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深圳“走出去”了
原标题:这个中秋,深圳“走出去”了
刷了千万遍终于捡漏买上了一张车票,
拨开密密麻麻的人群终于挤进了高铁站,
熬过了“出发了5个小时,抵达目的地预计时间仍分秒没少”的堵车
……
这个中秋,外出的我们终于回家了。
一年月色最明夜,中秋节是思接千载的心灵约定,是品味传统文化的盛宴。
对于国人来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吃上一顿饭、分享几个月饼,这是最完美的庆祝方式。
而对于深圳来说,这个中秋,由深圳原创的舞台剧《咏春》“走出”国门,却是更具有非凡意义的事——
9月27-29日,《咏春》这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佳作,受邀登上新加坡艺术殿堂,注定了这不仅是一次视听盛宴,也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扬帆出海的激荡之旅。
01
“出圈”又“出海”
在新加坡讲述“深圳故事”
新加坡,与深圳相隔2600公里,是华人国家,在这个城市里,华人占据四分之三,街头巷尾的中国元素 ,亲切的面孔和熟悉的语言 ,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温暖与感动。
而在这个花开正圆的节日,月出怀人,见月思乡,望月怀古,是华人的共同情思。《咏春》的到来,让新加坡华人心潮翻涌,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让两地更加亲近。
“新加坡华人十分看重中国传统文化,《咏春》到新加坡演出以‘舞’与‘武’为媒,串联起海外华人的共同情感与记忆”;
“在新加坡关于《咏春》的宣传已经很热了,大家几乎都知道。我周围的朋友们也都很期待”;
“《咏春》带来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体验,让我们海外华人倍感亲切”……
一如《咏春》带给海内外华人直击心灵的震撼,9月27日晚,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全剧几乎没有台词的《咏春》也以“舞”叙“武”,用跨越语言的故事载体和艺术表达,凝聚成了一股跨越时空、融通中外的无声力量,叩响了海外友人的心扉。
“从开始到最后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沉浸其中”、“这太美妙了,这个舞剧有芭蕾的优美、有杂技的灵巧,有武术的力量”、“舞蹈和武术结合的形式,让人很惊喜,我很喜欢,完全沉醉其中”,“我很有兴趣去搜集更多的资料,尽可能去理解这部舞台剧所表达的内容”……
在历时2个多小时的表演后,《咏春》全体演员多次冲台、多次谢幕,现场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包括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荷兰等40多个国家使节和外交官在内的观众,也高举手机拍摄、留影,停留在《咏春》带来的浓烈情绪里,久久不肯离场。
《咏春》海外首秀的大获成功,足见这部舞剧强大的“破圈力”。
回想《咏春》自去年12月首度亮相,再到B站跨年晚会出圈,之后从照亮国家大剧院舞台,再到惊艳华表奖现场,再之后是风靡20多城的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短短10个月时间,在中国演艺市场催生出“咏春热”的文化新景观,成为一部现象级的艺术作品。
根植于中华文明、岭南文化沃土,《咏春》一招一式皆是“岭南风”,一步一拳尽显“国际范”。
《咏春》的“破圈”之力,破的是传统文化传播“次元壁”,破的是观众共情“年龄圈”,破的是文化出海“国界线”。
02
打破固有印象
深圳“文化绿洲”开出的花
一方舞台,幕布升起,《咏春》故事开始:
灯光、装置、布景、音乐无缝切换,英雄“叶问”和凡人“大春”双线叙述,缓缓推进,市井烟气的温度、门派对决的高燃,以及非遗“香云纱”的黑与红环环相扣,两种不同的场景代表的不同时空在舞台上旋转交替,共振,映射出每一个平凡英雄的热血人生。
在很多人印象里,舞台剧《咏春》是深圳“文化荒漠”里开出的一朵花,要从“出圈”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说“这个印象”有什么不对,毕竟,在2023年的这大半年里,《咏春》的爆火,让大多数人看到深圳不同的一面。
“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现象级爆火的舞台剧,竟然是不是来自北京或者上海,而是深圳”,“搞钱的城市,要认真起来,搞艺术文化也是一把好手”,“背靠莲花山,面向澎湃的太平洋,深圳的文化塑造、文化传承和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特质”……走出剧场后,关于“深圳文化”的讨论开始打破固有印象。
然而,“文化荒漠”就像是扣在深圳头上,由来已久的误解。作为在深圳诞生的艺术佳作,《咏春》的着墨是国际表达、中国表达,更是深圳表达。
在表演现场,看完《咏春》之后,新加坡人赵菲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水准非常高!双线索叙事,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于电影《一代宗师》《叶问》的全新故事。演员的武术表演,兼具力度与美感。”
赵菲女士的丈夫则更直接地指出,《咏春》灯光、布景、定格动作营造出的电影质感,让他非常欣赏,舞台剧塑造的“叶问”,不是普通的英雄故事,他有困境、有苦难,他的人物弧光是渐进的,叶问和作为灯光师“大春”的双线交织、缠绕,平凡人的追光者的故事,更直击人心。
创新性地融合“武术”和“舞蹈”,让传统文化,有了新潮的现代表达,但《咏春》最打动人的,还是向平凡人致敬,“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
这正是《咏春》想和每一位观众说的话,在每个时代,人们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困境,却因为怀抱着同样的信念,迎来最终的胜利,致敬每一位坚守梦想,默默努力的平凡人。
这不正是深圳人的真实写照,不断地奔跑、不断寻找自己,去逐梦。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朴素语言,深圳40多年,由此拔地而起,而其“开放、创新、包容、拼搏”的城市文化底蕴也由此而塑造。
《咏春》是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也是深圳“文化绿洲”开出的一朵花。
03
深圳造艺
让“深圳故事”大放异彩
舞剧是现场的艺术,登上世界舞台的《咏春》是更精益求精的作品:
经过近百场演出,《咏春》剧组人员也经历了非凡的成长与蜕变,“每个演员都找到了属于自己角色的光“。
海内外的观众和业界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足以说明,《咏春》这个讲述“深圳故事”、“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具有“出海”、走向世界的力量。
正如剧中“叶问”在香港打开了咏春的“一扇门”一样,舞剧《咏春》的海外首秀也相当于在国际演艺市场上打开“一扇门”,让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破圈出海、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东方美学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对深圳来说,《咏春》舞剧是深圳打造第一流的文化爆款,也为深圳文化发展探照出一片宽广海域。
深圳虽然年轻,但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它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的佛山广州中山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咏春”和“香云纱”正是岭南文化的结晶。
而相比其他城市,深圳的国际化和数字化程度,又先行一步,这就为深圳基于本地文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并大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而舞剧《咏春》之外,深圳还有《深AI你》,中国舞剧历史上首部探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与可能的作品,也有有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的33集电视剧《青春之城》,有中国首部以科幻手法拍摄的城市视觉片《敢闯敢试》。
深圳的文化探索,拥有更多科技的数字因素、包含更多对未来的追问,这是深圳打造文化爆款独一无二的优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诞生《咏春》的深圳,正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拥有大格局的大湾区文化高地。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这个中秋,深圳“走出去”了
龙华非遗“走出去” 深港交流开新篇
龙华非遗“走出去” 深港交流续新篇
中国文学走出去,关键是找到共鸣
2023年“天涯共此时”中秋合唱音乐会在老挝举办
林蓝代表:携手港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秋国庆至 越韵满香江
深圳金石博物馆展品受关注
“梅州现当代版画作品展”深圳开展,呈现新兴版画故事传奇
韩敬群: 中国文学走出去,关键是找到共鸣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