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 | 故宫文物南迁时代忆往(故宫学研究丛书)

原标题:新书荐读 | 故宫文物南迁时代忆往(故宫学研究丛书)

——《故宫学研究丛书》——

《故宫文物南迁时代忆往:从〈华严洞图卷〉和〈庄严日记〉谈起》

庄灵 编著

ISBN 978-7-100-22640-0

定价:95.00元

商务印书馆2023年9月版

前言(节选)

我的父亲庄尚严先生(1899—1980),字庄严,号慕陵;上个世纪对日抗战期间,任职于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根据派令,1929年为文献馆科长,1934年转任古物馆第一科科长。他在护运故宫南迁文物辗转贵州贵阳、安顺以及四川巴县期间,是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驻黔办事处”“驻安顺办事处”和“驻巴县办事处”的主任。

庄严先生旧照

父亲一生,几乎亲历自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文物迁台期间所有大事。他于1924年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清点故宫文物;1925年,参与故宫博物院筹备及成立;1933年,为防避日本侵略战火,奉命押运文物自北平南迁到上海,1935年,以中文秘书身份亲随英国巡洋舰护运故宫参展文物远赴英伦,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简称“伦敦艺展”)。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父亲负责第一批精华文物从南京南迁湖南长沙,后经贵州贵阳再迁安顺,最后迁到四川巴县。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护运首批南迁文物先到陪都重庆,然后会合第二、第三两批从乐山、峨眉运渝文物,再复员东归南京。之后,又因内战影响,父亲再度奉命护运第一批迁台故宫文物渡海到台湾,从基隆经杨梅到台中糖厂停留一年,最后运到雾峰北沟库房存放十五年。20世纪60年代,父亲参与迁台文物第一次赴美五大城巡回展览(1961—1962),以及全部迁台文物自雾峰北沟最后迁移到台北士林外双溪“台北故宫”新馆现址的所有历程。

我是庄严的四子,现以一个“命定的经历者”同时又是一个“关心的旁观者”的身份,来为读者简要记述从我1938年在贵阳出生后,跟随着故宫南迁文物、父亲母亲和三位兄长,不断辗转播迁的那段记忆深刻鲜明的童年成长岁月;还有父亲最珍视的《华严洞图卷》;以及当时父亲与故宫博物院师长、同事和挚友之间所经历的那些真实往事。

2009年10月,乘北京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第二次访问台湾,到士林外双溪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共同主持“雍正文物大展”之际,我有机会再度和郑院长会晤,并陪同他到台中探访北沟遗址、赴雾峰参访林家莱园。翌日,郑院长还抽暇过访舍下,再度谈到家藏《华严洞图卷》。由于它清楚记录了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与故宫人的一段特殊因缘际遇,又因它饱含当时故宫同人与当代艺文人士的书、画与文学造诣,自然而然地成为故宫博物院发展史上一件以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纪录和见证历史的特殊作品。因此,郑院长希望我能把这个手卷的全部内容,还有战时及战后父亲和他的故宫博物院师长、同人以及好友间的文墨往还故事写成篇章,在《紫禁城》月刊上发表。由于此议极有意义,我当时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以至于到后来为了践诺只好不揣浅陋,尝试依据个人记忆和手边现有资料,将它们陆续撰为文字,连同相关图片在《紫禁城》月刊上陆续刊发。

本书作者庄灵(左)及夫人(右)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中)先生合照

2019年9月,因有幸获得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颁赠的“终身成就奖”,我和内子陈夏生应邀去山西平遥。回程时特别取道北京,拜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和郑欣淼原院长。当时,郑院长再度面示我,应将原先在《紫禁城》月刊连载的《故宫南迁时代忆往———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系列文字和图片,重新整理并增加新的资料撰编成书。我非常感谢郑院长再一次提示这一极富意义的“任务”,否则读者也许今天还看不到这本书的出版。

