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将熟悉变为陌生: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原标题:新知|将熟悉变为陌生: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 “当今用英文写作的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的睿智对谈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汇成一份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

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

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

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为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一代人,提供对自身处境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犀利见智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

鲍曼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大众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上伟大的播客”,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 纷纷冒泡……

“思想始于异端,继而化作正统,止于迷信。这是历史上一切思想的命运。卡夫卡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它们已经成为古希腊意义上的‘定见’。它们是人们普遍持有的意见。”

【作者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

出生于波兰,当代西方杰出的思想家。

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伟大的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者”。

一生出版 50多本著作。代表作品有《流动的现代性》《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现代性与大屠杀》《社会学之思》等。

彼得·哈夫纳(Peter Haffner,1953— )

记者、作家。长年在美国、波兰和德国工作。

他在苏黎世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学位。之后,成为一名自由记者,为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的媒体工作。1994年获埃贡·欧文·基施奖。1994年获苏黎世新闻奖。

【译者简介】

王立秋

云南弥勒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译有《渎神》《潜能》《为什么是阿甘本?》《散文的理念》《导读萨义德》等。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鲍曼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长谈中,他继续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从“二战”“纳粹大屠杀”到“数字时代”,从“经济危机”到“消费主义与新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为悬浮在不安全感中的我们这代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

他狡黠睿智地描述我们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以及人的境况;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编辑/韩世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熟悉的,陌生的,都会擦肩而过
卢曼系统论在文学理论领域的运用 | 社会科学报
“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开幕 《拉斐尔自画像》首次亮相上海
直播预告 | 辉格、维舟对谈: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人性与文化
清唱剧《上海!上海!》11月全球首演
著名作家格非散文与文学评论集《小说的十字路口》出版
活动预告|王梆×灵子:怎样用精神食疗抵抗虚无
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联合委约清唱剧《上海!上海!》
筹备两年与同性女友正式完婚,王曼喜将定居美国,王敏德开心送祝福
第四次返场上海,艾夫曼芭蕾舞团带来了《奥涅金》

网址: 新知|将熟悉变为陌生: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496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