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家书房④|宋杰:收藏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调剂
原标题:走进名家书房④|宋杰:收藏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调剂
开栏语:
心居之所,是为书房。书房养心,读书养性,人和书房一起生长,相互给予,自然勾勒,每间书房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灵魂。
今起,贵阳网推出《走进名家书房》专栏,让读者得以一窥名家们的书房一角。他们的书房各异,有的规划整齐,排书有序;有的“杂乱无章”,书籍遍野;有的热爱收集,藏品丰富……在书房里,他们爬书山、涉书海,乐此不疲。走进名家书房,探寻阅读奥秘,品味人生故事。
人物简介:
宋杰,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后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获博士学位。著有《〈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货币发展史》《汉代监狱制度研究》《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汉代宫廷居住研究》《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等。
绿茶手绘宋杰书房。
小时候,我是三国迷,看了很多三国连环画。几十年后,我家小朋友也喜欢三国,借由他的三国阅读,我又重温自己的三国阅读往事。这些年,买了很多三国相关的书籍,一方面重温,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更好地互动。
有一次去中华书局开会,在伯鸿书店看到宋杰老师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如获至宝,这正是我最想开拓的三国阅读视野,在地理战略的角度,认识三国的攻防转换和战略转移。这三大卷一百多万字的大著,显然我家孩子没多大兴趣,这样,我在和他互动三国知识时,就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今年,又读了宋杰老师《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进一步丰富了对三国战略地理的认识。加之宋杰老师另一本名著《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再版,读后大呼过瘾。
采访中了解到,宋杰老师正在写“三国”的第三本,可谓是“三国战略三部曲”。第一本《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出版后,有论者评价其书结构不好,曹魏内容太多,吴蜀则太少。于是,第二本《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侧重补充了孙吴部分。接下来的第三本则偏重蜀汉内容的完善。
宋杰老师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太大的课题,只能重拾年轻时打下的考据功力,从小处入手,“小题大做”。但“三国战略三部曲”合璧显然不是小题,而是很庞大的系统,也必然是“三国战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在宋杰老师书房,欣赏他不同主题的收藏,如邮票、古钱、徽章、印戳等等,每一个门类的收藏都非常可观,让人目不暇接。可能人都有这个心理,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珍藏的宝贝。宋杰老师一件件展示他收藏的宝贝时,那份快乐与舒畅,特别感染人。宋杰老师说,收藏是他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调剂,可以缓解焦虑。但在我看来,这是宋杰老师真性情的表现,是他最真实的一面。
而他书房里,学术专业方面的书不多了,余下都是宋杰老师说的“闲书”,更多是他小时候读过的书,他在一点点补充和购买,有些书补齐很困难,甚至花很高的价钱,但一点点淘书,重构自己儿时的阅读史,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杰老师书房,听他讲述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收藏往事。
绿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史,但你们这代人处于阅读饥渴年代,那时候的阅读路径是不是都差不多?
宋杰:我在初中读了一年就去了农村,待了两年。后来招工到了地质队搞勘探,又干了五年。因为是独生子女,又回到北京父母身边,到一个中学的校办工厂做了三年车工。
待在农村的时候,没书可读,后来在地质队,倒是有机会借到一些书来读,在那个阅读饥渴时代,每次借书,都要先说好,借多长时间,有时候第二天必须还,经常熬夜把书看完。记得那时候看福尔摩斯,都是玩命地看,熬夜看,不然下次人家就不借你了,这样的好处是训练了快速阅读的能力。《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那时候读的。
1977年,恢复高考,我文史的底子还不错,高考的时候主要复习数学。因为当时正在中学的校办工厂,所以有什么不懂的就可以去问老师。后来,数学考了76分,是三门里最低的。但顺利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当时,文科只有三个选择,政法、中文和历史,我从小比较喜欢历史,就选了历史专业。
宋杰的部分藏书。
绿茶:那么可以说,您后来从事历史研究,跟早期的阅读及其影响还是有一定关系吧?
