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丛刊》
原标题:重磅推荐!《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丛刊》
《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丛刊》
十几个少数民族民众跨越古典、近代、当代文艺创造的智慧结晶
云大中文系五代学人调查、采录、整理、建档、研究的宝贵成果
尘封半个世纪的稀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首批次文本公开面世
广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文类
本套丛书以1958年、1962年、1963年、1981年、1983年五次大规模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汇编对象,以云南大学所藏大量稀见原始档案为底本。这一批资料包括1958—1983年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的2000多件稀见的作品文本、手稿、油印稿、档案卡片和照片,涉及18个民族,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等多种文类,其中如《千瓣莲花》《章响》《创世纪》《逃婚调》《日午牛牛》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批资料曾有过内部的油印本,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成为几十年来学界翘首以盼的重要学术史资料。
前 言
文 | 王卫东
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是一件偶然的事——准确说,是源于一件偶然的事。2006 年5月的一天,杨立权冲进我的办公室,兴冲冲地对我说:“王老师,挖到宝了。”他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在四楼中文系会议室旁边小房间的乱纸堆里发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资料,我和他跑上去,看到杂物堆上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有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编”的1964年和1979年版的《云南民族文学资料集》,有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的1979年12月版的《民族文学作品选》,有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师训班编”的1980年6月版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有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的《云南民族文学资料》,还有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印”的1980年4月版的《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翻印”的《云南民族文学资料》,此外还有很多“云南大学中文系翻印”的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最为珍贵的当然是云大中文系调查整理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大家都非常高兴,这纯属意外之喜。2005年8月份我任中文系主任后,有两项重点工作:文艺学博士点申报和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博士点获批,我就全力以赴做评估的准备。除了常规的教学档案整理之外,我希望借此机会把我之前做的科研档案扩展为人员档案和中文系系史,于是就请杨立权把中文系资料室和其他地方的东西清一清,图书杂志造册上架,供师生查阅;教材著作如果数量多,部分留存后可以给愿意要的学生,不必堆在那里浪费;涉及中文系历史的资料分类整理,作为历史档案保留。没想到整理过程中惊喜连连,在图书杂志之外,发现了很多会议记录、规章制度,还有讲义、教案、课程表、历届学生 名单、毕业论文、学年论文、课程作业,甚至还有入党申请书……出乎意料又令人惊喜的是,还发现了《阿诗玛》的多个版本。这次的发现,更是令人想不到的大喜事。杨立权带着学生把四楼和一楼彻底清理后,将名为“云 南民间文学资料”的油印版单独归类,我和他审查后确认,主要有1964 年、1979年和 1980年三批。随后我和杨立权给中文系所属人文学院院长段炳昌老师汇报了这事。段老师对中文系的历史以及民间文学调查比我和杨立权更为熟悉,也更了解这些资料的价值。我也给黄泽兄说了这事,他是专家,为此很是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我和段老师去见张文勋先生,告诉他这个发现。张先生极为兴奋,说1964年中文系印出来以后,部分进行交流,大多用作教学。这套资料主要留存在云大中文系和云南省文联。“文革”期间,省文联的全都流失不存,中文系的也不见踪影。他也曾动过寻找的念头, 但“文革”后百废待兴,1984 年初他离任中文系主任后不再参与管理,中文系的办公室、资料室地点屡迁,资料室人员变动频繁,他以为这些资料已经消失,没想到竟然从杂物堆里打捞了出来。
资料有了,下一步就是整理和出版的事。但就在这个环节大家出现了分歧。我力主出版,认为署名不是问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是政府主导,各个单位安排的,属于职务成果,不是任何个人的,统一署名云南大学中文系调查整理,把所有署名者列出即可。但不少人还是有所顾虑甚至是顾忌,担心到时出现署名权的争议。编纂出版是出于公心,是为云大,是为学术,但最终责任由个人承受,这就不值。2004 年至 2005 年曾任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时任云大宣传部长的任其昆老师认同我的看法。但当时有顾虑的人毕竟更多,这事也就搁下了。
虽然出版被搁置,但这套资料的价值在那里,谁都清楚。杨立权还带着学生整理,段炳昌老师和董秀团老师等会讨论这书的处理方式,老先生们也不时会提到这事,主要是李子贤先生。每年去见李老师时,他都会说到这套书。他基本同意我的看法,但也担心出问题,毕竟有前车之鉴。一次,我与何明兄聊天时说到这事,他马上就表态,经费由他担任院长的民 族研究院解决,中文系和民族研究院联合整理出版,作为中文学科和民族学学科的共同成果。遗憾的是最终没有落地。那些年虽然我在很多场合都在说这套书,告诉大家这是不可复现、不可再得的,强调它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说明它在史学、文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学术史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出版的事一直拖而不决。2015 年学校给中文系50万的出版经费,我准备抓住这次机会把书出了,不再左右顾虑。请学校把出版经费直接划拨给云南大学出版社,同时把全部资料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先录入,再组织人员进一步整理、出版。但没想到年底,学校进行教学科研机构调整,我调到云大艺术与设计学院主持行政,这套书自然就离开了我,虽然我还时时惦记着它。