回到台北后,我和内子陈夏生便讨论:这本以《华严洞图卷》为主轴来追忆故宫文物南迁时代人和事的纪实性著作,究竟该如何使内容更加充实、更贴近当时的实际生活?如何能让读者更清楚当年故宫博物院的日常工作状况以及同僚间的相处情形?还有当时父亲与艺文界知友间的交往情况和有趣轶事又是如何?这些都是我希望能提供给读者的内容。因此,我们又找出父亲遗下的多年日记逐本翻阅,发现里面有不少内容都是撰写此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于是便从中仔细摘选与故宫文物南迁密切相关的人与事,录入本书。此外,我们认为写出来的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以“真”和“实”为前提;事实上,谈到内容的“真”与“实”,读者只要从我们引用资料的出处去检视,应该就可以判知了。

本书力求忠实呈现那个时代,特别在20世纪40年代国内政局即将发生空前剧烈变化之际,故宫同人们的真实工作与生活状态、他们与父亲相处交往的实际情况,尤其父亲当时的生活状况、个人想法,以及在那样艰困环境和巨大身心压力之下,他始终坚持于对故宫所藏书画的学术研究,还有认为故宫文物应该对当时社会充分发挥教化功能的期许建言和实地执行的情况遭遇。这些都来自父亲1946年至1949年初的日记原文,再间歇辅以我个人的记忆和了解,以及参阅其他信实资料所作的补充。由于父亲的所有日记都侧重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简要记述,因此我和夏生在共同整理时,仍然会以父亲亲笔书写的文字为主体,哪怕对于某桩公事他只用几个字提到而已。

庄严所留日记

我们之所以忠实选录父亲用他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事观点所写的日记,是因为它们都是在非常坦诚、率真的本然心态下,所记写的那些在战乱时代他与师长、同僚、朋友之间的真实生活状态和交往情形。我们以为,父亲免不了常常会拿他自己的行为标准来看待周遭的“人”与“事”,甚至进而涉及对于他人的褒贬。其实在今天看来,他所记评的“是”与“非”,并不一定代表所有世人认定的“对”与“错”,或“好”与“坏”。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这一辈人,以及再年轻的下一辈人,甚至更年轻的再下一辈人,应该都能区分和明辨前辈人的想法和行为;那些都是他们在那个时代所受教育、社会风气与时空背景影响下所做的决定和结果,理当由他们自己负责和承担;跟现在的我们这辈人都已完全无涉才是。不过,我和夏生即便在探寻那个时代许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抄录父亲日记原文时,还是会在意和考虑到与它们相关人士后代的可能感受,因而对于日记中某些极少数批评他人的过激措辞和文句,还是会稍稍有所保留。此一心意和做法,相信应该能得到各位读者的谅解和认同才是。

目录(滑动阅读)

前 言

序 章 《华严洞图卷》:创作与经历

上编

第一章 南渡西行——战时故宫文物迁移的重要活动

第二章 山城聚首——南迁文物在重庆的集中

第三章 寓渝琐记

第四章 徐徐东行——三路文物转运南京

第五章 驻宁纪闻——风雨飘摇中的人与物

第六章 渡海迁台——故宫文物向台湾的转移

第七章 故宫•马衡•庄严

下编

第八章 华严洞题壁及其周边环境变迁

第九章 《华严洞图卷》题跋(上):旅居重庆时期

第十章 《华严洞图卷》题跋(中):东归南京时期

第十一章 《华严洞图卷》题跋(下):迁移台湾时期

附录一 充满印记的历史照片——一张新出土的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纪录

附录二 历史不会忘记——故宫文物南迁历史在长沙

后 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故宫学研究丛书 | 从清宫演剧、故宫文物南迁到故宫学理论研究
故宫学廿周年纪念座谈会暨《故宫学研究丛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祝勇新作《故宫文物南迁》出版
感受故宫文物南迁的震撼
祝勇“纸上故宫”又添新成员,新作《故宫文物南迁》重构那段不平凡岁月
南岸:马徳芳个展《初见》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展
打造中国家庭的“纸上博物馆” 故宫启动《故宫万象》丛书出版
这些年,祝勇的“纸上故宫”都在写些什么?|文化观察
香港故宫文博馆:用心诠释国宝文物
“我们的故宫”系列新书为小读者讲述真实生动的故宫故事

网址: 新书荐读 | 故宫文物南迁时代忆往(故宫学研究丛书)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392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