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很多“死鱼眼睛”,为什么贾母成了例外?

原标题:红楼梦里有很多“死鱼眼睛”,为什么贾母成了例外?

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通过对凤姐的重点分析,探讨了“死鱼眼魔咒”生效的具体过程与成因——这是一个沉痛而压抑的过程,也非常具有普遍和现实的意义。

然而,在红楼梦当中,也同样描写了一些逃离这个“死鱼眼”定律的离群值。她们凭什么能避免这场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浩劫?她们身上又有哪些现代女性可以借鉴的内容?本文就简要分析一下。

红楼梦里,“死鱼眼”定律的最明显的离群值,非贾母莫属。

之前我的文章里,就详细地分析过,贾母身上那种独特的气度和美丽,她的精神世界绝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干瘪,反而更加丰足和充盈。(戳这里复习)

贾母难道没有难缠的夫妻关系、没有复杂的妯娌婆媳矛盾、没有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要烦心吗?她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普通女性望之却步的复杂关系呢?

其实,凤姐在从无价宝珠变成死珠过程里遇到过的事情,贾母大都亲自经历过。

贾母和代善的关系极为融洽。代善去世已经多年,张道士提到他时,仍然能仅靠只言片语的回忆勾下贾母的眼泪。此外,贾母极为溺爱长相类似代善的宝玉,这也可以验证她对代善的爱意。然而,代善却绝非只有贾母一个女人。书中曾经隐隐绰绰提到府中的几位老姨奶奶,也在凤姐泼醋这一章里借贾母之口提到过“世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证明无论是合法的纳妾还是非法的偷腥,当年贾母很可能都经历过。

至于复杂的家庭关系,贾母也比凤姐更有发言权。她嫁入贾府,最初做的是重孙媳妇,比凤姐还要低一辈,她要处理的是整整三辈婆婆之间的婆媳关系,外加许多妯娌之间的关系。贾母嫁入贾府连头带尾的五十四年间,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游刃有余,还经过了一些“大风大浪”,可见是处理过比邢王二夫人更为烦难的矛盾。

家庭的琐事就更不必提。根据贾府让凤姐和可卿管家的案例,贾府的规矩应该就是让最低辈的媳妇处理家事。贾母嫁入府内是重孙媳妇,自然要参与管家。贾母亲口说过,自己的管家能耐比凤姐还要优秀,可见在处理生活琐事方面也绝不怯场。

既然所有这些已婚女性面临的“雷区”,贾母都亲自趟过,她又是如何成为精神世界的幸存者呢?

首先,很无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贾母是一个“命特别好”的人。

她的好命首先体现在她的顶配出身。贾母是史府的尚书令千金,可以说出身比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宝玉都要好上不少。优越的出身给了她雍容的气度和强大的底气,也给了她宽广的眼界和极佳的能力(不论是在婚姻经营方面还是家族管理方面)。

其次,她的好命在于她的顶配婚姻。贾母的丈夫代善不仅是个人能力极佳,家族势力也绝不逊色的青年才俊,而且个人条件也十分优异(长相类似宝玉的人应该都不会丑吧哈哈哈)。更令人艳羡的是,那个时代贾府正在如日中天,甚至有可能还在走上坡路,代善即便个人能力不够优秀,乘上时代的浪潮也能为家族博一个不错的前程,更何况他个人能力还很不错呢?如此,贾母妻凭夫贵,也就不是问题了。

在这种双重顶配的情况下,即便贾母的人生当中有过什么不和谐的因素,也都大多被时代的进步所掩盖,她自然就更容易活得舒展和自由。

不过,即便命好,若是换一个人到贾母的位置上,也未必就能扛得住这些人生路上的考验,贾母能够获得圆满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高超的个人素质。

这种高超的素质首先体现在管理家族上。贾母管家雷厉风行,她对自己的评价“比凤姐还来得呢”绝不是自吹自擂。凤姐依靠威逼利诱能够使得家族正常运转,而贾母则是依靠法制和规则来管理家族,这就比凤姐至少高了一个层次,可以想见她年轻时管家是多么井井有条,再加上家族运势不错,贾府在她手下想必是欣欣向荣。

其次,贾母的素质同时还体现在处理家庭和夫妻关系上。在代善纳妾的情况下,荣国府文字辈的主要角色都是贾母的亲生儿女,足见她在经营夫妻关系上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既能够维系当家主母的贤良,又能保全夫妻情谊。此外,贾母在府内从重孙媳妇做起,一路打怪升级成为老祖宗,并且一直到老都和府中的几个老妯娌关系很好,还会一起叙旧,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她强大的双商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然而贾母最可贵的地方并不在于此。命运两济只是可遇不可求的幸事,个人素质也只是战术层面上确保她宅斗成功的免死金牌。这些因素也许能够确保她坐上贾府老祖宗的交椅,却无法保证她成为书中所写的那个有趣的、精神世界丰足的、懂生活的老太太。

