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

原标题:《七日》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方非

继2021年上海首演后,10月3日,半舞台版歌剧《七日》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亮相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七日》是作曲家郝维亚创作的国内第一部科幻歌剧,同时也是他“中国新歌剧”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在郝维亚看来,“中国新歌剧”要尽最大可能选择新题材;在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尤其是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同时,尽量采取新鲜和有趣的叙述方式;不依赖,甚至不需要过多舞台视觉手段,就能把创作者的意图充分呈现;运用室内乐编制,相信音乐的力量,努力创新的当代歌剧。

《七日》充分践行着郝维亚的诸多设想。它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七天里,围绕着歌唱家周正中、李晶晶、董芳饰演的AI技术产物复合人、崇尚科学至上的科学家、饱含传统情感的人展开——面对一个拥有人类全部记忆的人工生命,究竟该如何定义其存在?要依靠肉体,记忆抑或感情?三位主人公各有思考与见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I算法会越来越先进。如果出现了足以以假乱真的交互体验,一定有人会对AI产生感情,这对人类社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编剧王爰飞说,“我们希望能警示大家,科技带来的不止有福音,还有挑战。”饰演科学家的李晶晶从故事中解读出一些态度,跳出角色后,她认为:“复合人也许是人类追求完美所必然会出现的东西,但人不会是完美的,正视缺陷,改正错误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舞台设计上,半舞台版《七日》也展现为一种更加前沿的探索形式。根据此前在上海演出的反馈,导演杨竞泽表示,《七日》这次之所以以半舞台呈现,是为了更加直观地表达创作者意图,与此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乐队不只是单纯的音乐背景,而是配合光线氛围作为场景的一部分,参与到舞台中来。光线也成为了全剧的关键元素,从开篇“光的主题”起始,“光的变奏”贯穿剧中,直至最后舞台上灯光熄灭、舞台下灯光亮起,故事延续到了每一位观众的思考中。

“歌剧想在未来继续向前发展,不仅要开掘传统内容,更要关注当下社会中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七日》制作人韦兰芬说。她想特意感谢作品的联合委约方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邀请《七日》来到北京演出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全体艺术家‘零’稿酬却高投入,在中国歌剧史上,这样的操作运营方式是相当可贵的,希望《七日》能从此迈出新的一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七日》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
中山公园音乐堂9场演出庆双节
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开启“2023盛世音乐文化周”
“五一”假期多场文艺演出亮相中山公园音乐堂
60名学员登台 中山音乐堂“琴韵风流”“埙笛箫声悦”夏令营闭营
中山音乐堂琵琶夏令营闭营 150余名学员登台表演
名家名团携手 中山音乐堂“2023盛世音乐文化周”将启幕
打开艺术之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暑期艺术节呈现76场演出
中山音乐堂暑期艺术节开幕(图片新闻)
众多演出五一登国家大剧院天桥剧场中山音乐堂

网址: 《七日》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026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