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诗友:一代诗王沈德潜
原标题:乾隆诗友:一代诗王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年),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人。祖父沈钦圻、父亲沈钟彦善长诗歌,清朝入主中原后,不愿当官,甘心做前朝“遗民”。父祖对沈德潜的培养,偏重品行,希望他能洁身自好。沈德潜后来回忆道:“我无他言,即先训所云为善,后人世守可也”。在长辈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沈归愚自订年谱》载:
……先祖曰:“是儿他日可成诗人。
古人写诗讲究押韵、平仄,今天的汉语只有十几个韵部,古代标准复杂,社会上流行的《平水韵》等韵书,有一百零六韵。沈德潜五、六岁时,不光能够认字,还可以辨别声部、平仄,乃至谐声、会意、转注,说明他自幼聪慧,记忆超群。除了天赋异禀,沈德潜还得到名师指点,前后拜过三位老师,分别为施星羽、蒋济选和叶燮。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诗文水平进步极快。
其中,叶燮对沈德潜影响最大。他是清代著名诗论家、诗人,其撰写的《原诗》,被认为是《文心雕龙》后最杰出的理论专著之一。叶燮晚年隐居横山,世称横山先生。
清 沈德潜《行书五言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过向叶燮学习,沈德潜诗歌水平快速提升,凭借《留饭草》《一一斋诗》等诗集,开始声名远扬。叶燮称赞道:沈氏以《留饭草》超越今人,以《一一斋诗》比肩古人。此后,沈德潜笔耕不辍,前后完成《竹啸轩诗钞》十八卷、《归愚诗钞》二十卷、《归愚诗钞余集》十卷。其中的代表作有《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此诗景色与声音穿插描写,构思独特,自然纯真,将寻常的溪边赶路写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全诗四句,第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用“决决”描绘水声,生动形象,充满活泼轻快之意。第二句从大处着眼,统写百里内的垂柳,好似一张大网盖住平原,想象奇特,意象宏阔。第三句聚焦一个“绿”字,从视觉入眼,展示平原上的生机勃勃。第四一句,伴随蝉声,诗人已经离开许州,带有轻松明快的色彩。此诗歌将听觉与视觉交融,恬淡自然,诗句不事雕琢,有盛唐王维气象。沈德潜盛名之下,确有诗才。
有别于诗坛的春风得意,沈德潜的科举路上荆棘遍地,令人惋惜。康熙三十年(1691年),沈德潜参与科举,其后屡考不中,前后跨越四十年。
墙内开花墙外香,科考不顺的沈德潜,凭着诗坛的名声,吸引了乾隆的注意。乾隆《御制诗注》中有段话:“德潜早以诗鸣,非时辈所能及。余耳其名已久,频年与之论诗,名实信相副。”乾隆即位后,沈氏就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乾隆三年(1738年),沈德潜考中举人,次年高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沈德潜初次与乾隆见面。面对乾隆,沈德潜畅谈历代诗歌得失,对答如流。皇帝大为满意,不久任命沈德潜为翰林院编修。从此,沈德潜与乾隆开始了“以诗始,以诗终”的特殊君臣关系。
相比科举的艰难心酸,官场上的沈德潜春风得意,飞速的加官进爵。五年内,沈德潜从一个六品小官左中允,升到二品礼部侍郎。在当时引起轰动,朝野议论纷纷,认为沈德潜靠写诗的才华,侥幸升迁。为平息众人的非议,乾隆出面道“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表明自己尊老,怜悯沈德潜过往的不幸遭遇,而对他特别优待。然而乾隆十四年(1749年),沈德潜申请退休时,乾隆要他先整理校对好御制诗稿,再同意他的退休请求。沈德潜完成任务后,乾隆赐诗送他归乡,末尾的“近稿经商榷,相知见始终”一句,表明沈德潜是靠善于写诗,才被乾隆重用。
清 沈德潜《行书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身边有非常多的诗人,为何就看重沈德潜?因为乾隆喜好写诗,但作品普通,需要别人修改,沈德潜是诗坛盟主,善长写诗,同样善长修改。《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中,收录的4150首诗,就是由沈氏主持整理定稿。沈德潜还与乾隆相互写诗交流。如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作《落叶》:
西风吹万如鸣管,剪绯缬绡千林满。
霜晨丹紫正萧萧,夕阳鸦鹊何纂纂。
却忆三春绿荫浓,一朝萎谢无留踪。
徘徊不为叹摇落,爱看苍翠秋山容。
沈德潜作《恭和御制落叶诗元韵》回复:
秋郊忽漫比春红,又见霞光一饷空。
卷去有痕归野烧,飞来无际逐征蓬。
打窗似听三更雨,平砌方知五夜风。
识得化工迁转意,生机正在雪霜中。
皇帝通常只与高官交流互动。乾隆六年(1741年),沈德潜还在翰林院,身上没有官职,能与乾隆交流,表明他被乾隆当成诗友。这次经历,为他平步青云埋下伏笔。在沈德潜加官进爵的时候,妻子俞氏不幸去世,他含泪写下《梦亡室俞夫人醒哭以诗》:
南北幽明两不堪,梦中恍惚月沉潭。
三年我未看瓜苦,四纪君惟餍荠甘。
