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湾区文学的新增长点

原标题:科幻,大湾区文学的新增长点

海漄

10月21日,雨果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办

《千里江山图》 (绢本设色) 王希孟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10月18日至22日,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走进中国,在成都举行。本次“雨果奖”名单中,由中国人获得的奖项之多为历届之最,其中广东科幻力量备受瞩目——深圳90后科幻作家海漄的《时空画师》获评雨果奖中的“最佳短中篇小说”,广州科幻作家“分形橙子”的《笛卡尔之妖》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科幻土壤逐渐成熟,科幻文学创作亦驶入快车道。不仅优秀科幻作品迭出,科幻文学创作队伍也不断壮大。除了此次获奖的海漄、分形橙子,还有王威廉、陈崇正、陈楸帆、王诺诺、谭钢等一大批青年作家都不同程度地投身科幻文学创作。

广东乃至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什么?湾区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优势?当前科幻文学创作还面临哪些挑战?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雨果奖得主海漄和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玉琴,探寻湾区文学的想象与未来。

海漄:不会辞职,也不急于把流量变现

我和刘慈欣无法相互替代

羊城晚报:这次获奖,给您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海漄:我原本觉得不会有什么波澜,因为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都挺满意的,不觉得获奖会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是现在事情的发展比我想象的剧烈,现阶段的工作受影响比较大,短期内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一方面要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另一方面自己的各种信息在网上到处传播。确实只有当你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才知道这个风暴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这个热度会持续多久,对此我也不会有太大的期望。现在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也只能说学会适应和接受。

羊城晚报:是不是一直处于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海漄:是的。

羊城晚报:会考虑辞职做一个全职作家吗?

海漄:暂时不会考虑。因为我不觉得自己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也反复强调,当前科幻小说的成功只是刘慈欣的成功,并不是普遍科幻创作的成功。

所以即使我拿了雨果奖,跟大刘也是完全不同的。一是类型不同,他拿的是长篇小说奖,我是短中篇;再一个我的创作水平跟大刘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对于我是“下一个大刘”的这种说法,其实挺反感的,因为差距放在那里。

这次获奖,我觉得更多是一种机缘巧合。跟大刘作品中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包括想象力、科幻元素的那种轰炸,我觉得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他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但是我也不会因此否定我的作品,我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使大刘比我优秀很多,但是他也无法替代我。

后来者需要做更多事

羊城晚报:这几年,中国作家在科幻文学方面屡获大奖。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海漄:我觉得中国科幻文学近年来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跟得不得奖没有必然的关系。并不是得奖了就是崛起了,那接下来几年不得奖,是不是就说明我们科幻文学创作又没落了?

而且大刘的《三体》本来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得奖只是锦上添花,并不是说雨果奖成就了《三体》,两者互相成就,甚至我觉得《三体》成就这个奖项的分量更多一点。

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更广大的作家群体和读者群体。哪怕写出的很多作品不拿奖,但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读者的认可,那也是成功的表现。

羊城晚报:那在您看来,科幻文学在这几年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海漄:第一个就是科学的发展,这对科幻的促进作用确实很大。科技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也促进了我们对未来的畅想。再一个就是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幻作品的受众越来越多。

科幻影视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科幻影视的火爆其实主要就是指根据大刘作品改编的《流浪地球》,这部影视作品的火爆为科幻写作者扩展了生存空间。但是我们早晚要学会走出摇篮,靠自己的努力去发展。而且一两部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科幻的时代真的就好起来了,也需要我们后面的人做更多的事。

羊城晚报:您的作品有考虑过影视改编吗?

海漄:如果可以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当然乐见其成。但是这个本身不是我擅长和专业的东西,我就不强求了,没有也不会构成任何问题。

科幻小说不能一味强调文学性

羊城晚报:读完《时空画师》第一感觉就是跟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区别很大,科幻的含量在文中占比很小。您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理解和定义科幻小说的?

海漄:如果真的要划分类别,我其实更愿意按照虚构或者非虚构来区分。我本人对是不是严格的科幻小说或者奇幻小说没有太大的执念。

在我看来,所谓的科幻小说,只要写的时候,你是遵循一种对科幻、科学的崇敬,怀着科学的信仰写出来,哪怕你写出来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都没有问题。至少我自己认为应该用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类作品。

羊城晚报:您的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科幻+历史”。这样写是出于何种考虑?

海漄:首先我写这种历史科幻,并没有抱着要把历史传播出去的创作心态,只是单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历史,不是为了取悦任何外在的标准。至于传统文化的发扬,我觉得自信一点就好,毕竟我们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和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就带上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印记。我觉得只要我们大胆自信写出来的作品,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羊城晚报:您是如何看待科幻小说的文学性的?

海漄:我觉得科幻小说是通俗文学,不能一味强调文学性,而且文学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如果一部作品大家喜欢读,那所谓的文学性并不重要。就像很多人觉得《三体》的语言、文学性不太好,但是我丝毫不觉得大刘的文笔差,他塑造的很多人物都非常立体形象。对于他文笔的争议,我一直不太理解,也不太认可。

把别人刷手机的时间用于写作

羊城晚报:您对未来的想象有哪些?

海漄:我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对未来的生活,尤其是不太遥远的未来,很难想象。

羊城晚报:深圳的一些科技元素有没有可能成为您未来创作的题材之一?

海漄:会,但是我可能把它写得看不出来。我会尽量把工作、生活现实跟作品内容区别开来,科幻也不同于纪实文学,要去反映真实的人生经历,对科幻小说来说比较勉强,也不是科幻创作的重要方向。我写的很多东西,包括人物的性格、行为习惯等,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个人人生经历和工作状态的投影。

羊城晚报:听您分析获奖后的状态,感觉您定力很足,也有人提到您非常自律。生活中您是怎样的状态?

海漄:生活中我不能说是非常自律,我只是过得比较谨慎,很多东西我都是想完以后再做,或者想完以后再写,这跟我的职业背景有关,大概是银行从业人员的一种印记吧。经常晚上11点才能到家,这是一种常态;星期六、星期天也经常要加班。但是,我晚上回家以后,把别人可能用来刷手机或者看短视频的时间花到了写作上。在工作中养成的自律和目标感,也帮助了我。

羊城晚报:那接下来您对自己的创作有哪些计划?

海漄:能够按照我自己既有的节奏去生活、去工作、去写作就够了。我可能还是会保持现在的节奏,即使拿了奖,我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希望能够细水长流,而不是热度起来后,就急于去变现或者刻意做一些事情,我觉得都没必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科幻,大湾区文学的新增长点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穗举办:面向世界讲好大湾区故事
推动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 共绘湾区文艺“同心圆”
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未来大湾区文艺的新视角是指向海洋的
书写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大文章
曲艺名角大湾区献艺 传统说唱艺术展现新魅力
畅想湾区诗歌图景 第2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诗歌论坛举行
吴光辉获“大湾区文学奖”一等奖
“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2023世界科幻大会中揭晓 《隐秘死角》等作品获奖
老中青接力咏经典 “月满大湾区”2023粤港澳大湾区曲艺艺术周开幕

网址: 科幻,大湾区文学的新增长点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74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