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绚烂名菊开进胡同小院

原标题:北海绚烂名菊开进胡同小院

李耀、郝红老两口给自家种的菊花浇水。本报记者 任珊摄

本报记者 任珊

“这么漂亮的菊花竟然是居民种的,太厉害了!”北海公园阐福寺展区正在举办北京市第44届菊花展,其中一个展位专为东四街道居民而设。“太液寻芳”“叶公好龙”“鸾凤和鸣”“古韵秋风”……展台上的30多个品种、50盆菊花,姿态各异、色彩艳丽,有的花径达40多厘米,一点儿不输专业“选手”。

胡同小院居民种的菊花,怎么走进了皇家园林?

居民带花“问诊”非遗传人

2017年,东四街道成立了花友汇,居民们自发加入,在公共空间养花种草,其中就包括老北京人喜爱的菊花。“有一次我们组织居民去北海参观,花圃里各式各样的传统菊花让人眼馋,大家都问能不能教我们也种一种。”东四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宋春午回忆。

北海公园是北方菊花的种质资源库,拥有上千个品种,标本菊传统养植技法更是区级非遗项目。北海秋季菊展1980年开始举办,远近闻名。

一拍即合。2018年5月,北海公园与东四街道联合开展了“菊花非遗项目进社区”活动,教居民们种菊花。

前来授课的,是标本菊传统养植技法传承人刘展和刘宁。“大家有蹬三轮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腿儿着来的。”刘宁还清楚地记得居民们带着菊花来“问诊”的场景。

“我家叶子怎么直发黄?”“我是有的年份能种好,有的年份就不行。”居民们还没把花搁下,就争先恐后说着困扰。

刘宁挨个“把脉”。“标本菊全株只有一个杆,只开一朵花,养分集中,花才能开得大,所以我们要小心地将其余花蕾剥落,保证主花的营养。”“菊花讲究土肥配比,要让它喝饱不打蔫。”水肥管理、生长环境、病虫防治……刘宁讲得透彻,居民们听得认真。

花展每年保留“特殊”展台

东四六条胡同居民邹立明把刘宁赠送的菊苗带回了家。“这些可都是北海花圃里的名优品种。”

冬存,春种,夏定,秋养……按照刘宁教的方法,邹立明细心琢磨,冬天选芽扦插室内保养,春天搬出室外浇水施肥,夏天分栽定植,秋天填土养护预防病害。为此,他还专门布置了一个小花园。

以前种十几盆才能活一盆,如今,步入邹立明家的小院,墙角边、葡萄树下、屋顶上,都是盛开的菊花。“这是黄毛刺,这是粉松针,您看,我家还有绿牡丹,这可稀奇着呢。”邹立明兴奋地说,秋天别的花儿都败了,菊花还在怒放,在家就能赏菊。

2018年起,北海公园两代养菊人每年都会进街道,向居民免费发放菊苗、土肥盆等栽培材料,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种植、怎么养护标本菊。

“既然大家这么有热情,我们就设立社区展台,让居民有一个展示平台,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传播传统菊文化。”从2019年开始,北海菊展特意留出一个展台给东四街道。“居民们可积极了,每年都会端着自己精心栽种的菊花来布置展台。”宋春午说。

这其中就包括居民韩增耀。60多岁的他种植菊花20多年了,如今在他家楼顶阳台上,150多盆菊花相继盛开。“今年展台上有5盆是我送的。以前总觉得养得差点意思,现在一年比一年好,每年都参展。”韩增耀满脸自豪。

绚丽菊花开在窗前屋后

住在东四八条胡同的李耀、郝红老两口,种菊花时间不长,成绩却很“打眼”——70多盆菊花将小院点缀得生机勃勃、秋意盎然。

“菊苗和技巧都来自北海公园的老师,街道提供了学习平台,我们慢慢学会剥芽、裱秆了。”老两口今年全身心扑在菊花上,连旅游都没时间去。

眼下,绚丽的菊花开在街巷胡同的窗前屋后。“园艺带来美好生活,居民们爱花、养花,现在邻里关系搞得和谐,很多居民自发参与到绿化美化,胡同面貌有了很大的提升。”宋春午说。

北海公园也在持续推广中国传统菊花养植技艺。除了东城、西城,今年,菊花非遗项目进社区活动辐射到了朝阳、海淀、通州、顺义等区,累计赠送菊花苗幼苗5000余株,直接参与人数约3000人,社区居民覆盖面达8000人次。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北京市菊花展将亮相北海公园,“春潮绿云”等标本菊新品种迎客
胡同小院上演“咏秋”音乐会
陪你长大的京城菊花展 依旧小而美 |“菊花”专题
胡同居民把邻居见面要打招呼写进公约
小院传来古琴音
知菊,赏菊,品菊!紫竹院公园菊花展开幕
勇敢追梦,让人生如夏花般绚烂
“文化列车”开进川南
游侠张北海
“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图片展亮相第40届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书展

网址: 北海绚烂名菊开进胡同小院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025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