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有门道,“开蒙”可初识

原标题:京剧有门道,“开蒙”可初识

颜全毅

《开蒙:京剧常识与鉴赏一本通》张永和 张婧 著 华文出版社

欣赏和理解京剧究竟有没有门槛?这是很多想接触京剧观众内心一个问号。应该说既有也没有。说没有,作为曾经的大众文艺,京剧深入千家万户,清末民国,许多耄耋老人和稚龄儿童,跟随着一唱三叹的板眼声腔和程式表演,不知不觉地喜爱并熟悉了京剧,并没有导师带领,也能成为京剧通。说有,京剧毕竟形成与壮大在一二百年前,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化,其艺术形态、审美特色都和现代样式有了一定的距离。特别是经过京剧艺术家不断完善丰富,京剧形成了独具一格、自成体系的文化和美学空间与博大精深的内在系统,确实又有一定的欣赏门槛。就像明代文豪汤显祖传世名剧《牡丹亭》中的经典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如何带领更多现代观众抵达“园林”、识见戏曲魅力,这是戏曲行业中人一直努力之事,也有很多尝试。而在传统文化不断升温,传统戏曲艺术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的当下,著名剧作家、京剧研究专家张永和先生推出的京剧艺术普及读物《开蒙——京剧常识与鉴赏一本通》(与其学生张婧合作),就是一本京剧艺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开蒙”原是梨园行术语,意谓一个初入戏界的新人打下艺术根基、初学首个剧目,是为学戏之始。以“开蒙”为题,永和先生这部普及读物正是要面向对京剧艺术感兴趣、但尚未得其门而入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京剧历史,知悉京剧行当和流派知识,并有音乐、服装各方面入门信息。《开蒙》虽不厚重,一卷在手,却能通晓京剧艺术的来龙去脉、基本特色,可谓深入浅出、收获至多。

永和先生本系编剧出身,善于讲故事。《开蒙》一卷虽为知识普及,却不枯燥干巴,而是娓娓道来、颇见趣味。在知识之外,又有《京剧艺术德艺双馨小故事》篇章,让读者在知晓京剧为何物同时,更了解背后京剧人的丰满血肉,程长庚、梅巧玲、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家的轶事虽短,却可借此窥见京剧能成国粹背后,一代一代梨园人的艺德精神。

《开蒙》一书还有一大特色,以作者多年的编剧功力,将诸多历史故事和当代名人轶事编为京剧小戏:《司马光砸缸》《包拯家训》《岳侯训子》《张桂梅劝学》以及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当代知名人物,他(她)们为人熟知的事迹,也都入编成戏,几乎是现成的课本剧剧本,在青少年读者开蒙入门后,顺手就可以当作课堂作业排演出来,实用性极强。由此可见,《开蒙》一书,除了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京剧知识外,更可作为青少年传统艺术课堂的有益教材。

京剧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审美、娱乐功能外,所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是永和先生历来所倡导的。作者在他所编的小戏中,通过艺术形象提出了一个贯穿古今的热议话题,即如何教育子女。文中以古之《鞭打芦花》《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例,并辅以现代题材的《绝不让孙子进科班》,以今之家风严谨、传承有序的“谭门七代”,映照出京剧艺术既是审美的,又是伦理的,它远超出戏剧艺术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带有国人记忆的文化现象。

永和先生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京城名角也是书画家》中,谈及京剧自诞生以来,涌现了诸多知名的表演艺术家。而这些名角,又为何能演绎出经典剧目的神采?除了惊人的天赋与扎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一个秘诀,那便是修身养性,勤习书画,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获得艺术的滋养。“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长于汉隶,《京剧名艺人传略集》中记载“……巧玲以与文士交游久,颇善笔札。于汉隶八分尤称独到,得者宝之……”而擅画佛像与梅花的梅兰芳,得暇便会在他的“缀玉轩”书房中绘画,为精进画技转益多师;荀慧生一出拿手新戏《丹青引》,需在舞台上边唱边现场作画,曲毕而画成……谈到这里,突然想到周星驰电影的一个经典画面,就是那个籍籍无名的小演员坚持钻研《演员的自我修养》,虽然情境不同,而艺术表达却殊途同归,永和先生所以在此谈一些前辈艺人的小故事,无疑亦是表明对艺术塑造、职业操守、自我内省、提升的一种态度,这对我们当下所有的艺术从业者也同样受用。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历史上的今天:京剧艺术家孟小冬逝世
陈奕蓉:初识胡缵宗——编纂文人之感想
京剧大师张君秋曾想参与《杜鹃山》创排,可主角都是赵燕侠老师
京剧《主角》:看京剧流派演绎“秦腔女皇”
北京京剧再添一朵“梅花”!青年演员郭伟凭借《石评梅》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部京剧专场明年登陆东京,主办方:望京剧魅力打动日本年轻一代
京剧搭配皮影展开“京剧文化之旅”
艺镜|一出新编现代京剧,为何能让大学生喜欢
前沿科技为京剧文化展插上创意翅膀,“临境·斗”吸引新老观众体验京剧
看京剧流派演绎“秦腔女皇”

网址: 京剧有门道,“开蒙”可初识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685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