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两项非遗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标题:海南昌江两项非遗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对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申报进行公示。其中昌江黎族自治县推荐申报的昌江黎族藤编技艺、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两项非遗名录榜上有名。
昌江黎族藤编技艺
自古以来,黎族人民善于就近取材,以巧手编织人间烟火。黎族藤编器具就是黎族藤编技艺的成品。
黎族藤编技艺是由黎族民间手艺人通过将山藤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打框架、编织等10多道工序。
制作藤编用具的工艺流程有五道:
采藤。要选生长三年以上且节长的藤,每年冬季是采藤的好季节,这个季节采的藤不易生蛀虫。
破藤。将采回的藤条对半劈开,刮去藤芯,留下藤皮。
拉藤。即刨藤,将藤皮穿过预制的小孔,固定调整藤条宽度,使之变得均匀、光滑、好用。
染色。将黎语叫“籽盆”的树叶煮沸,放入白色藤条浸泡2小时,捞出埋入水田泥里7天,直至白色藤条染成灰黑色,挖出晾干。
打框架。用粗一些的藤条结合藤皮打好框架。
编织。织上奠定器具轮廓的经线藤条,再绕着它们一起一伏,细密地编上纬线藤条,往返穿插,层层递进,并根据需要,使用染黑的藤条编织图案。常见的纹样有大力神、牛蛙、菱形格等等,增加了藤编的层次美感。
在藤器上编织民族图腾,是黎族藤编技艺最大的特色。
藤编的藤器主要有盛放衣物的藤箩、藤椅、腰篓、斗笠、菜篮等生活必须品,其技艺独特、成品精美,深受黎族民间喜爱。
目前,黎族藤编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熟练掌握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传授给亲人或村里人,此外,还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旅游月和其他节庆期间邀请黎族藤编技艺传承人到景区景点进行展示展销。
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
牛皮凳,结构轻巧,结实耐用,黎家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处处凝聚着黎族匠人的精巧匠心,是海南黎族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已有300年的历史。从前,黎族先民狩猎后,利用黄猄皮、鹿皮等兽皮制作生活器具,后来,逐渐演变发展到用牛皮制作牛皮凳。
黎族没有文字,牛皮凳的制作工艺,靠的是手艺人的口传心授。石碌镇水富村是牛皮凳之乡,这个黎村从霸王岭深处的王下乡迁移而来,原来叫牙迫村。环境的变化,并没中断这些大山的汉子传承祖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他们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在制作牛皮凳,从未停歇。
黎族传统牛皮凳是上窄下宽的圆柱体,有高、矮两种。矮的是传统形状,高25厘米,面直径28厘米,底口径35厘米;高的一般高43厘米,面直径32厘米,底口径39厘米。
制作黎族牛皮凳的藤条、木框等原材料,来自大山深处。
粗藤条直径约2厘米,等分拗折;细藤条直径约0.5厘米,一部分保留原样,一部分对半剖开削薄。
木框是金花木,黎语“赛胜”。剥皮剖开刨成约3厘米宽、1厘米厚,按高矮凳所需要的口径箍成圆形木框。
这些材料晾干后放进厨房烟熏防止虫蛀。
用对半开的细藤条,将粗藤与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两种木框连接绕紧,一张牛皮凳的雏形就制成了。
接下来绷上牛皮,水牛皮或黄牛皮均可。以口径较大的圆木框为准切割牛皮,边缘每隔约3厘米凿破口,铺在小圆木框上,用粗藤的皮下拉绷紧,绑定到下方的木框上。倒持牛皮凳浸泡沸水约10秒,刮除牛毛。
晒上三四天,凳面下方2厘米的牛皮上,每隔6厘米钻圆孔,再用整根的细藤条交叉穿过固定好,清除粗藤皮。至此,匠心独具的黎族牛皮凳就做好了。
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是黎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它承载了黎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丰厚的文化传统。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黎族牛皮凳,来自大山深处,在黎乡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江苏发展更美好
汾酒四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田市级以上妈祖非遗项目32项
陕西华县创新皮影社教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幕
200余件精品佳作!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开幕
南方观察 | 流动的文脉,传承的薪火——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启动
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研学旅行
五莲非遗成功亮相世界文化周 传承老技艺 “绣”出新时尚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志强:43载传承让非遗变“金饭碗”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开幕 “科技+文化”沉浸式体验非遗大集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5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81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87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