没想到,这套书确实与我有缘。2020年,学校把我调回文学院主持行政。在了解文学院近几年的情况时,我得知这套书仍未完成整理,决定借助云南大学百年校庆把这事解决了。在学院党政联席会上我提出文学院百年校庆的活动内容,包括编写院史、口述史和整理出版这套书,这个想法得到文学院班子的支持。几经波折,这套书的整理出版终于露出了曙光。
在文学院校庆活动的会议上,确定由何丹娜副书记具体负责院史,陈芳副院长负责口述史,张多、高健负责这套书的整理,我整体统筹。后因资料从出版社取回后由张多管理,张多做了很多的整理工作,还以此申报 2020 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批,就由张多具体负责,并以百年中文课题立项的形式组建团队进行整理、录入和校对。
我原来希望这套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但由于云大出版社五年内换了三任社长,社内领导班子也几经变动,编辑变化很大,直到2020 年再次启动时,这套书与 2015 年我离开时几无区别。(负责这套书的副社长伍奇老师在 2015 年底调整时调离了出版社,也无法再管这套书的整理出版,更不清楚这套书的着落,直到2021年她还提醒我把资料从出版社取回以免遗失。)我担心云大出版社在2023年百年校庆时不能完成这套书的编辑出版,有老师推荐商务印书馆。应了好事多磨这话,这套书确实否极泰来,遇上了一个好编辑,冯淑华老师了解到这套书的情况后,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报批,使这套书进入出版程序。虽然这两年中诸多波折,但冯老师都以她的超常耐心和毅力,忍常人所不能忍,迎来了最终的圆满。在此对冯淑华老师致以最高的感谢!
这套书能够面世,首功当归杨立权老师。他是当时不多、现在罕见的只为做事不问结果的人。他发现了这些资料,才有了这套书的出版。包括这套书在内的所有中文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最初都是他带着学生整理的,从杂物中找出来,分类归档,标明篇目,顺序陈放。没有杨立权老师,就不可能有这套书。
另外要感谢张多老师。这套书整理的工作量和难度是没参与的人难以想象的。首先是工作量,当初谈论这套书的整理,大家都认为应该以 1964 年版为基础,1979 年、1980 年版为参考和补充。段炳昌老师和我们也讨论过,认为应以云大中文系师生调查整理的资料为原则,至少是云大中文系师生为主调查整理的文本才能纳入,杨立权老师找到的资料从1958 年一直到 20 世纪80年代中期,除了1977年以后是云大中文系师生调查整理的,参与调查整理的人员来自云南省的各个地区和单位,全部纳入,体量太大。即便如此,内容仍然十分庞杂,一则上述三个资料集之外的资料还有很多, 二则三个资料集以及其他资料都混杂着不同单位的搜集整理者的文本,有一些并没有云大中文系的师生参与,需要仔细甄别。这就需要了解和熟悉那个时期云大中文系师生以及他们参与调查、整理的情况。其次是难度,编辑整理这些资料对学术水平的要求很高,要有学术眼光,有学术史的标准,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有细心和耐心。整理时应该忠实于材料,尽可能呈现出最初的样貌,不能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者为了文雅、结构的“合理”、避免“重复啰唆”等随意增减删改,否则就成为改写本,这也是对整理者的考验。(其实,民间文学中的重复是其非常重要的结构特点,是文本的必要构成。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曾提及《诗经》的“风”和后来的“乐府”诗,保存了民间歌谣,但有得亦有失,得是如果没有当时官府的搜集整理,我们无法窥见当时的民间文学;失是人们见到的文本都是经过雅化的,这就大大降低了这些作品的价值。1964 年版的“前言”里说“对这些原始资料,除字句不通加以适当修改外,一律不予删改,保持原始面貌,以提供研究之用”,这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智慧。)此外,1964 年的版本是手刻油印的,1979 年、1980年版部分文字是当时的简化字,没有经过那个时代教育的师生可能不认识,等等,这也增加了录入和校对的难度。感谢张多老师和他的团队,给我们呈现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文本。
还要感谢李子贤先生。我和黄泽兄管理中文系后,于教师节以中文系的名义去慰问两位老师,又让中文系办公室恢复了他们的信箱,请他们参加中文系的活动,李老师也就顺势回到中文系。(2005年他告诉我,以后他的会议就由中文系主办,之后他主导的学术会议确实都交给了中文系。)整理这些资料时发现1964年、1979 年、1980年版各有问题,1979年版少了两册(已记不住哪两册,好像是18册和 21 册)。幸运的是,去看望李子贤老师时,说起这事,李老师说他家里也保存了一部分,放在老房子里,刚好有这两册。这又是一个意外之喜,看来老天爷也想促成此事。之后几年去看他,他都与我谈起这些资料,支持整理出版。2015年底,我调到云大艺术与设计学院。随后几年我与李老师和任老师联系较少(李老师给我打过电话),直到2020年确定回文学院,我给李老师打了个电话。他听到我的声音,第一句话就是“卫东,这么多年,你终于想起我们了”。听我说回到文学院后准备出这套书,他叹道:“早就该出了。”
感谢张文勋先生。张先生是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全程参与者,也是1977年以后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作为毕业实习主要项目这个传统的决定者。1979年、1980年版的资料集,1980年为“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资培训班”编印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都是在他任上编印的。
感谢段炳昌老师和黄泽老师。他们从学理上明确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了不少有关整理的原则和方法。段老师一直是这套书整理出版的推动者。
感谢董秀团、高健、伍奇、段然各位老师。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套书的整理,推动了这套书的出版。尤其是段然老师,由于出版单位的变换,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冲击,但她了解到整个过程后,表示对调整的理解。我们以1980年为界,之前的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以及所有年代的影印版交给云大出版社。感谢小段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还要感谢云南大学校领导的支持。校党委林文勋书记今年7月到文学院调研时,我把这套书的出版经费作为第一项诉求,得到他的明确表态支持。感谢于春滨和张林两任“一流办”主任,得知这套书的价值后,他们都表示支持。张林兄去年年底上任后就把这套书作为重点支持项目,这次在省财政经费未足额下拨的情况下,他把这套书的出版经费单列,才保证了这笔钱没在最后关头被争先恐后的报账者们“抢走”。
最后,要感谢上世纪三十年间进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各位前辈,是他们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才给后人留下了一批无法复现、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让我们能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得以重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那个时代的人们借助于这些资料而复活,各位调查整理的前辈因了这些文字而永恒!向各位前辈致敬!
