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穰分栗壳开
原标题:黄玉穰分栗壳开
秋风阵阵,板栗成熟了。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原产于我国,已有两千余年栽培史。《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则有“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的记载。唐代杜甫在《野望因过常少仙》中吟道:“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诗人认为栗子是乡人待客的好东西。宋代晁公翔的“风韵栗房开紫玉。”把栗房秋绽,如玉栗果呼之欲出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宋代范成大的“紫灿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道出了河北易县板栗的甘甜胜于山梨红枣。宋代王安石有“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的诗句。元代张雨赞栗曰:“近从常熟尝新栗,黄玉穰分紫壳开。”清代叶申萝在《桂花栗》中写道:“桂花开乍,见满室栗蓬,谗眼先诧。争说新穰试嚼,味含龙麝。”作者笔下的桂花栗甘甜清香,引得众人谗眼争尝,隔着纸张都能飘出香味儿。
栗子分板栗、锥栗和茅栗三种。栗子有南北之分,北栗果小,皮薄易剥,淀粉含量低,肉细性糯。而南栗果实较大,淀粉含量高,肉质脆嫩。栗子名品不少,如:河北的京东板栗因皮薄、粒大、味甜、香糯、可口“五绝”而驰名;江苏邳县板栗,以皮色酱紫、颗粒饱满、美味香甜而闻名;无锡的桂花栗既甜又黏,吃时又有一股桂花香味,颇受青睐;此外,浙江的“魁栗”、安徽的“薄壳迟栗”、湖北的“浅刺大板栗”、山东的“尖顶油栗”、湖南的“它栗”、天津板栗等,也是栗中之佳品。
栗子素以果实玲珑、色泽鲜亮、果仁丰满、清香甘甜而闻名。其食用方法颇多,不论生吃,还是炒、炖、蒸或配入菜肴,都各有风味。栗生食甜而爽脆,熟吃则粉而香甜。栗子炖鸡、栗子煲猪肉、栗子焖羊肉等,皆为令人百啖不厌的家常美味,正如清代的《随息居饮食谱》说:栗“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嫩时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风干,则甜而嫩”。栗子菜肴在地方名菜中占有一定席位,如浙江的“桂花栗子羹”、江苏的“栗子炒子鸭”、福建的“板栗烧肥鸭”、湖南的“板栗煨鸡”、山东的“栗子鸡”。此外,山西的“栗子烧大葱”、湖南的“没炝板栗”、山东的“栗子烧白菜”等,也风味各具,吊人胃口。栗子还是制作风味小吃的上好用料,如重阳栗糕,香甜糯绵;栗子粥,香甜可口。
栗子,最诱人的莫过于糖炒栗子,糖炒栗子油亮溢香,肉色金黄,味道甘美,风味独特,难怪清代郎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说:“闻街头唤炒栗之声,舌本流津。”而同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更说:“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美。”清代乾隆皇帝,吃过糖炒栗子后,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栗子不仅以其独特的风味博得人们的赞叹,也以其少有的保健疗疾功效赢得文人墨客的颂扬。相传,宋代苏辙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一直以来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要他每晨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月,果然灵验。于是,苏辙赋诗道:“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南宋陆游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明代吴宽喜食栗粥,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还介绍了食栗养生的方法:“以袋盛生果,悬挂,每晨吃十余颗,随后猪肾助之,久必强健。”
提起栗子,文坛上还有一个趣事。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颇深。一次,东坡亲自炒好板栗用以招待佛印和尚,那炒过的板栗露出了黄酥酥的栗仁,惹得佛印和尚早想一尝为快。苏东坡却提出俩人要对对子,赢家才能吃板栗,便脱口吟出一上联:“栗破凤凰(缝黄)现。”此上联借板栗为题,含有板栗破了缝,黄酥酥的栗心现出来的意思。佛印和尚不慌不忙,应声续了下联:“藕断鹭鸶(露丝)飞。”意为莲藕断了露出了飞丝,而且下联“鹭鸶”可与上联“凤凰”相匹配。语音一落,两人相视一笑,不禁尽兴地品起板栗,大快颐朵。
板栗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也得到了体现,《礼记》中说:“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蛮以甘之。”可见古时将栗子当作孝敬长辈的滋补食品。围绕板栗,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如“栗子”与“立子”谐音,在民间,青年男女新婚时,新郎新娘要吃栗子,寓意“早立子”,早生儿女。又如,板栗的“栗”与利益的“利”同音,有“栗”如同有“利”,生意人为此可讨个彩头。
栗子营养丰富,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栗子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秋来食栗正当时。
缪士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黄玉穰分栗壳开
行走穰原!邓州迎来作家采风团
栗妙人加害刘彘不成,不料立马遭到报应!
《父女七日变》翻拍 小栗有以松本怜生出演
马苏出场众嫔妃首次见面 分分钟开撕!
豆瓣就周杰伦专辑提前开分道歉:改版导致后台bug
手机壳里面更有感觉
世界读书日:书籍发散“存在之光”建构“存在之壳” | 社会科学报
专访|人民文学奖新人奖得主栗鹿:用写作的方式重构自我
重读《变形记》: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中年人,都是背着壳的甲虫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016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9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9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