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巴蜀文化艺术展开幕 竹编技艺“何氏宫廷扇”引关注
原标题:第二届巴蜀文化艺术展开幕 竹编技艺“何氏宫廷扇”引关注
11月16日,“翰墨中国梦·共画同心圆”暨庆祝工商联成立70周年——第二届巴蜀文化艺术展在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开幕。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四川省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何延政宣布开幕。此次活动邀请了各民主党派省委、省民宗委、省工商联等领导、省直统战系统单位负责人、省委统战部内设机构负责人、成都市委统战部、成都市金牛区委统战部、四川统一战线同心书画院及团体会员单位有关领导、参展艺术家代表共500余人出席。
此次展览共展出巴蜀文化艺术作品360幅,其中书画作品120幅、摄影作品120幅、雕塑非遗文创作品120件。
展出的书画作品汇集了苏士澍、刘正成、曾来德、刘朴、魏学峰、吴绪经、李兵、梁时民、李青稞、吴长江、王申勇、马一平、何哲生、林跃、万山河、杨元惺、朱宪民、田捷砚、郝淑萍、孟德芝、胡光俊、陈云珍、何启荣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书画家、摄影家、非遗传承人,是巴蜀文化艺术名家作品的集中展示。
在非遗展区,唐卡、年画、竹编、蜀绣等非遗技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其中,竹编技艺“何氏宫廷扇”因其工艺复杂精美显得尤为特别。
据其创始人何启荣介绍,其自幼秉承祖传,从事竹器编织。在长期的学习制作中,何启荣发现不同色泽的篾丝在光线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射效果和视觉享受。那时候他就开始琢磨如何编制图案,夙兴夜寐实践,乐此不疲研究,并前往自贡、眉山等地学习参观。最终他的竹编技艺得以精进,后被誉为“川北竹编状元”,其竹编工艺被称为“蜀中绝活”。
“何氏宫廷扇”采用细如发丝的天然慈竹丝编制而成,加工工序复杂,包括选料、划块、去纤、划条、二次去纤、去青、蒸煮、晾干、浸泡、刮薄、抛细、修薄、编织等。竹丝须经过反复的修薄、抛细,最终加工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编织,在方寸间就要用到200至500根竹丝,编织一把柔如丝绸的宫廷宝扇要花费大约一年时间。
由3200根竹丝编成的《女娲补天》薄如蝉翼,《跨虎入山》作品则用细如发丝的3500条竹丝,历时一年编成。40多年的竹编生涯中,何启荣先后编织了数十件精美作品。其中《嫦娥奔月》被中央美院收藏,《跨虎入山》《麻姑献寿》亮相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百年经典作品”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评为金奖。《献寿图》《兰香草》等竹编落户美国市场。
2006年,南充市政府批准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氏宫廷扇”名列其中。“但申请省级‘非遗’时,却因没有传承人最终与其失之交臂。”何启荣表示。父亲的无奈,女儿何瑜也看在眼里。从高校毕业后在家乡任教的她,这些年渐渐认识到传承“何氏宫廷扇”的意义。
如今何瑜也利用自己的力量,为“何氏宫廷扇”的传承做着努力。到双流艺体中学后,她申请了双流区竹编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带动师生传承竹编文化,将历史和竹编课堂融合,获得2022年度“我来金沙讲堂课”赛课一等奖。
在进行竹编课题过程中,大量学生乐此不疲,热爱竹编,积极参与以“夏至”等主题的竹编作品制作,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也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我最大的心愿是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使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何启荣说道。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巴蜀艺术展正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需求的同时,激励和动员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继续前行。艺术家们“翰墨中国梦•共画同心圆”,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巴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吹响了巴蜀文化艺术的集结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第二届巴蜀文化艺术展开幕 竹编技艺“何氏宫廷扇”引关注
“观窑瓷·名家扇”津派艺术展开幕
四川遂宁竹编赵氏家族:非遗里的家风 编织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丨天府好家规
第五届北京扇子文化艺术展开幕
刘氏竹编传承人刘江:编织之间 意义自现
“梵羽御璗——雀金绣文化艺术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
龚扇为何能被国博收藏?龚道勇用比发丝还细的竹丝编成扇|匠心
致敬退役军人!他们开展非遗竹编体验活动
叶榭竹编、松江棉布、云间糖画…… 校园非遗文化节促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第二届重庆都市艺术节开幕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