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回归,为文物追索探新路
原标题:石柱回归,为文物追索探新路
10月13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故土,并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与公众见面。历经百年辗转,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终于回归,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家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最美的重逢”。石柱虽不能言,但当回到它们原来所在的地方,即便圆明园已不复万园之园的盛景,历尽沧桑归来何尝不是最美的重逢?特别是这几根石柱是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建造的西洋楼上的重要构件,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更能想见当年中华文明在闭锁中乐于接纳西方艺术文化的尝试,和在盲目自大中被西方列强蹂躏的现实。
屈辱的历史和强盗的无耻,国人从未忘记;国宝的境遇和回归的艰辛,国人始终惦记。每一件国宝都是祖辈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每一件文物回归都凝结当代人千辛万苦的努力。颠沛流离的国宝回来了,几天里,参观石柱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石柱前追忆“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更加由衷地感到国家的日益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更多被偷被抢流失海外的文物才能回家;一百多年前,正是国家的衰弱不堪,国人才眼睁睁看着那么多国宝被野蛮掠夺,而无力反抗。
圆明园兽首、石柱流失海外,是中国文物流失的缩影;近些年,兽首、石柱陆续回归,也是各方合力助国宝回家的见证。数十年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此次石柱从挪威回归,企业家功不可没。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北京大学等热心支援、建言献策,开辟了一条国家与民间共同让国宝回家的新路。企业家们之所以不惜财力,就是因为爱国,爱中国历史、爱传统文化,不忍看到珍贵文物成为外国人炫耀的玩意。但正如事实所一再证明的,没有一个强大国家做后盾,没有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单靠文物爱好者一己之力也难以完成这样的壮举。
7根石柱重回圆明园,与圆明园其他经历战火劫掠的文物一起,在建设与毁坏的对比中,在流失与回归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百年以来的兴衰成败,讲述了这个国家的人民为了民族复兴的百折不挠。
文物回归,大势所趋,但道阻且长。有数据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1000万件文物流失境外;在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收藏有167万件中国文物。前不久因文物大量丢失而引发全球关注的大英博物馆里,就有至少2.3万件中国文物。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都隐藏着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让海外文物回归,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谱写文物回归“续集”。
来源:北京晚报 评论员 贾亮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石柱回归,为文物追索探新路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京举行
石柱婆媳三代 出了3位女将军
4件圆明园兽首铜像亮相第二届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展览
山西永乐宫一批文物亮相粤博 再现《朝元图》壮阔场景
舞台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美哭你!他为文物拍“艺术照”
德国向尼日利亚归还殖民时代掠夺的文物 为欧洲国家最大规模文物归还行动
师从沈从文,和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促成156件流失文物回国 | 知书No.232
国家文物局:今年继续做好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