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林立的东莞 何以打造出“中国作家第一村”?
原标题:工厂林立的东莞 何以打造出“中国作家第一村”?
“中国作家第一村”的作家们进社区参加民俗文化活动。
官仓社区将被规划建设为“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
雪漠
丁燕
在中国文学界,广东东莞樟木头“作家村”是犹如传奇一般的存在!十几年前,在改革开放先行地、工厂林立的东莞一隅,“作家村”可谓“凭空出现”。目前,共有60多位作家加入“作家村”,其中国家级的作家、评论家有34人。入村作家先后发表重要作品300多篇,出版著作78本,获得市级以上奖励203项,其中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或提名的作品近20个。
仅用十几年时间,“作家村”不但成为中国文坛广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佳话,也已发展成广东乃至全国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省级主流媒体在深入报道樟木头“作家村”时评价:“作家村”反映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广东文艺界的新作为和新举措,彰显广东文化自信自强,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现象
“凭空出现”的“中国作家第一村”
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每次聊起文学都会说起“两个村”:湖南益阳有个“山乡巨变第一村”,广东东莞有个“中国作家第一村”。二者都是中国时代发展既新潮又富有内涵的产物,也是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现象,备受业界关注、认可、研究。相比“山乡巨变第一村”,位于东莞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更像是凭空出现的、由国内各地文学薪火汇聚而成的烈焰,富有传奇色彩。
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宣布面向全国作家开展签约创作,开创全国地级市之先河。借此机缘,著名评论家雷达来到东莞选择纯客家古镇樟木头,决定在此安一处家写作。不久后,王松、葛水平、雪漠等著名作家都在樟木头入住,逐渐自发地形成一个创作群落。
2009年,在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樟木头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创建了“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2010年9月28日,“中国作家第一村”挂牌,在樟木头落地生根。随后几年间,王十月、陈启文、南翔、江子、唐达天、丁燕、李健、魏红花、赵勤、陈末等有水平、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作家先后进驻樟木头作家村。
至今,陆续有60多名作家加入“作家村”,中国作协会员、评论家有34人,先后有8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其他各种国内国际奖项更是不计其数。单2022年,“中国作家第一村”就出版新书22本,发表文学作品135篇,荣获市级以上荣誉共45项。王松、江子双双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陈启文作品《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2粤版十大年度好书,作品《中国饭碗》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作者陈启文入选百道网“2022年最具传播影响力的原创作家TOP50”。雪漠的《沙漠之旅》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全球发行,其僧伽罗语版的《雪漠小说精选》还荣获“斯里兰卡国家文学奖”……
其实,樟木头“作家村”并不是一个实体的村落,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候鸟不知不觉中在东莞樟木头镇形成集群效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注册成立“中国作家第一村”,走出了一大堆名家。因此,“凭空出现”的樟木头作家村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文学界广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文坛佳话。
愿景
建成全国极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时至今日,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成为东莞乃至广东文学的典型代表、文化名片和重要文学版图组成部分,得到国内文坛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吸引了省内外文艺机构前来调研学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评价称:东莞文学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方阵中一支重要力量,在打造东莞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樟木头“作家村”功不可没。
今年6月,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率队到东莞樟木头调研,为“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发展把脉。樟木头镇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文化强省“六大工程”等要求,大力推进作家村建设工作,通过打造实体平台、创作文学精品、完善管理机制和创新传播方式等一系列手段,助力推进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增强以文铸魂、以文聚智、以文化人的探索实践和制度创新,让“作家村”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调研中,广东省作协希望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要站在全国的位置,把握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全力发展文化产业,把“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成极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同时,要整合省市资源,大力推动“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工作,不断推动文学作品向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转换和发展,趁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补足“中国作家第一村”之短板,全力打造“潜力板”。
省作协认为,在“破圈出界,推动发展”方面,要出台更多支持“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一方面服务好现有的作家,另一方面要吸纳网络作家,把产业、文化、文学相结合,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相结合,不断充实、壮大和发展“中国作家第一村”。
行动
规划建设实体村落,赋能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文化形势和环境语境下,如何将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得更有特色和亮点,打造成为全国有更大影响力的文学阵地?当前,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国作家第一村”未来将如何赋能镇域发展?
