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栗子:让作品从画布里生长出来

原标题:艺术家栗子:让作品从画布里生长出来

栗子

2003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2007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受邀在国内 , 以及瑞士、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举办十几次个展和参加重要群展。作品被法国泰勒基金会、罗马艺术基金会、筑中美术馆、K11 艺术机构、深圳美术馆、法国东方艺术协会等公共艺术机构和国内外私人收藏家收藏。

不久前,艺术家栗子应邀参加了两场展览,分别是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与重庆悦来美术馆“瞬间的认知——关于今天或昨天的印象”。展览中的作品是她对艺术边界不断探索的体现,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就像米开朗基罗在石头中发现了那些雕塑,将它们显现出来;同样,栗子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画布中发现那些画面,将它们描绘出来。

高中时,栗子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在画画。梦中的她仿佛并不清楚那是谁,但梦中的情景让她感到很舒服,并且觉得这样的生活似乎还不赖,甚至是在醒来以后还时常能够想起这个梦。只是那时候的她并不穿黑色衣服。

不知是梦境引起了栗子的思考,还是冥冥中的感召,多年以后,如梦般的场景回归到现实,画布前的栗子时常穿着一身黑色的连衣裙在创作。在栗子看来,这种梦与现实的连接既神秘又有趣,给了她许多灵感。而当灵感与现实再次碰撞,则给她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奇妙的预见性。

譬如不久前在重庆悦来美术馆“瞬间的认知——关于今天或昨天的印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哀伤的诊断》,这是栗子在 2016 年创作的。彼时,她的工作室刚刚从宋庄搬到了黑桥。某天,在构思新作品时,她不经意间瞧见了新工作室院中角落的一个旧画框,非常的古典别致,当下就有了灵感。“我觉得我的画面上需要它。”栗子说。于是便将这个画框放了上去。画框的中间是一个倾倒着的Gianlorenzo Bernini 雕塑,雕塑外有两个人抱着它,似是两位医生抱着一位病人要将其拖出来,拖出周遭密密麻麻粗糙的肌理画框,雾蒙蒙的青灰色调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哀伤……

“后来在疫情那段时间,有位朋友看到了我当初创作的这幅画,觉得画里好像就是一场治愈的场景。我也觉得这是一种蛮奇妙的感觉。”栗子回忆道。当时,瞬间爆发的灵感不仅给栗子带来了满意的作品,同时也如一支离弦的箭,在 4 年后正中眉心。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时间、环境抑或是任何一个碎片、元素都会赋予其新的生命。

《哀伤的诊断》,布面综合材料,250 x 400 cm,2016

小时候栗子就特别喜欢画画,只要给她一支笔,一摞纸,她可以一直画下去,好像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快乐的事儿了。当身边的人问她长大后想做什么,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要当艺术家。

在上世纪 80 年代,很多人并不知道艺术家是做什么的。对于这个行业,大家第一个想法就是,那要怎么活下来。所以当听到这个答案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她很奇怪,天马行空的。但是栗子并不在意这些,在她看来,艺术家这个职业一定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因为你是要做自己的,去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说你现在画了几张画卖掉了,就叫成功。就算现在很受市场的欢迎,但天长日久地这么画,大家也会厌倦。所以肯定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尽可能多地去拥抱新的东西。”这也是栗子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打破自我的艺术边界。

熟悉她的人或许知道,她早期的作品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因为对于无性别之爱感兴趣,所以创作了“爱比死更冷”系列。栗子当时认为,爱是没有性别的,也没有年龄界限,爱是非常单纯的一个东西,也是一直贯穿在她的创作里面的。她将作品中的人物性别全部抹去,只保留了灵魂间的大爱,这也是其最早创作的一个系列。到了 2012 年前后,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更加丰富一些,融入一些自然元素,因为此时的她敬畏自然,被森林以及未知空间深深吸引着。也是从这之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双层绘画。

今年 7 月末,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的展览中展出的 3 件作品,就是这一系列探索的延续。她将暮年时期的凯撒与青年时期的凯撒通过画布与丝绸进行重叠、拼贴,形成一个新的迷幻的形象,同时也充满了时光交错的趣味性,既是绘画又是装置。在她看来,艺术应该是没有边界的,如同宇宙一般,一切的技术都应该只是手段而不是艺术边界。“条条框框只会束缚我们的能力,束缚住艺术的力量。”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

“回想起我曾经看过的米开朗基罗的一个雕塑”,栗子说,那是她 2015 年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见到的,叫做《哀悼基督》。“这件雕塑是米开朗基罗 17 岁时创作的,后来参加比赛时,脱颖而出。他当时说‘我不是在雕刻它们,我是在石头里面发现了它们,将它们显现了出来’。后来我在思考创作方式的时候,忽然想起了这件事。我觉得我的画也是这样。”栗子的性格是比较随性洒脱的,相对于“一丝不苟”严格按照画稿创作的方式,她更加喜欢直觉的发挥。对她来说,创作必须要有“感觉”,没有感觉绝不强迫自己去绘画。“我不勉强自己去构思更好的稿子。我希望我的绘画是能够从画面中生长出来的。”

为此,她曾经盯着一幅白纸看了两个多月,直到她终于“看”到了画框究竟是什么。“我感觉它里面藏着一只野兽、一只狮子,我要把它显现出来。”于是,一个狮子就从黑暗里面走出来了。

绘画的过程很快,但是要“找”到它们很慢。所以栗子的每一幅绘画创作周期都很长,有的甚至过了好几年,她仍旧在修改,只为达到最满意的状态。

《时间的复现-凯撒》,布面综合材料、丝绸,200cmx250cm,2017

Q-北京青年周刊

A-栗子

Q 您在绘画的时候一般会思考些什么?

A 每个时期思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最初想得最多的是“爱”“无性别之爱”,到了《第五类森林》这个系列,想得更多的是未知的神秘。

Q 创作带给您的“愉悦感”是在绘画过程中,还是在完成结束的那一刻?

A 创作开始和完成的时候都是最开心的。当看到一张崭新的白色画布、当灵感出现的时候都是最有意思的。随着灵感的出现,慢慢思考如何去改进它,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痛苦的,等到最后把它呈现出超乎你所理想的状态,又会特别开心。

Q 下一阶段的创作会聚焦在什么方向?

A 我觉得还是爱和哲学吧,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哲学究竟是在指导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刘艺琳

编辑韩哈哈

摄影 解飞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李媛媛:非遗是通往审美的生命体验

王晓峰:营造社会氛围 讲好非遗故事

画廊周北京2023新势力单元策展人蒲英玮:青年,属于任何人的前缀

胡军:生命与使命

艺术家华庆:“花房”治愈的力量和生命的能量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编舞艺术家戴露:未来对我来说充满未知,特别好

钢琴家张浩天:NFT是我们走向虚拟现实的一步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2年9月7日 陈哲艺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艺术家的脑袋里装了些什么“怪东西”?
曲丰国三十年绘画回顾展 40余件作品呈现艺术家“人生宣言”
从企业家跨界艺术家,她创造了一个奇幻的“紫色星球”
艺术如同作物,生长皆需“趣时”
“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画布上的声音》推出
黄河边,当代艺术在生长
草间弥生连续9年排第一且作品依然最贵!2022年全球TOP100女性艺术家名单揭晓
艺术家施拉泽·赫什阿里中国首次个展在龙美术馆开幕
中意两位艺术家用作品致敬伟大著作《浮士德》
李光洁《从延安出发》第四期播出 跨时代对话前辈艺术家

网址: 艺术家栗子:让作品从画布里生长出来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570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