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悦读】王开东:幸福何来

原标题:【美文悦读】王开东:幸福何来

原创:王开东

叔本华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氏的哲学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我年轻时深受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欲望实现不了就痛苦,实现了就会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我也常常感到痛苦和无聊。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叔本华提出每个人都应该有第二次生命。生命注定在某个阶段会显得倦怠,甚至逐渐沦入平庸的陷阱,所以人需要第二次生命,需要生命的重生。

如果这时候突然有了危机和遭遇,人被打出正常轨道,在危机和遭遇中,人内心的力量突然被激发,迸发出生而为人的斗志,整个人焕然一新,一个新人就诞生了。

这个人不是原有之人的升级,而是一个生命的迥然重生。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活出了人生的高峰体验。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的第二次生命或许就是“十有五”那一年。

如果说我有第二次生命,那是离开老家的那一年,我突然醒悟,我不能按部就班活下去,生命有也必须有一点变化,要给自己不断带来惊喜。

刘亮程在黄沙梁中,必须要离开,因为在40岁那年,他看到了自己50岁的样子,60岁的样子,70岁的样子……还有死后的样子。生命如此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选择了逃离,逃离故乡,也逃离了自己的宿命。

那么,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如何看待幸福呢?这很让我关注,并感到有趣。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幸福来源于五个方面。

第一是健康。

叔本华认为健康即命运,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个病笃的国王更幸福。身体是心灵的神殿,唯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给心灵一个空间。健康是享受一切美好事物的资本,胜过世间一切。

没有了健康,人就失去了享受的机会。金山银山,大富大贵,爱恨情仇,都没有健康重要。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健康来换取身外之物!在人生这条路上,健康是1,财富、名声、荣誉等都是1后面的0,只有1存在,后面的0才有价值,否则,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

健康与生命有关,与生命的质量有关。生命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人之根本。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活着的权利。再好的事物,都和你无关。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时候,再爱的人都有可能离你而去。

唯有健康和生命属于你。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生命安然无恙。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于健康,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快乐的,失去健康就失掉了全部快乐。

叔本华最伟大的作品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之所以认为健康重要,也与他的哲学有关,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而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除此之外,叔本华自己轻度残疾,他对健康的身体渴求就比别人更加强烈。

第二是金钱。

在拥有健康之后,叔本华把第二个幸福的来源,归于金钱。这让我大吃一惊,很少有人直接说自己爱财,承认自己是一个财迷需要很大的勇气。

这不奇怪吗?金钱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一文钱逼死英雄汉,青面兽杨志也要卖刀,遭受牛二的欺辱。为何大庭广众之下,更多人都视金钱如粪土。仿佛一旦喜欢金钱,就充满了铜臭。有钱能使鬼推磨,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社会就是如此无情绝情。

这一点被逻辑学之父金岳霖13岁就看出来了。当时有一句至理名言,“黄金如粪土,朋友值万金。”

金岳霖觉得很奇怪,既然黄金如粪土,这就是贬抑金钱了,但如何强调朋友万分重要呢?又不得不要用金钱来比附——朋友值万金。因为黄金是粪土,万金当然也是粪土,“朋友值万金”,那么朋友不就是粪土吗?这就是典型的嘴巴很厉害,心理很诚实。

有钱有什么不好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自己辛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这正是社会繁荣的根本。如果大家都去躺平,社会怎么发展?其实有些人之所以能躺平,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而已。

叔本华父亲是一个大商人,大资本家,因为妻子红杏出墙,老父亲失足落水而死。这个死有点蹊跷,很可能是他选择了自杀。这种孤僻悲观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叔本华。

父亲死后,17岁的叔本华继承了父亲全部遗产。财富没能给叔本华带来快乐,但却给他带来了财富自由。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由就是最大的快乐。一个人只有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才能在每天早晨说:今天属于我自己。

在叔本华看来,金钱使得我们不受饥寒交迫之苦,而穷困潦倒就像瘟疫一样在人们生活的周围盘旋着,被迫的劳作是自然给以凡夫俗子们的命运,而资财却能从艰难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人一旦步入生活,就需要有足够的资产,使我们能独立起来,不必工作就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这就是金钱的妙处。正如王尔德所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第三是友谊。

因为叔本华终生未婚,所以既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他遗传了父亲的孤僻,但也继承了母亲的才华。这注定让他成为一个孤僻的天才。但他母亲憎恶他,就如同他憎恶母亲一样。

也许是对母亲的失望,使得叔本华终身都对婚姻退避三舍。既没有家庭,也没有后代,又缺乏对老母亲的爱,父亲又自杀了,叔本华的字典里缺少了家庭和爱。那么,唯一剩下来慰藉人心的就是朋友的友谊。叔本华呼唤友谊。

但呼唤友谊,并非就能得到友谊。叔本华对友谊的渴望和求而不得同样显露出来。

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说本华说,真实的友谊有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

如何鉴定真正的友谊?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自己的不幸。在这一刹那,他的脸上要么显示出一种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或者,他会流露出某种别样的表情,后两者都证实了拉罗什福科的那句名言“从我们最好的朋友所遭遇的不幸,我们总能找到某样并不会使我们不悦的东西。”

