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使命是让生命葆有灵魂
原标题:作家的使命是让生命葆有灵魂
谢莹莹
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
《黑塞书信集》赫尔曼·黑塞 著 谢莹莹 王滨滨 巩婕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一生书信保存下来的有三万五千多封,《黑塞书信集》一书选取的原则是与黑塞生平的重大事件有关,主要包括黑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家庭与思想的变化,追求、奋斗、创作的历程,与亲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对个体化与集体、写作、文学、时事、战争、社会的观察和见解。从1892年到1962年长达七十年的书信,见证了黑塞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与经历,也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历史交替与文化变迁的轨迹。
写信是一时给特定个人发出的信息,书信既有目的性,更有私人性。黑塞的书信有些是在冷静地分析问题,带着自己的价值观,难以取悦收信人;有些是以真诚、真实的笔触剖析自己,一丝不苟,没有丝毫的粉饰痕迹;有些是与朋友热切的讨论;除了写给家人朋友之外,还有许多是仔细回应读者和陌生人的询问、求助甚至谩骂,处处带着对个体、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关怀。他认真诚挚地回答各种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他只要求自己,并不要求他人。许多我们在小说、散文中无法得知的事,却能在书信中娓娓呈现,特别是黑塞从小到老的病痛、对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是更加具有私人性质的。
书信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黑塞。他从小就想做个诗人,经历过逃学、濒死、生病、休学、儿童精神病院疗养,精神肉体备受折磨。尽管他的父母是虔诚、和善、有爱心的人,尽管黑塞也有过快乐的童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他与父母争战过也和解了,但还是留下了毕生的伤痛。
相比于家庭,黑塞似乎更加注重友情。在书信中,我们看到他和巴尔、茨威格、罗曼·罗兰、苏尔坎普等人的真挚友谊。与茨威格的通信始于他青年时代,直到茨威格在纳粹时代登上逃亡美国的船只为止。与罗曼·罗兰的深厚友谊建立于“一战”之前,在黑塞备受精神煎熬时,罗兰向他伸出了手,他们两人同样反对战争与流血,反对任何一种狂热的民族主义,相信存在超越民族国家的艺术文学。苏尔坎普受尽纳粹监狱的酷刑折磨,“二战”结束后,黑塞坚决支持他重新投入出版事业。“苏尔坎普对我而言,主要是个男子汉、是个人物、是有性格的人,我只能说,如果德国拥有千百个这种有性格的人,那么德国就有救了。”黑塞的作品至今仍是苏尔坎普出版社的重点。
黑塞不遗余力地帮助朋友。希特勒上台后,许多从德国逃出的朋友都以他家为中转站,暂住后继续逃往其他国家,其中就有布莱希特、托马斯·曼、彼得·魏斯等等。黑塞积极向出版社推荐同行和年轻的写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从1920年代起就发现了卡夫卡的价值,认为卡夫卡的作品表达了人类生存问题的深度不安,在艺术上具有真正出色的、无与伦比的表达方式,因此鼓励出版社出版卡夫卡的作品,并不断向读者介绍。
对于信仰问题,黑塞认为世上仅仅存在一种真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每个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接受,从不同的途径去寻求,不断形成不同的信仰形式。他相信生命的一体性,人们在面具之下显露真正的自我,稚气的、虔诚的、单纯的感情相通,也与天地万物相通。
“一战”期间,黑塞因为眼疾申请免于服兵役,取而代之的是担任德国红十字会与瑞士战俘关怀中立机构的联系人。他尽心尽力为战俘争取福利,为他们寄书报,能力所及时,还在圣诞包裹里装入一点食物。二十万在法国的德国战俘急切等待着他寄去的精神食粮。这个时候他才知道,战俘中,除了少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多人希望读的书是消遣性小说,他自己也因此对卡尔·迈所写的通俗故事有了新的评价。黑塞到处写信请人捐书,自己给战俘办了一份刊物。到了停战时,他在最后一期上写了一封与战俘的告别信,请他们不要心怀仇恨,而要从战争带来的痛苦中获得新生的力量。
对德国,从“一战”到“二战”,他始终反对狂热的民粹主义,反对把人类分成两个阵营再唆使他们以各式各样的手段互相残杀。使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光明时代的人,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更新的人,可能是那些受苦受难、放弃暴力的人。他觉得战败是好事,德国战后的苦难应该引起的是反思而不是对战胜国的敌视。黑塞和德国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他对战争和民粹主义的态度曾引起德国人的不满,“一战”后的几十年间,德国几乎不印他的书,视他为卖国贼。“二战”结束后,他获得歌德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又成为德国的代表人物,东西德都以他作为国家荣誉来宣传,这个时期他比任何时候都想躲避名声。
黑塞一生孤独,是一个独行者,他不愿意参与任何机构、团体、党派,无论是托马斯·曼邀请他重回普鲁士艺术学院做院士,还是各种团体召唤他加入,他都一一婉拒,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请他呼吁与参加以色列建国的活动,他也予以拒绝。这并不代表他不关注世事,而是他老早看透,作家应该保持完全的独立性,全力以赴写出触动个体灵魂的作品,而不应成为任何团体的代言人,更要时刻警惕被狭隘的集体狂热绑架。
他始终以艺术家的目光看待世界,虽然思想民主,感情却是贵族化的,认为不管外部情况有多么糟糕,每个人仍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以自己的方式尽力而为,即使结果是使自己受苦受难。作为诗人和作家,他能做的就是努力使一小群理解他也能够受他影响的人,在这个沉沦于金钱和战争的世界上,让生命葆有灵魂,或至少维持住对灵魂的向往。在给青年朋友的信中,他说,无论世界多么黑暗,我们的“任务”是带着我们的问题四处行走,我们要发现这危险生命的美好,也要把这生命活出美好。
在书信中,我们见到走在深渊边缘的黑塞,也见到充满爱和希望的黑塞,见到不断埋怨与满是愤怒的黑塞,也见到温柔幽默的黑塞,但也可以说,我们见到的黑塞只有一个,那就是毕生寻找自我、坚守自我、成为自我的黑塞。黑塞始终忠于灵魂深处的召唤,始终相信每一位个体存在于世的使命和价值,当我困于病榻阅读他的书信时,仿佛一位老友在耳畔娓娓诉说生命的真义,为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慰藉。我曾将部分译好的书信分享给年轻的朋友,他们说,在这个依然存在着战争、动荡和诱惑的时代,黑塞具有永恒的魅力,这让我感到高兴。我衷心希望能通过本书,将这份慰藉带给更多的朋友。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作家的使命是让生命葆有灵魂
“永葆”中“葆”的含义(杜老师语文信箱)
匈牙利文学特辑:记忆是作家的使命
Medature葆科美中文名官宣
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永存的审美生命
生命为什么需要辨识度——评刘建华散文集《生命的辨识度》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让典籍走进千家万户,是文化学者和图书馆人的共同使命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他的生命有多厚重?
《在世界的拐角守望你》推出:宠物、生命与情感
少年气,是历经千帆仍葆有赤诚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