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胡维平:低调中涌动着力量

原标题:人民日报 || 胡维平:低调中涌动着力量

《胡维平:低调中涌动着力量》

文/桑干

当代画坛睿智与平庸齐飞,很多画家、书法家都在焦虑中“凑合”,唯少数书法家、画家闪烁光芒。自从胡维平的书法、绘画在媒体上展示以来,评论、分析、赞叹,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仿佛蓦然发现了新的视觉之美,瞬间激活潜意识中本能的审美心智,热情地拥抱对真美久违的渴望。

作为一个在艺术圈游走二十多年的“老水手”,笔者在过去的岁月里,从未看到过胡维平的信息。于是,也与网友一样,到处搜索,终于找到了几行描述:“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原CAID研究所所长,原昆明现代美术馆馆长,书法五体皆能,喜国画、擅油画,长期从事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和书法教学工作,指导过60多位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70多篇”。

没有喧哗,活得精彩,蓄素守中,活得内涵丰富。感慨之余,窥豹一斑,试着解读胡维平的艺术人生。

《夏荷》(多种材料) 《清晨》(水墨画)

以画画而画画所谓的职业画家,忙忙碌碌,却看不见追求,更看不到希望,实有“废画三千”,绝不见精品。也许胡维平内心喜欢以职业书法家、画家自居,也许不以其然,但是,从他作品中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出质地洁美的风采。胡维平的油画没有明确的门派师承,也没有明显的大师痕迹,他的油画不是古典主义、不是现实主义,更不是印象主义、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古典主义的典雅、现实主义的秩序,又有着印象派的丰富、后现代主义的强烈。这不是某些画家因崇拜而无休止地临摹所能达到的状态,更不是某些画家打着变革的旗号,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所具备的能力,而是纵横于西方美术史,沿着西方油画的发展脉络,洞悉、思辨,然后把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艺术伴随着生活感悟、处世哲学而渐进、渐变的结果。胡维平的中国画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他对中国画的笔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表现力。比如对色彩、墨分五彩的运用,他有着超出众人的感染力(在此不展开阐述)。

与无师承、无门派的绘画相比,胡维平的书法则显得有些保守。纵览胡维平的书法,可以感受他遵循着传统书法之法,一路走来。他的行草书,笔道中,有着清晰的“二王”一脉相承的韵致;他的篆书带着吴昌硕的影子;他的隶书有着伊秉绶的痕迹。很传统,又很典型。传统,他却不死磕一家,更不陈陈相因,泥古不化,典型却不怪诞,更无戾气,有着典型的文人书风,字里行间里洋溢着书斋气、雅士范。

显然,在胡维平的艺术人生中,书法,他用功很勤,用情很浓。那就先看看他的书法。

胡维平的行草书,执笔飞驰辽原,施墨惊雷奔腾。笔墨无声,运笔有意,鉴者生情,诸如:“千里之阵云、高山之坠石、陆断犀象之角、万岁枯藤之象。”等等,绝不能道其妙。结体丰腴韵畅,用笔劲韧柔逸,潇潇洒洒、爽爽朗朗,诸如:“赵孟的隽美、米芾的险绝、孙过庭的劲道。”等等,也不能言其真。因为还隐匿着兰亭之美韵,还若影若现着颠张醉素之快意。这是诸家统合一体,融成精妙的结果。

再看胡维平的篆书,内敛的、通达的、虚灵的、古拙的,交融生辉,相映成趣,有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的苍茫浑厚,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小篆的挺劲圆润。字体大小,随势生姿;间距,时疏时密;笔力似扛鼎,形如钩铁。得了吴昌硕的精髓,取了先秦的古朴。追了古法,拟了我意,又写了风神,出了精神。可见,古法篆书在胡维平的笔墨里可以随意调用,收放自如。

草书王维《春中田园作》 行书王维《春中田园作》

胡维平的行草、篆隶都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成就的精彩。他的楷书结体宽博厚重,骨力畅达,章法雍容典雅,端庄华美,笔画筋骨之中藏妍丽,肃穆之中含峭拔。《李清照词》,《马一浮·陆机》等等楷书,赏心悦目如秋水视底,质地洁美如春风含馨。方格之内,大气涌成,笼了胸中逸气,笔下定了乾坤,写的是天地之阔、是广博心境。笔为心迹,画乃心声,胡维平的楷书是心性情感的外化,是精修入境,功力大成的显现。

