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非遗产业促乡村振兴

原标题:田静:非遗产业促乡村振兴

建水紫陶作为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历经千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和独特的文化装饰风格积淀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非遗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每个非遗项目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非遗,就是在传承文化基因,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和魂。要沉下心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技艺做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加强文化调研和记录,形成重要理论基础。只有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其次,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焕发出新的光彩。非遗保护不能埋在土里,或供于高堂,而是要不断创新,找到属于当代的生活需求。非遗所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幸福生活。要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多方位连接。近年来,建水紫陶与茶艺相结合,创新制作出许多茶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这种来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传统技艺,正是人们生活中彰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培养人才。一项技艺会的人多了,从事的人多了,就是最好的传承。前些年从事建水紫陶制作的艺人一度不足百人,而如今这项技艺的相关从业人员已有很多。农村青年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不但掌握了一门可以就业创业的手艺,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明显提升。

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非遗工坊多数位于当地的乡村,这些地方文化底蕴浓厚,传承氛围良好。通过保护和传承当地非遗文化,可以弘扬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如今,一家家紫陶工作室遍布建水古城,形成了市场需求。同时,市场需求又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田静:非遗产业促乡村振兴
深化东西协作拓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路
山东成武“伯乐工坊”:传承非遗技艺 促乡村文化振兴
“两夹弦”非遗传承人侯彦丽:以地方戏传承促乡村文化振兴
汉中藤编: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丰台区专场展演举办
湖北科技学院:让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宝鸡:非遗传承助振兴
山东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大舞台”丰台专场展演,村书记论坛话乡村文化振兴

网址: 田静:非遗产业促乡村振兴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553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