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对话海外翻译家:他们创造和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

原标题:中国作家对话海外翻译家:他们创造和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

9月13日下午,“译作者的任务”——海外翻译家与中国作家对谈在SKP书店举办,荷兰籍翻译家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乌克兰籍翻译家卡佳(Kateryna Danylova)与中国作家曹文轩、徐则臣、文珍共同参加。本次活动由《十月》杂志主办,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暨《十月》杂志创刊4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配合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年度主题,以文学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推动当代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对谈现场

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有一大批优秀的海外翻译家正在努力劳作。正是通过他们的译介工作,中国当代文学才得以更好地被世界认识和了解,向全球各地的读者呈现出立体而丰富的形象。可以说,海外翻译家们与中国当代作家们一起,共同创造和呈现了 “中国当代文学”,让文学到达“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译作者的任务”。

荷兰籍翻译家、汉学家施露

参与本次对谈活动的荷兰籍翻译家施露同时也是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的嘉宾之一。她表示,当自己把一部中文作品翻译成荷兰语时,首先是希望荷兰的读者、她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可以看得懂,这让她觉得有意义。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她认为,最难翻译的是不同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对于译者来说要重新造一个便于异国读者理解的概念,这是一种创意性的工作。她与自己翻译的当代中国作家保持着联络,有时会向被翻译的作家提出问题,以求更好地翻译、理解作品。

著名作家曹文轩

作家曹文轩表示,翻译家是思想和知识的伟大“解放者”。通过翻译工作,如今不同国家的大量经典,已然成为全世界共同拥有的经典。虽然不同的文明之间有互相较难理解的语境,但会有一种大家共同认定的基本的文学标准。我们需要打开大门,欢迎外国朋友进来,让我们被不同的文明更好地理解,让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乌克兰籍翻译家、汉学家卡佳

乌克兰籍翻译家卡佳表示,没有作家就没有翻译,也就没有译者。卡佳认为,翻译工作能够使一个国家的民众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价值。她介绍了自己关注的中国文学作品,如杨绛的《我们仨》、张莉主编的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暮色与跳舞熊》;并向读者推荐了自己正在翻译的青年作家张天翼的小说《春之盐》,和自己正在阅读的三三、阿乙、西渡等作家、诗人。

著名作家徐则臣

作家徐则臣首先向施露和卡佳两位译者表示敬意,他赞同曹文轩老师的观点,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再造了一个世界。他以中国晚清翻译家林纾为例,尽管林纾不懂外文,采用的是重新整合的翻译方法,但鲁迅、郁达夫等小说家其实都受惠于林纾的翻译,在这个意义上翻译者就是一个创造者。翻译的过程可能会丢掉一部分,但同时也会加一部分东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的那部分其实是译者基于自己的母语所做的创造性的完善。

著名作家文珍

作家文珍同时也是本场活动的客串主持。她在对谈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翻译者其实扮演了一个骑士的角色,作家的思想和成果就像被自己的母语困住的公主,它在一个城堡里面,等待着翻译者像骑士一样解开母语的束缚,把文学和文明解救出来。她期待施露老师和卡佳老师把更多的中国作者从母语中牵引出来,引进到世界去,引到荷兰,引到乌克兰,引到更广阔的世界。

嘉宾合影

本场活动的五位嘉宾中,施露和卡佳是优秀的海外翻译家代表,她们曾参与多位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工作。曹文轩、徐则臣、文珍是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关注,同样也被译介、推广到海外。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国作家对话海外翻译家:他们创造和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
“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发起讨论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20部作品将在海外出版
(文化)中国作协:当代中国作家的国际视野愈加开阔
“走出去”与“走进去” 知名作家、翻译家热议中国文学与世界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海外版权推介座谈会举行
聚焦青年译者,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在南京举办
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二次启航
赵本夫的“文学生命力”在海外传播:英文、法语、德语……《荒漠里有一条鱼》输出多个国际文学版本
中国文学读者遍五洲(华音环洋)

网址: 中国作家对话海外翻译家:他们创造和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425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