最近,东莞文联一直在积极行动。11月1日,东莞文联与樟木头镇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作家第一村”发展规划论证会。第二天,东莞市文联组织樟木头文联等单位代表以及东莞作家,前往杭州“中国网络作家村”进行现场调研学习;11月上旬,东莞文联文艺骨干一行10人赴浙江杭州“中国网络作家村”和江西上饶“江廖肖国际文学村”开展调研交流活动,学习作家村项目建设经验。此轮调研,除了学习文学产业生态外,还将重点学习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其实,2022年下半年东莞就开始筹划并重点打造“作家村文学部落”,开启“中国作家第一村”内部建设一揽子工程。其中,寻找物理空间,利用樟木头官仓社区三家巷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做文章,对古村进行文化综合体改造,再画一个“圈”,打造为一个“乡村+文学+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双赋能的网红文旅村落。
今年6月,广东省作协和东莞当地文联经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确定计划在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将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打造“作家村”文学部落、推进“作家村”品牌建设、优化“作家村”人才服务,不断出精品、聚人才、壮产业,促进文学事业和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努力把“中国作家第一村”打造成为集作家创作、研讨、活动、作品改编、版权交易、对外传播以及文学惠民于一体的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作家村综合体。
目前,东莞樟木头镇由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并完善规划设计。“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建设将融入文艺创作、客家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双拥文化,同时结合好城中村改造、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
可以预见,当官仓社区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落成后,国家级基地、作家采风创作基地、书院、文旅企业……各类时尚且富有底蕴的文旅体设施落地,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创作者来此入驻、采访、创作,让文学更深刻嵌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肌理,形成更为闪亮的文化地理坐标,带动小镇文旅消费,赋能乡村振兴。
面对面
作家雪漠:文学作品从“作家村”走向世界
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宣布面向全国作家开展签约创作,开创全国地级市之先河。作为重点签约作家之一的雪漠,就此与东莞结下不解之缘。来莞十多年,雪漠参与并见证了东莞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建设过程,认为东莞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富有战略眼光,在规划的科学性、政策的延续性上都执行到位。
“东莞文学氛围浓郁,文艺家非常热情,让我有着无穷的创作激情,创作了大量的各类文学作品。我很多重要的写作都会在东莞樟木头完成。”雪漠表示,他非常看重东莞自然人文环境和便捷的文化交流优势。东莞地理条件优越,为他提供了不少便利,借助这一平台,他的作品走向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甚至海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和世界的距离一下就近了”。
尤其是近年来,雪漠作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国际交流中影响力与日俱增,《白虎关》《西夏咒》《无死的金刚心》《野狐岭》《娑萨朗》等越来越多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40多种语言,多语种的版权输出和翻译出版规模不断扩大。作品先后在美国纽约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印度德里国际书展、匈牙利国际书展等陆续展出,受到各国出版商、文化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樟木头既有大都市的信息和资源,又有田园风光的惬意和舒适。”雪漠说,在东莞,岭南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激烈碰撞,让他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迸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
雪漠认为,东莞在打造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功不可没。而“中国作家第一村”集群效应的形成,与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积极为作家们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和生活便利,并创造性地将文化事业与产业相融合,摸索出一套开展文学工作的崭新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雪漠表示,人才是文化强市建设、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大动力因素,而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和政策支持是吸引文艺人才的磁力场。“对许多文化工作者而言,都希望有一个可以安放书桌的地方。在一座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有一个幽雅、宽松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更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梦想。”
作家丁燕:在东莞历时十二年完成“工厂三部曲”
日前,作家丁燕历时十二年创作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正式出版。该系列作品是丁燕深入工厂,通过长期跟踪采访,深度了解基层工人后的文学收获。
2010年8月,丁燕从新疆南下来到广东,后定居东莞樟木头,成为最早进驻“作家村”的作家之一。十几年里,丁燕不但创作了“工厂三部曲”,还写了《双重生活》《西北偏北岭南以南》等十余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业内好评,还深受读者喜欢,影响范围从国内直至国外。
丁燕是一名出生于新疆哈密的诗人、作家。在她看来,东莞樟木头之所以能吸引作家聚集,主要的原因是樟木头的岭南特色,“有烟火气”;同时,樟木头地处广州和深圳之间,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作家村”的吸引力。“写作虽然是作家的个体行为,但多个作家聚集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群体氛围。在这里,你觉得有同路人,不孤单。所以作家村的形成,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是从岭南的泥土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丁燕表示,来莞十多年,让她坚持写作的勇气和底气,不仅来自东莞樟木头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便利的交通、浓郁的文学氛围,更来自东莞对原创文学的扶持。东莞的扶持计划不但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更为她的创作找到了一个突破方向。
2011年,丁燕申报了东莞文学艺术院的一个创作项目,主题是写生活在东莞的女性(东莞女工群体数量庞大)。曾在媒体工作过的她,最初选择的是实地采访,然而整理完采访记录以后她并不满意,于是她决定以打工者的身份,去工厂里和女工们同工同吃同住,了解女工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在200多天里,丁燕辗转三家工厂打工,一叠黑色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她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的日子,成就了她的成名作、非虚构作品《工厂女孩》。这部作品一经出版,立即引起文坛关注和读者好评,获得了国内多个文学奖项。随后几年中,她步履不停,又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工厂男孩》以及长篇小说《工厂爱情》。“我的‘工厂三部曲’和‘作家村’密不可分。这些作品不单是我定居樟木头后创作的,所有素材也都取自樟木头。这三部作品让我从一个地方性的作家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作家。”
声音
对许多文化工作者而言,都希望有一个可以安放书桌的地方。在一座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有一个幽雅、宽松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更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梦想。——雪漠
写作虽然是作家的个体行为,但多个作家聚集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群体氛围。在这里,你觉得有同路人,不孤单。所以“作家村”的形成,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是从岭南的泥土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丁燕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部分素材由东莞文联、樟木头文联提供)
图片:由东莞樟木头文联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工厂林立的东莞 何以打造出“中国作家第一村”?
知名作家做客东莞“松湖讲堂”,分享“如何讲好当代故事”
一季度东莞文体旅全面开花
东莞首次举办的这场国家级大型展览,为什么会选在虎门?
讲述东莞先贤故事,东莞两部精品著作首发
湾区名伶齐聚东莞!第二十一届东莞粤剧黄金周开启
老记走进“油画第一村” 感受“美好生活大芬造”
打造“爱乐之城”!东莞成立剧院联盟
流浪女又要回东莞,妈妈不同意她直接“跑路”,坦言:有点迷茫
绿城为东莞引入首部整版《四库全书》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