吴昌硕先学篆刻、书法,再于绘画中形成大写意的酣畅恣肆;黄宾虹先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再成就山水的浑厚华滋;郑簠于收藏之中,悟得“草隶”……。对胡维平而言,是先学习书法?还是先从绘画中入手?笔者不得而知,可是,“书画同源”在胡维平的笔触中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且他对线条的敏感已经深深融入到油画之中,并在色彩的大海中肆无忌惮地翻腾,璀璨斑斓的精神图腾彰显着色彩魔幻般的张力。也许,他不是有意为之,可是,不管在胡维平的《流云飞瀑》《天长落日》《枫林》《晚归》等等国画中,还是在五彩缤纷的油画里,总是跌宕着书法入画的笔致,也总能看到色块的变化伴随着线条的舒展带来强悍的视觉力量,叩击着观者的心扉,让观众怦然心动。由此,恍然想到了黄宾虹线条与墨韵的交响,这种联想,可能会让胡维平暴跳如雷,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让自己的油画与黄宾虹进行比较,如果非要进行联想,他可能更愿意接受把他的画与印象派进行某种对比,而不是黄宾虹。可是,在强烈色彩的对比中,笔者真的看到了闪烁着“黑密厚重”的力量,也看到了点、线、面辉映中涌动的“浑厚华滋”的力量。这种力量给人一种具象的观察,有的很真实,有的很具体,更多的,则给人一种意象的,或者说抽象的想象空间。笔者把这种想象空间理解为阴阳,因为确实有虚实变幻,有呼应关系,笔者也把这种想象空间理解为老庄之道、孔孟哲学,因为,笔者感受到了“纵心而不逾规矩”、“浩然之气”、“天人合一”,也感受到了“心斋坐忘”……。也许还可以感受到更多,也许那真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包括胡维平自己。

楷书《陋室铭》(局部) 篆书李清照《夏日绝句》

比如《红土地》这幅油画作品,胡维平通过变幻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富有韵律感的节奏,去构筑眼前的红土地。画面上,他以流动的大片色块、自由奔放的笔触、以及偶然生发的肌理,侧重对光线进行极致地刻画,同时,他还借助类似于黄宾虹最经典的笔墨形式,以看似随意却加重部分块面的手法,突出分割线,让浓烈的、纵横的,又充满书法趣味的分割线犹如刀刻石凿一般,去辉映视觉、远近、层次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从而,描绘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混沌状态,带着年代感、带着圣洁性,又带着澎湃的情感,既传递出黄土地的蓬勃生机,又由象入境,给人一种寥寥长风、横绝太空的精神境界。

在这幅作品中,胡维平通过对色彩的极度敏感,以用色如用墨的手段,把笔触、色彩、光影、明暗……,胡维平统统笼于笔下,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情感,对技法则无拘无束,不拘一格,却恰如其分地各臻其妙,调配到最合适的位置,画面看似无法,却以最自由的方式形成极致的秩序,看似随意,却神形一片。面对画面,激烈的、跳跃的、欢快的,一个变化无穷的律动世界,充满东方意象与神秘意味,让观者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享受一个美妙的时刻。毫无疑问,这是一幅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抽象油画,是中西技法与精神情感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一幅足以奠定画坛的地位,比一百幅无情感、无内涵的作品都更有价值。

单国强说:“胡维平的油画涵盖了大地之无垠,宇宙之大观”。何立锋说:“胡维平,厚文养正的结果”。笔者认同他们的观点。胡维平长期从事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他对艺术的理解是深刻的、独特的、敏锐的,他有着别人发现不了的眼光,这种独特而深刻的发现一旦运用于绘画,哪怕运用于书法,都可以使他的创作带着有别于他人的装饰性,更带着风姿独秀的设计感,这是长期教学相长的必然。胡维平又曾任昆明现代美术馆馆长,“读美术史,琢磨国内外画家”。这是每一个美术馆馆长的日课。什么样艺术有价值?什么样的艺术家有潜力?放眼世界,胡维平无不闭目如在眼前。当对比着各个派别、各个画种时,他会不自觉地把他人优长融进自己的艺术探索领域。开阔的眼界和犀利的鉴赏力总能让胡维平在创作时,有意,或无意之间,给观者带来超出他本人想象的惊喜。胡维平又是一个低调的人,低调到在大数据的时代中几乎没有任何痕迹,更不要说四处走穴了,显然,他只在艺术的天地中,寄情神游,在一笔一画中,放飞自我。那样纯粹,那样宁静。

于是,笔者论定:“胡维平的书法、绘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吮吸着纯正的滋养孕育而成的葱郁;是在积学博识中,触类旁通的内心巨变;更是一笔一世界,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吐纳日月精华而凝结的风华”。那么,彰显着纯粹力量的笔底之美与众不同,并不意外。

(文/桑干)

作者简介:桑干,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200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同年,任职于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2013年担任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主任。

转载自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民日报 || 胡维平:低调中涌动着力量
笔墨生辉 飘逸洒脱——胡维平草书作品赏析
胡维平书法现象——引领书法热点,展现艺术风范
胡维平|| 读王维《青溪》诗有感(附胡维平行书 王维《青溪》)
胡维平:中秋之思
文化月刊 || 胡维平:巧实相依的创作意趣
笔走龙蛇 老辣飘逸——观《2015最美古诗词—胡维平书法作品展》有感
当代名家胡维平 诗/文/水彩画《秋韵》
当代名家胡维平 诗/文/水彩画《秋天的傍晚》
人民日报评甘肃农民工朱彦军:在烟火里谋生,于诗词中谋爱!

网址: 人民日报 || 胡维平:低调中涌动着力量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124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