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故事(六)

原标题:胡同里的故事(六)

文章来源:白头醉翁

“活 鬼”

全村的人都叫他“活鬼”。按照村里人的理解,“活鬼”这个词儿是称赞一个人脑瓜子灵活、“鬼点子”多,善于应付和处理一些棘手问题,丝毫没有贬损的意味儿。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活鬼”是一个褒义词。

这些长处,在“活鬼”身上都有所体现。生活中,他把这些长处发挥得游刃有余。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靠吃糠咽菜过日子,青黄不接时常常举家逃荒要饭。“活鬼”却利用自己学的那点文化,把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十分受用,令全村人羡慕不已。

  “活鬼”上过两年私塾,他学到的那些文化知识,都反映在他们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显得很与众不同。过年,他家大门上常贴有“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等一类极具诗情画意的对联。不像许多人家明明过着上顿不接下顿的穷苦日子,大门上却贴着“金钱滚滚如潮水,荣华富贵谁能比”的对联。猪圈里连根猪毛都没有,猪圈门上偏偏贴有“肥猪满圈”。

进了大门,便发现四间草屋窗明几净。他家与村里人家一样也养鸡养鸭,院子里却无鸡鸭粪便,干净得连一根草屑都没有。

  最令人不解的是,他那双眼晴似乎能看清世事。村里人都说他像个神仙,会算。头年大蒜价格奇高,转过年来,村子里便一股风种植大蒜。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家一大块地种了香瓜。结果大蒜价格极低,种大蒜人家都沒赚着钱,他却赚了不小一笔。

那年,又突然兴起了养羊风,各家各户少则二三只,多则几十只,都说要发洋(羊)财。在全村都疯抢着买羊的节骨眼上,“活鬼”却把家里的几十只羊全卖了。几天后,羊价大跌,许多人家血本无归,而“活鬼”又稳稳地发了一笔财。时间一长,全村不少人的两只眼睛都紧盯着“活鬼”,他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

  “活鬼”感到他这辈子走得最精彩的一步“棋”,也是他一生的荣耀,就是卖地。他常说,“卖地,是我一生的‘杰作’,与卖地相比,自己一辈子办的事儿都是鸡毛蒜皮。唯有卖地,才是关系全家人命运天大的事。

不知怎么回事,“活鬼”突然鬼使神差,竟把积攒了大半生的钱给两个儿子买下的四十多亩好地,一下子卖光了,仅留下几亩山岭薄地勉强度日。

人们问他为何卖地?他的回答令人将信将疑,他说,“前些日子,我一闭上眼睛,父亲就站在床前告诉我,‘赶紧把地卖了’,别人有可能害我,父母亲绝不会害我,父母的话不听不行。”

  时间不长,那家买了“活鬼”地的人家便倒了血霉,被弄得家破人亡,几个孩子也成了永世不得翻身的“狗崽子”。“活鬼”家却逃过一劫,平安无事,孩子们大学毕业后,都有了不错的工作,日子过得都很滋润。

有人看见,“活鬼”给父母亲上了坟,烧了很多很多的纸。村里人猜测,这是他报答父母亲在九泉之下给他指了条活路、保佑一家人的大恩大德。

村里的人见到两家阴差阳错截然相反的遭遇和处境,都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都是命中注定啊!

(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原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胡同里的故事(一)
胡同里的故事(五)
胡同里的故事(二)
京直播|“胡同丫丫”成长三部曲三戏连演,分享戏里戏外的独家故事
隐在胡同里的末代状元故居
拜托!《胡同》里的铁蛋@侯明昊Neo 这一口京腔实在太上头了!
伊北《六姊妹》:故乡淮南的三代女性故事
京话剧《胡同里的保姆》:喜剧为京剧“圈粉” 深度不减 “笑果”更佳
雁翅楼上话中轴:“中轴线上的胡同”岁月留踪
“胡同丫丫”成长三部曲连演,创造里程碑式儿童剧演出

网址: 胡同里的故事(六)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543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