友谊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一条诚实的狗的摇尾示好,比朋友的那些表面工夫更有价值。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大部分好朋友在我们背后所说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想跟他们说话了。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如叔本华一样,这些年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朋友难逢,难遇,难知,所以高山流水才最为珍贵。

第四是地位。

尼采写过一句话:“更高的哲人独处着,不是他们享受孤独,而是在他们身边找不到同类。”这个更高的哲人就是他的精神导师叔本华。

叔本华在《人生的幸福》一书中写道:“在这世上,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选择了后者,他主动选择与孤独为伴。“如果你拥有伟大的精神,你会发现,你会喜欢独处,因为你不再需要去寻找淹没你的人群,一个人在大自然中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

孤独与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有关。这个位置事实上就是地位。但这个地位不是权力,而是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的综合。叔本华曾经与黑格尔为了地位进行争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后,没有卖出去几本。叔本华愤怒至极。他说:要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要不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但不管配不配,叔本华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柏林大学的编外教职。正好他的课与黑格尔课是同时上。在叔本华眼里,黑格尔是一个沽名钓誉的诡辩家。他想要挑战黑格尔的地位,一旦成功就稳了。但黑格尔当时如日中天,叔本华自然被虐菜了。

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其中还有两个老妇人,上课打毛衣。叔本书问她们为何到自己这里来听课,老妇人说,那边太喧嚣了。黑格尔那边自然很喧嚣,因为座位挤满了人,走廊上也人满为患。

最后毛衣打好了,两个老妇人离开了,最后的一个学生也离开了。叔本华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他满怀愤激地说:“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赞赏。”

满怀着这个地位争斗的惨败,叔本华终身没有原谅黑格尔。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世界精神演绎着世界历史。叔本华没有朋友,他终身孤独,但养了一条卷毛狗叫“世界灵魂”,这个名字据说就是讽刺黑格尔的,可见当年叔本华受伤害之深。

第五是名声。

两百多年前,乾隆与南京金山寺主持法磐面长江而对。乾隆指着浩若星辰、如波涌动的往来船只,问法磐道:江中有舟几许?法磐答道,有舟两只:一舟为“名”,一舟为“利”。乾隆大笑,表示认可。

即便叔本华也不例外。他把“利”和“名”看得很重。“利”被叔本华放在健康之后,排在第二;“名”则被他放在第五。

叔本华认为名声和荣誉不同,名声是不朽的,而荣誉则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荣誉,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获得名声。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成就非凡的业绩,或者创作不朽的作品。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金光大道。

当然,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比如黑格尔暴得大名,叔本华就寂寂无名。对此,叔本华显然愤愤不平。

181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第一版纹丝不动。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又遭遇滑铁卢,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没有兴趣,购买者寥寥。

1851年,叔本华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了一些补充与说明,谁也没想到这篇鸡汤文《附录与补遗》,使得叔本华一飞冲天,瞬间成为世界级名人。

有人这样评价:“《附录与补遗》成了当仁不让的畅销书,霎时间忧郁先生成了全城景仰之人,妖艳动人的女子、辉煌富丽的派对与读者来信蜂拥而至,他那种悲观的享乐主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听众。人们在他这种狂飙突进运动中发现了一种近乎可怕的浪漫,而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去柏林那家时髦的鲍尔咖啡馆的路上,就可以读完那些朗朗上口的简短句子。”

通过创作不朽的作品,获得通往世界的名声,以立言成就不朽,叔本华做到了。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巨大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已72岁高龄。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名声。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无法收集全世界潮水一样的赞誉。他让自己的学生,或者拥趸们,在全世界搜罗关于自己的文章。孤独的他在这些文章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他说了一句极其幽默也极为凄凉的话:“在我生命的暮年,迎来了声望的朝霞。”

现在我们剖析一下叔本华的五大幸福的源头。

叔本华个人幸福的第一要素属于主观的幸福。所谓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包括高尚的品格、聪慧的大脑、开朗的性格、愉悦的心情、健康的身体。叔本华认为“健康的身体中拥有健康的心情”。

个人幸福的第二方面,叔本华单独拿出来,这就是金钱财富。金钱通往奴役之路,也通往自由之路。

第三个层面是外界的评价,包括地位和名声。

读完了叔本华幸福的源头,我们不妨联想我们的幸福来自哪里。

如果是我,如果也有五个源头。那么,我会如下选择。

第一是健康,第二是爱情,第三是亲情,第四是名声,第五是财富。

朋友们,不妨也说说你们幸福的五个源头。看看如何排名。把自己代入,以己证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读书方法。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美文悦读】父亲节随想
【美文悦读】人生难得
【美文悦读】用生命影响生命
【美文悦读】临安有天目
【美文悦读】金秋话银杏
【美文悦读】阅读季 书香人
【美文悦读】人生最贵的是什么?
【美文悦读】陌上春归,雨润万物
【美文悦读】张晓风:一方纸镇
【美文悦读】浅秋的思念,很美

网址: 【美文悦读】王开东:幸福何来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467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