抱病但闻辞药石,盖棺始得易衣簪。
忏亡岂仗瞿昙法,一卷儒书谅已谙。
首联的“南北”、“幽明”两词,证明沈德潜与妻子一南一北相隔千里,最终更是阴阳相隔、天人永别,令人痛心万分。颔联的“荠甘”出自《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表明日子虽苦,妻子从不抱怨,能苦中作乐。颈联的“抱病但闻辞药石”一句,表明沈德潜虽身体患病,还是打算回去安葬妻子,体现了双方感情的深厚。而“盖棺始得易衣簪”一句,更是明言妻子一生贫困,受尽苦难,只有在死后才换上新衣戴上发簪。尾联的“瞿昙”指和尚,“瞿昙法”指请和尚为亡妻作法祈福,“谙”指熟记,背诵,“一卷儒书谅已谙”表明,沈德潜也会用念诵儒家典籍的方式为妻子祈福。乾隆看到此诗大为感动,立即批准他回家葬妻。
《国朝诗别裁集》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图源:苏州图书馆
沈德潜离开京城后,乾隆又下令封他三代为官,使他此次回乡可以光宗耀祖。面对乾隆的深情厚意,沈德潜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明白自家富贵源于皇帝,常怀着“君恩稠叠,不知何以报称,窃自惧也”的情绪,一直小心谨慎的做人做事。告老还乡后,还写下《誓墓文》,在父亲墓前发誓坚守晚节,不负乾隆厚恩。
南巡期间,沈德潜都会过去迎接,陪在皇帝身边。看到沈德潜这么贴心懂事,乾隆称赞道“既受非常之知,而其诗亦当世之非常者,故以非常之例赐序,亦足以为艺林赠一盛事也。”除了口头表扬外,沈氏的官位也水涨船高,从礼部尚书衔升太子太傅。古代官员退休后,朝廷会给荣誉头衔,感谢他过往的辛勤工作。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十七岁的沈德潜去世,获赠太子太师的头衔,灵位放贤良祠祭祀,谥号“文悫”。沈德潜得到的待遇太过优厚,令世人非常羡慕。袁枚曾感叹道:
皇上四巡江南,望见德潜,天颜先喜。每一书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经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存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
沈德潜也感到非常得意,在《九十咏怀》一诗中写道:
不受人恩受主恩,桑榆返照似朝暾。
迁除卿贰典三礼,抡选文材羾九门。
预教追从黄閤老,告归游钓绿杨村。
赤城云海徐探历,禅迹仙踪亦讨论。
首联的“不受人恩受主恩”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受乾隆恩重,无以为报的激动心情。颔联的“九门”是指天子九门,表明自己曾经为国选过人才。颈联的“黄閤老”指的是张廷玉,表明自己以张廷玉为目标,希望能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尾联的“赤城”、“仙踪”都与道家有关,表达自己回乡修道,隐居乡间。
得意之外,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在《恭和御制赐臣沈德潜诗元韵》写道:
归来游泳砚山春,三载瞻云谊倍亲。
帝许林泉就闲客,臣为歌啸太平人。
选言恐落元和后,前席难忘宣室陈。
老去敢云颓晚节,寸心窃比耐霜筠。
首联展现自己退休的悠闲生活,“归来游泳”、“三载瞻云”等词,充满着悠闲畅快的感情。颔联突出自己是蒙受帝恩,才能安享晚年。“帝许”、“臣为”两词,展现自己一直在皇帝关注下。“就闲客”、“太平人”两词,则展现退休生活的快乐逍遥。颈联“前席”、“宣室”出自《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这里是在回忆与皇帝的交往。尾联较为普通,“寸心”、“霜筠”两词,展现自身的渺小,反衬皇帝的高大。沈德潜凭借诗歌上的才华,获得乾隆的重视,安享晚年,最终在九十七岁的时候去世。
普通人几年考不上公务员,早就精神奔溃。沈德潜一边努力考试,一边纵情诗歌。通过爱好消解焦虑的同时,也与乾隆结下君臣诗友的关系,从而老树开花,开启逆袭之路。对诗歌的爱好,让沈德潜另辟蹊径,也让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直活到九十七岁。可见培养爱好不仅能排遣焦虑,充实积淀自身素养,为改变命运做准备,还能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延年益寿。 苏城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乾隆诗友:一代诗王沈德潜
马尾诗友迎中秋:船政游诗海 行吟复新知
众诗友庆祝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
第十二届恭王府海棠雅集举办 众诗友庆祝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
再现儒家经典碑刻,《乾隆石经》影印本问世
乾隆弘历,苏轼的小迷弟
《乾隆石经》影印本出版,正在翰林书院展出
“宝鸡百诗园”开园
人民艺起评:《长安三万里》,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
【古诗词鉴赏】南北朝北周诗人王褒《渡河北》诗赏析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