六十年,这套资料从口头文本到纸质文本;十六年,这套资料从重新发现到出版。与这套书结缘的人或有始无终,或有终无始,只留下我经历从重新发现到出版的始终。终于得以出版,为这套书做出贡献的所有人也可以心安了!
2022年12月23日于云南大学映秋院
《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丛刊》
1.《云南大学1962—1964年彝族、哈尼族、壮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62—1964年彝族、哈尼族、壮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
1959年,云南大学中文系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1962年、1963年、1964年,该专业的学生在中文系组织下,到小凉山地区、独龙江地区、昆明石林地区、红河州等地区开展了民间文学调查,本书对彝族、哈尼族、壮族的原始资料进行汇编,主要包括:史诗、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谜语等。
2.《云南大学1963年怒江民间文学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63年怒江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
1963年,云南大学组织了怒江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调查了傈僳族、怒族等的民间文学。这些调查的民间文学文本,大体上构成了中国学术界对傈僳族、怒族等民间文学的主要知识源。本书主要有傈僳族、怒族等民间文学,包含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谜语、歌谣、史诗等。
3.《云南大学1980年德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80年德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
1980年教育部委托云南大学举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全国师资培训班”,云大组织学员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民间文学调查,本书主要是此次调查的部分原始资料,内容包括傣族叙事长诗、阿昌族创世史诗、景颇族神话、德昂族神话和田野调查笔记。
4.《云南大学1958年白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58年白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
本套丛书是在云南大学文学院五次民间文学调查基础上整理编写成书,本书是其中关于云南大学1958年白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这五次民间文学调查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在中国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学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其原始资料在云南省内以云南大学收藏的数量最多、最齐,其他散佚资料零星见藏于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社科院等处,但总体数量不多。其中1958年调查的作品文本在1964、1979年曾有云南大学中文系内部油印本,但现存世数量极少。本书公开的民间文学文本即为1958年云南大学张文勋教授领衔组织的大理白族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云南大学1958年傣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58年傣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
本套丛书是在云南大学文学院五次民间文学调查基础上整理编写成书,本书是其中关于云南大学1958年傣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这五次民间文学调查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在中国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学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其原始资料在云南省内以云南大学收藏的数量最多、最齐,其他散佚资料零星见藏于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社科院等处,但总体数量不多。1958年调查的作品文本曾有1964、1979年云南大学中文系内部油印本,但现存世数量极少。
6.《云南大学1962年藏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62年藏族民间文学的调查资料集
1962年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云南大学中文系师生组成了迪庆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对藏族民间文学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发现了民族文化交融、交流的重要证据。本书主要内容是当时调查的原始资料,包括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笑话、歌谣、叙事长诗、格言谚语。
7.《云南大学1959—1962年傣族叙事长诗调查资料集》
一本关于云南大学1959—1962年傣族叙事长诗的调查资料集
本书以1959—1962年云南大学西双版纳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所搜集整理、翻译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成果为主,主要包括:《章响》《苏文》《玉喃苗》《乔三冒》《苏年达》《千瓣莲花》《召香勐》《帕松敏》《姆莱》《欢笑的南览河》《召波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重磅推荐!《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丛刊》
首批次文本公开面世!《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资料丛刊》
尘封半个世纪,首批次文本公开面世!18个民族的智慧结晶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推动口头文学遗产转化为有形文化财富
《云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云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将发行
10种稀见文献首次披露《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出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项目暨河南省民间文学培训会在河南郑州举行
周松芳评《明清唱和诗词集丛刊》|诗如何群
江苏省第四届“红石榴杯”少数民族舞蹈展演在南京举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