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色彩”: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素人策展”系列首展上线
原标题:“古籍里的色彩”: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素人策展”系列首展上线
“我们不是艺术家,只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普通人。我们想做一场属于自己的展览,想用展览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与以往由主题馆策划提供、读者被动接受的常规策展模式不同,“素人策展”与热爱艺术且具有一定相关知识素养的读者合作,以读者视角为切入点,在其参与过程中对上图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挖掘、演绎、表达。该项目关注读者审美需求、话题需求、知识需求,形成主题馆与读者间的良性互动,生动诠释社会大美育的概念,为打造人民的图书馆做出有益尝试。
10月20日,首期展览“古籍里的色彩”聚焦上图馆藏古籍装帧中的传统色彩文化,以微型展的模式为广大读者带来一场绚丽的色彩之旅。后续,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将逐步推出更多的素人策展活动,也希望更多读者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
“当我们面对古籍时,首先被其内容和字体所吸引,对于古籍的颜色则很少去关注。而实际上,古籍中蕴藏的色彩正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颜色,更融合了当时的文化、风俗和审美观念。”
展览第一期,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与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美术老师俞晓霞展开合作。从事美术教育的俞晓霞老师,基于自身专业和实践经验,对古籍中的传统色彩与其中的文化内涵格外关注,“古籍里的色彩”展览应运而生。展览结合上图馆藏与紫竹园中学学生作品,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籍色彩鉴赏之旅。
展览以“五行五色”的传统色文化为主线,以分属不同色系的“墨”、“紫矿”、“靛蓝”、“缥色”、“素色”、“缃叶”六种传统色为题,选取相应色彩的馆藏古籍,并请紫竹园中学学生带来相关色彩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中,展示传统色彩文化在漫长岁月中跨越形式与媒材的持久生命力。
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展区一以“墨”为题。《广雅·释器》曰:“墨,黑也。”中国古代人工制墨自秦始,至唐代时制墨工艺更加发达。墨色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画家开创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新画风,是中国独有的绘画风格和色彩审美观。展区展示了馆藏《晋祠铭残本》(张丙震藏本)拓片的浓郁墨色,以黑白分明的拓片图示墨与书法的相辅相成。又置一件学生水墨国画作品,展现墨色层次为传统绘画创作注入的灵动活力。
展区二以“紫矿”为题。紫矿,是胭脂色的其中一种。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南海之蚁矿,紫矿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这种紫红色颜料来自南海地区寄附在紫矿树上的紫胶虫。展区选用红色书衣、金镶玉线装的《倚松老人文集》,对置一件绘有桃花双凫(野鸭)的花鸟扇面。亮丽明媚的胭脂色彩,无论古往今来,总是令人倍觉赏心悦目。
展区三以“靛蓝”为题。靛蓝,即深蓝色,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色,西方称之为“中国蓝”。靛蓝是传统的植物染剂,由蓝草、蕙蓝、山蓝等植物的叶子或根茎提炼而成,此技法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展区选用《王居士砖塔铭》的靛蓝古锦面板,对置学生以靛蓝扎染的杯垫、玩偶等工艺品,展示靛蓝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染织技艺的实用性与延续性。
展区四以“缥色”为题。《说文解字》记载:“缥,帛青白色也。” 缥色,即浅青色。展区选用《九成宫醴泉铭》(费念慈藏本)青色旧锦面板,并置学生的浅青色陶艺作品。传统色彩跨越了古今的时空距离,跨越了织物与陶土的媒材区隔,走进每位观者的眼下、心中。
展区五以“素色”为题。“素”的本义是本色的生帛,在先秦时期属于比较贵重的织物。除作衣料外,也是诸多书画作品的优质载体。展区选用《九成宫醴泉铭》(龚心钊藏本)中的白底洒金页面,同置蚕茧与素色丝绸,将传统色彩与织物的密切关系视觉化。
展区六以“缃叶”为题。缃是浅黄色,缃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但也用来说荷叶的颜色。缃和缥一样,是中国传统色的重要色名。因为古人习惯用浅黄色或淡青色的丝帛做书衣、书囊,缃缥、缥缃成为读书人指代书卷的专用词。展区选用《龙藏寺碑》的缃色面板,与一件极具现代感的学生玻璃作品同置。
从由来、历史到相关社会文化,展览对不同传统色彩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古籍不仅是传递知识和智慧的载体,同时在视觉和审美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展览从古籍里的传统色出发,打开一扇通往古代审美世界的窗户,让观众在欣赏古籍中丰富色彩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色的深意,感受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色彩美学。在色彩的世界里,艺术与阅读拥有了别样魅力。
10月22日,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配合“古籍里的色彩”展览开设讲座《国色之美》,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俞晓霞老师主讲。讲座从五行五色的渊源,到五正色体现出的古人的审美观及当时的文化风俗,融汇历史、文化、诗词等,引导读者打开优秀传统文化宝库。
讲座包含传统色拓印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的拓印对象有别于以往传拓活动提供的砖石、瓦当一类的人工媒材,主讲老师特意选择了树叶这种日常且形貌多样的自然材料。读者在调色盘上用国画颜料调出自己喜欢的色彩,并挑选自己喜欢的树叶,用拓印滚筒将其印于明信片、书签之上。每片树叶本是独一无二的,材料特有的随机感与多样感,使拓印活动的图案选择更为丰富。加之个人色彩偏好的不同,使每一件拓印作品都充满了个性。
图文来源: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籍里的色彩”: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素人策展”系列首展上线
女子越剧诞生百年 上海图书馆三馆联动推出“越韵莺声”系列展
女子越剧诞生百年,上海图书馆三馆联动,在珍贵文献中重温“越韵莺声”
记忆中的文献馆
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新了!“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精彩纷呈
来自六位普通人的“艺术梦想” 中华艺术宫推素人策展计划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立中山图书馆110周年文献资源建设展
上博东馆预计年底开放 设文物专用通道,老馆舍将大修
原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重新亮相 回归首展以“窗”为题探讨“城与人”的关系
川大博物馆“古籍菁华展”开幕 “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公开亮相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