朋友。公元766年,51岁的岑参入节度使杜鸿渐幕,后出任嘉州(今乐山)刺史。岑参入蜀做官,而杜甫此时已经离开了蜀地,两人擦肩而过。

杜甫给岑参写了一首诗《寄岑嘉州》,表达对老朋友的思念:“不见故人十余年,不道故人无素书。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易老听吹嘘。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双鲤鱼。”公元769年,岑参在从嘉州回长安的路上,死于成都。一年后,公元770年,杜甫死于洞庭湖的船上。

“这两个人一死,盛唐诗歌就此拉上帷幕。我们基本上可以说,盛唐诗歌的尾声帷幕,是在四川合上的。至此,盛唐诗——这个中国精神史、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众声合唱的时代,那个伟大的盛唐时代,盛唐诗的时代,在诗人们余韵悠长的歌声中结束了。”阿来说。

“重新发现杜甫” 杜甫的名声一步步提升

盛唐的很多诗人,在其活着的时候,在其所处的时代就已经受到足够高的肯定和追捧,比如李白、高适、岑参等。但杜甫不是。“他的名气显然没有李白、王维的名气大,甚至没有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的名气大。在其同时代诗人中,他是比较没有名气的人,当时的人编选集都没有杜甫。”阿来说。

公元770年,杜甫病死在湖南。几十年后,他的子孙将他归葬河南老家。当时需要写一篇墓志铭刻在碑上,埋在地下,用于记录这是谁,让后人知道他干过什么。杜甫的家人找到当时很有名的大诗人元稹,元稹慷然写了墓志铭评价杜甫。阿来说:“这是第一次有一个人,而且是当时有足够声望的人评价杜甫。他是身后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其实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有所总萃焉。”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对杜甫的诗歌成就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的总体意思就是,杜甫善于将过去古人擅长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熔铸一切,是一位“集大成者”。元稹之后,韩愈再次肯定杜甫,将之与当时名气很大的李白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到了北宋,大诗人黄庭坚也非常推崇杜甫,“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怎么被一代一代修缮的?

虽然成都不是杜甫的生地和死地,但杜甫草堂的存在,却是谈杜甫绕不过的重要文化点位。公元765年5月离开成都,是杜甫与浣花溪旁草堂的永别。在三峡,他在《怀锦水居止二首》之二中写下他对成都草堂的眷恋:“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以前他在成都的时候写草堂,都是眼前实景:江与洲、鱼与鸟、竹与树、船与月、顽童与野老。现在相距远了,草堂的地理气象,都是在深情的记忆中徐徐展开。

在该系列的最后一讲,阿来梳理了杜甫离开成都之后,草堂是怎么被后世之人不断接力保存的历史。公元902年,在成都做官的诗人韦庄在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屋。盖欲思其弋而存其处,非敢广其基构”。这是草堂在杜甫之后,第一次得到修复。到明代,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于蜀,为献王。朱椿非常喜欢杜甫,修蜀王宫以后重建草堂。此时已经是1393年,他还写了祭祠文,并让他的老师方孝孺作《重建草堂记》。清代,重修草堂的次数更多。阿来仅举一例。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杜甫后裔杜玉林入川,看到草堂内“榱桷蠹坏,不蔽风雨”,遂重修草堂。其中的细节被杜玉林记录在其1778年所作《重修草堂记》里。

在本场讲座的最后,阿来说,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看到杜甫,也不可能回到唐朝的成都,但杜甫那些充满当时现实气息、时代气息的诗歌,却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声音响亮,音调铿锵,“通过阅读、欣赏、学习诗歌,我们把他跟一座城市、一个时代联系起来。然后我们就会渐渐地看到一个远去了千年的生命,依然那么鲜活。人生何飘飘,但是诗圣永在,魂兮归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陈羽啸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文学|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诗选》42首诗领略盛唐风采
有没有一本书,是你翻开无数次又合上的?
畅聊你我心中的盛唐 “周末一起看电影·作家走进电影院”活动在长沙举行
四川渠县首届原创诗歌诗词会总决赛颁奖晚会举行
专访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ChatGPT可以模仿写诗,但缺少鲜活、缺乏想象力的诗歌没有生命力
国内外诗人相聚成都,赶赴春天的诗歌之约|成都国际诗歌周
南国书香节|戴建业:学习诗歌可以使生命的激情得到勃发
诗歌如何表现“人类的生命与生态”?诗人们在成都“头脑风暴”|成都国际诗歌周
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出 四川青年诗人马嘶获“诗歌奖”
“在春天,把诗歌的好消息传到更远的地方” 第五届草堂诗歌奖成都颁奖

网址: “盛唐诗歌的帷幕,是在四川合上的”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309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