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周瑜曹操诸葛亮这些大人物,都有致命缺陷

原标题:你知道吗?周瑜曹操诸葛亮这些大人物,都有致命缺陷

(注:本文是围绕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情节进行的讨论,与史书记载无关。)

青莲居士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在世,各有其才,有的人在某些领域还可以说是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也就是“专长”。这诚然是客观实际。

问题是,人对自己的专长应该有一个清醒有度的认识:不但要认识自己的专长,还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不但要看到自己专长以外的不足,还要看到自己专长以内的不足;不但要承认自己实际存在的不足,还要承认自己可能潜在的不足;不但要考虑拒绝承认不足的直接后果,还要考虑拒绝承认不足的间接影响。

《三国演义》里人才灿若群星,具专长者比比皆是,而其中对自己的专长缺乏恰当认识的例子,也不少。

先来看一代英杰周瑜。

周瑜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发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于是“存心欲谋杀之”——这么做于当时的大局是否有好处,我们毋庸多加议论,因为鲁肃已经多次说得很清楚。我们要审视的,是周瑜在具体操作中暴露的性格弱点。

周瑜也知道直截了当挂了孔明实在是面子上不好看,更有损孙权求贤若渴的一贯形象,于是采用了借刀杀人的办法。他明知道“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却一本正经讲什么“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这样提出让诸葛亮带队“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就显得顺理成章,加上“彼此各为主人之事”的帽子,孔明就无法推却。高!实在是高!

只是,当孔明通过鲁肃,轻飘飘传递了“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周郎辈止一能”“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这几条信息之后,一切都反转了。

实际上,诸葛亮的话,一半固然是为了激怒周瑜而自保,另一半也算是实际情况——自从周瑜跟随孙策以后,除了第十五回出场以外,在整个孙策创业的陆战过程中,我们似乎确实没有看见周瑜的身影。

然而,以自己的军事才能自豪的周瑜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评语,一下子就被孔明推上了道——因为有人“何欺我不能陆战耶”,登时就让这位统帅丧失了基本理智,全然忘记了自己借刀杀人的思路,忘记了曹操营寨的危险,如疯似癫地要“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

如果不是诸葛亮以大局为重,详尽剖析其中利害,周瑜真的能去自投虎口,那么赤壁之战没开始就结束了。

(以上出自第四十五回)

这一轮交手,让诸葛亮不仅转危为安,而且还看到周瑜性格中的严重缺陷。于是,当赤壁之战结束、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在周瑜上门质问“豫州移兵在此,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否”的桥段,诸葛亮对症下药,指使刘备巴拉巴拉了一番“曹操临归,令曹仁守南郡等处,必有奇计;更兼曹仁勇不可当:但恐都督不能取耳”的话,而以自己的军事才能自豪、加之带着大战胜利后“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情绪的周瑜,再一次掉进了坑里,发下了“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的誓言。

结果,“尽着周瑜去厮杀,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的孔明不但完全达到了抢夺胜利果实的目的,而且还理直气壮——你周瑜说的嘛,“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你都受伤甚至“挂了”,我们当然要下手咯。而这个冲动之下的誓言,最后弄得去荆州办理交涉的鲁肃,在很大程度上也丧失了“据理力争”的道德基础。

(以上出自第五十一回)

我们再来看周瑜的对手,曹操。

曹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赤壁之战的失利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

曹操不仅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与其子曹丕、曹植一起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说“三曹”与后来的“三苏”齐名,当不为过。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看似一路顺风顺水的情形下,大摆筵席,横槊作歌,留下千古绝唱《短歌行》。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惨烈而造成巨大阴影的事情。

“扬州刺史,沛国相人,姓刘,名馥,字元颖”,指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

袁阔成先生曾经生动分析了当时的具体场景和心理状态:“今儿晚上挺随便,丞相挺高兴,跟大家坐到一块儿推杯换盏的,无话不说呗。说对说错的,丞相能有个原谅”——一个很欢乐的场面;“你看咱们研究问题嘛,是不是?您这诗作得好坏,那玩意儿他得有个评论啊,我来给您评评。评得不对呢,您再说”——一个很诚恳的态度。

谁也没想到“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

原因很简单:以自己的文学才华自豪、加之沉浸在“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情绪中的曹操,不允许对自己的得意之作有任何一丁丁点负面的评语——谁说也不行!

