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石屏彝族 海菜腔、烟盒舞研究
原标题:历史|石屏彝族 海菜腔、烟盒舞研究
近日,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王诗莹的新书《石屏彝族 海菜腔、烟盒舞研究》。该书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为依托,分析吃火草烟组织规则与彝族的亲属制度、婚恋习俗之间隐性的内在关联。
彝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分布于祖国的西南地区,其支系繁多,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彝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民歌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他们表达感情、自我教育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常常被用来记载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掌握农时节令。因此不论是在祭祀、节日、婚娶丧葬,还是在劳动生产、谈情说爱、修缮建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婉转而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声。
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是彝族最典型的演唱形式,又称大扳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它与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为“四大腔”,被列为四大腔之首。彝族称之为“曲子”,其起源于石屏县异龙湖附近,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南十几个县彝族尼苏人聚居地。
海菜腔在流传的历史时期中,长期依附于婚恋活动吃火草烟这一载体,所以其功能与价值皆存于此活动的整体运行之中。吃火草烟作为彝族青年在结婚前相识、相恋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组织内部的规约防止了乱伦关系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加强并巩固彝族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制度的作用,有助于社会结构秩序的稳定。
该书观照海菜腔、烟盒舞的发展,试图阐述以下问题:通过探讨汉族文化和彝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揭示其对海菜腔、烟盒舞构成产生的具体影响,并且梳理海菜腔、烟盒舞在石屏异龙湖周边地区和石屏山区的地缘文化之间的区域互动关系;探寻海菜腔、烟盒舞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使用功能和艺术特征的变化;对海菜腔几种唱法的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用烟盒舞在不同地区的舞套,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变异与共融的现象。
编辑/韩世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叙永水潦彝族乡:群众文化理事会搭建文化大舞台
弋阳古腔觅知音(艺近人和)
“00后”彝族“绣郎”飞针走线“绣”繁华
江西赣县区:多腔融合东河戏
彝族婚礼上伴娘笑容令网友沦陷
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举行
发博晒出一张彝族“证件照”……
彝族相亲见一面就认可对方 喝过“交杯酒”成功多一对金童玉女
弘扬彝族文化 首届“阿买妮”诗歌奖评选50多个奖项
龚琳娜送花圈悼念曾给自己唱民歌的彝族老人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