贾母最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点,在于她超乎常人的豁达,和对精神世界的坚持。

面对夫妻关系,贾母的豁达是看清现实世界以后,一种舒展的接纳。代善虽然纳妾,但贾母和代善的关系却依然融洽,核心原因是贾母对现实的接纳。她看清了那个时代丈夫纳妾的必要性,并接受了这种设定,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起改变时代,谋求一夫一妻的妄念。这绝不是自我PUA,而是一种与外界世界的和解,因为贾母不像甄嬛传的皇后,虽然贵为国母不得不接受与她人共事一夫,却日日拧巴,到最后还哭诉“臣妾做不到”。贾母给代善纳妾,却并没有将这种“贤良”当成自己的委屈,而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维护了她和代善的夫妻情感。即便在代善去世多年以后,她也没有因为他纳妾,便有怨怼之情,可见她的心胸。

贾母对待夫妻关系的这种观念,也能够在贾敏和黛玉的身上找到影子。贾敏嫁给林如海,也是给如海纳了几房姬妾的,而且夫妻关系也十分和睦,她死后如海甚至立志不再续弦;而黛玉也是一脉相承,尽管对宝玉十分上心,但即便在和宝玉两相猜忌的前三十回,也没有对“好嫂子”袭人吃过醋,这说明黛玉是认同丈夫纳妾这种观念的,并且也能够避免这种形式的精神内耗。

面对家事,贾母的态度依然非常豁达。她不贪恋权势,虽然王夫人和凤姐的能力也许不如她,但她只要说了退休,便真的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不到必要时绝不轻易干预管家的事宜。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都难以做到的放权,贾母却轻易地做到了,这种高风亮节是极为难得的。

接纳现实,顺应天道,为贾母的人生之路铲平了许多的坎坷。她的这种不纠结、不拧巴的豁达,是她没有变成死鱼眼的重要原因。这种看似摆烂的心态,其实是非常强大和可贵的。避免精神内耗,随时都能调整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去处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才能将自身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反观凤姐,处在同样的境遇里,就因为无法与自己和解,又不能看透权势的虚妄,最终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

在这种豁达的基础上,贾母便有了坚持精神世界的资本。听笛子要隔着水音听、绿色的竹子要配银红的霞影纱、望见雪地红梅的美景就兴奋得赶紧拉着大家看——她的修养和情趣绝不是做戏,而是自身的一种真实而朴素的需求。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这种鲜活的向往和执着的坚持,是她的心态始终年轻、笑容始终舒展的根本原因。

这种对美的追求,与贾母的境遇和修养有关,但绝不是仅取决于此。

同样是贵妇人,王夫人对于“在哪里摆宴席”的想法就是“老太太说哪里就是哪里”,她对于美丽姑娘的印象就是“狐狸精”。也是因为对美缺乏洞察力和坚持,王夫人的心灵就逐渐枯竭麻木,成了那个威严有余、情趣不足的死鱼眼。

相反,许多并不处在物质极度丰富的金字塔尖的人,也同样能够保持这一份鲜活的初心。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也是和贾母同样富有大智慧的老同志,她对于美好的感知能力同样不弱。

贾母对美的追求和坚持,是她对个人灵魂的持续滋养,也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这种感受美好的能力,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其实是最接地气又最难得的。它也许是下班路上的一片火烧云,是家里的一个温馨的小角落,也许是爱人的一个宽慰的笑容,孩子的一个舒心的睡颜。如果这些生活里的小确幸和小美好,都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温暖,生活的挫磨也就不会将我们轻易打倒了吧。

贾母固然运气很好,又有高超的个人素质,然而她真正能够一直是那个心灵鲜活美好的宝珠,还是依靠她强大的心灵。贾母的精神力量,支撑她豁达的心态,也支撑她对美好的坚持,这些才造就了这个慈祥而可爱的老祖宗形象。可以说,贾母的幸福晚年,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学不来她的这些运气部分,但我们至少能够从她的心态里学到一些应对人生岁月磨蚀的法门吧。

作者:泥娃娃,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红楼梦里,为什么那么多女孩都喜欢贾宝玉?
红楼梦里有哪些令人泪下的告别?
红楼梦里最幸运的女子,什么都没做,却从丫鬟做到了正室夫人
红楼梦里的怪现象,贾府上下都是尴尬人,没有几个是正常的
红楼梦里的丫鬟,为什么宁愿留在贾府为奴,都不愿出去?
红楼梦:女儿是如何从无价宝珠变成死鱼眼睛的?此人是最好的案例
红楼梦里的玻璃制品有多珍贵?王熙凤的玻璃炕屏,整个贾府就一件
林黛玉进贾府时,贾母为什么先哭后笑?
林如海病重,贾母为什么派贾琏护送黛玉?
红楼梦里的两大寿星是谁?一个活到83,一个85仍健在

网址: 红楼梦里有很多“死鱼眼睛”,为什么贾母成了例外?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447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