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槊下去,葬送的不仅是一个“聚逃散之民,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绩”的人物,而且是自己唯才是举、从谏如流的形象。尽管曹操后来玩了一通“懊恨不已”“泣曰”“以三公厚礼葬之”“拨军士护送灵柩,即日回葬”的戏码,但是“众皆惊骇”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于是,当程昱提及“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被曹操嘲笑“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之后,谁也不再多嘴了,剩下的只有“丞相高见,众人不及”的欢呼,以及一把大火了。

(以上出自第四十八回)

等到曹操焦头烂额之后,当着众人“哭郭奉孝”,嚷嚷劳什子“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时候,虽说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其实大家心里未必多么内疚。(第五十回)

最后我们来看看曹操和周瑜共同的对手诸葛亮——的心腹爱将,马谡。

马谡在南征过程中“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第八十七回)的见解,北伐前夕“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第九十一回)的策划,证明了他确实有理论水平,更让感叹“幼常足知吾肺腑”(第八十七回)的孔明,益发不相信前任老板刘备在命在旦夕、多事须嘱的紧张瞬间专门开帖子指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负面判断,而坚信自己“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的正面评价(第八十五回)。

马谡自己更是以“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自居,并从心底里以此为自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播的十四集连续剧《诸葛亮》(李法曾先生主演)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北伐的军营里,参军马谡开办军事夜校,在帐篷里给将校士卒们大讲兵法,说得慷慨激昂、头头是道。巡视营房的诸葛亮从门外经过,微笑点头赞许——生动充分地展示了两个人的心理。

诸葛亮最终不顾刘备的千叮咛万嘱咐,明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还是把重任给了马谡。

马谡在街亭拒绝王平的原因很多,但根本一条,是王平的建议,触及了他引为自豪的军事理论水平——你王平认得几个字?读过几本兵书?你个“女子之见”,哪里知道“高视下,势如劈竹”的恢宏?哪里晓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妙?哪里明白“一可当百”的气势?

所以,“汝莫乱道!”

只是,当司马懿朗朗地笑道“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以上除专门注明外均出自第九十五回),继而断水、放火的时候,这一条条兵法都不好使了——当然,也许马谡当时还想面对面和司马懿理论一番:“司马老儿,汝莫乱为!汝可知,兵书曰……”

马谡的脑袋掉了,他并没有看到他的教训的后续。但是这个后续令人悲哀,因为马谡的脑袋基本是白掉了。诸葛亮除了“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以外,并没有从实质上吸取教训。他“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仅仅是就事论事,从个案到个案,而没有从广义反思用人的错误;更严重的是,他对马谡失利的教训,没有从马谡对军事理论水平的盲目自豪以及由此产生的教条做法进行分析,而仅仅认为是没有听他的具体战术安排的缘故。所以,其后尽管诸葛亮说是“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第九十六回),但实际上因为马谡的事情对手下将官益发不信任,“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凡事只强调自己的“神机妙算”,“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第一百零三回)。然而于事无补,最终落得我们不忍言的结局。

有专长不是坏事,只是对此要有一个恰当的认识,让其实现资源最大化,而不会走向反面。而当对自己的专长认识到了一个不恰当的程度,也许就是悲剧的开始。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诸葛亮的识人术,牢记这7句口诀,教你看人,一个看一个准
袁绍手中他不堪大用,转投曹操却成三国第一军师,不死卧龙不出山
洪宇宙跟黄维德,他们演的“美周郎”周瑜哪一个符合原著的形象?
创意海报丨端午节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真正厉害的人,会用人际弱关系
人到中年:赢在格局,活在乱局,困在情局
“劈力拍腊”“叽哩咕噜”“淅力索落”……上海话中这些生动的象声词,你都知道吗?
文化趣谈|这些“酒”字成语,你知道吗?
诸葛亮最不该杀的2位名将,无论谁活下来,蜀汉都有机会统一三国
王阳你这么喊,你老婆知道吗?

网址: 你知道吗?周瑜曹操诸葛亮这些大人物,都有致命缺陷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332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