宋杰:是的,很有关系。我们学校北京师范学院不算一流的,但我们学校有很多老师是一流的。本科时候,听过我们系宁可教授的《中国历史的地理环境》一课,留下深刻印象。毕业留校刚好分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在宁可教授专业指导下工作。后来又在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宁可教授当时正在酝酿一个庞大的课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和南北”,在这个思路启发下,我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确定为《先秦战略地理研究》。我的计划是后续还有《秦汉战略地理研究》《三国战略地理研究》《魏晋南北朝战略地理研究》等等。但实际上只完成了先秦和三国两个部分。我后来完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实际上也是导师“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和南北”这个大课题里的一部分。
我的主业是秦汉史,平时报项目、发文章都是在主业范围内,因为军事史在主流学界、历史主流刊物都不受欢迎。在国外,军事史是一门显学,很受重视,但在中国刚好相反。战争史在大众层面是很受欢迎的,但在学界不是很受重视,这在中国是有传统的。看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其中就没有兵家,兵家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受排斥的。
我因为儿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三国这段历史和军事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上大学后跟导师聊,自己想做三国这方面的军事历史,导师也认可,他推荐我看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军事史领域有了一个分支叫战略地理学,且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像董良庆的《战略地理学》、雷杰的《战略地理学概论》等,这几本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虽然这些书举的例子都是现代的,古代的很少,但他们提供的理论方法对我帮助很大。研究三国,前人已经做了很多了,换一个思路、方法来写,就开阔多了。我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一百多万字,要没有采用新的理论方法,是很难做出来的。历史研究想要创新,一个是你掌握了全新的史料,再一个就是掌握了新的理论方法。
我接受的历史教育是很正统的。后来跟宁可教授读博士,当时他是坚决不让我碰大的课题,而偏重一些考据的小课题。记得当时导师给我选了一个题目是《从<九章算术>看汉代社会经济》,这个很难做。但是,好几年严格的考据训练,对我后来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历史学家严耕望说:“年轻人,小题大做;中年人,大题大作;老年人,大题小做。”我现在岁数大了,就重新拾起上学时的考据训练,做一些小题目,像《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那样的书,现在肯定是写不动了。
导师给我布置的任务里没有这些,我后来做的军事地理方面的研究完全是自己凭个人兴趣,再结合一些新的理论方法,摸索出来的一种研究方式。
绿茶:研究三国,必然面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比较,也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您觉得,虚构在历史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宋杰: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虚构一般是不可以的,但这些年,西方也出现了很多“虚构的历史研究”,也很有意思。好的文学对历史研究很有帮助。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前半段,遇到的问题很多是孤证,或者是线索很少,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一种是胡适当年说的,“有多少史料,说多少话”,但如果都是这样,也还有很多问题。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刘备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正史中讲得很少,总共加起来也就一两条。按过去的情况,就没法做了。能不能在史料极端不足的情况下做一些推想,如在战争过程中他做了什么?曹操败了之后他又干了些什么?不是说完全的空想,还得有些旁证。
现在科技发达了,对于历史地理方面有很多复原技术。我的《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一书最后一页,是一张“乌林-赤壁形势图”。通过这张图我们看到,周瑜驻扎在赤壁山一带,对面是乌林,曹操就驻扎在这儿。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地方呢?这是周瑜选择的。原来我们都不清楚,但是看了地图上的虚线,长江在这一块儿有一个巨大的沙洲。周瑜的部队把守着主航道,北航道则由刘备把守。刘备的兵力当时只有两万人,火烧赤壁之后,周瑜的部队没有参与,追击曹操的是刘备。
这张图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者,根据航拍以及复原技术实现的一种推演。这块区域和三国时期基本上没怎么变,就是沙洲现在稍微变小了一些。类似这种情况,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就得发挥一些想象。
我做三国研究,基本上不采用《三国演义》的东西,偶尔会看看,看“演义”中怎么说,但实用时主要还得用正史。《三国志》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历史地位,就是因为这段史料现在太少了。南朝刘宋时期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引了多少书,这些书当时他肯定都能看到,但现在都没有了;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他能看到三国相关的书比我们现在要多得多。这就是做历史研究很被动的地方,前人给我们留下什么,我们就在这个范畴内做。
还有一个说法叫“孤证不立”。像秦简、汉简里的法律条文,其实都是孤证,按过去的历史研究标准,这也不能用,但现在大家慢慢都接受了这些史料是可靠的,是可以用的。
绿茶:您现在还在做哪方面的研究?
宋杰:还在做三国,已经写了《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和《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现在正在写第三本。本来觉得已经写完了,或者还有一些题目很难写,不打算写了,但有些还是应该再深入一下。比如阴平,因为材料太少了,只有《邓艾传》《钟会传》中有那么几条。
第一本书出来时,有一个评论很尖刻,说我这书结构不好,曹魏的内容太多,吴蜀的内容太少,不成比例。所以,我就想还是应该补上一些吴蜀的内容。孙吴这边,第二册基本上补得差不多了。第三本就想再多补一些蜀汉的内容。
绿茶:您也玩收藏,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宋杰:收藏对我来说就是休息,是做研究过程中的一种调剂。有时候做研究累了、烦了,就去潘家园、官园、月坛等古玩市场淘淘东西,特别解压。曾有位老先生说过,“历史学家应该有一些无用的爱好。”淘古物,玩收藏,不见得对学业有直接帮助,但它能让人更清醒。
小时候,主要是集邮。后来都丢光了,现在就剩下一本,是“老纪票”,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发行的第一套叫“纪1”,到“纪122”,122套一张不缺。后来收藏古钱,玩了十几年,在学校开了一门课“中国古代货币史”,又写了一本书《中国货币发展史》。
之后又玩奖章。当时大量的苏联奖章流进来,在月坛、潘家园,苏联的奖章满地都是,也是一套一套的。章一直还玩着,就是不断换主题。最近,又玩起拿破仑战争纪念章,已经收藏了一百多个,再找已经非常少了。
我藏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办五六个展览。
绿茶:可以分享一些您书房里的好书吗?
宋杰:我现在不做大的选题了,书房里留的书不是很多了,原来大多数专业书籍都送给同事、学生了。现在书房里除了一些基本史籍,如前四史、《读史方舆纪要》等,就是一些军事历史方面的书。而最多的就是一些供消遣的闲书,主要是文学方面的和小时候读过的书。
像上海译文的这套《安徒生童话全集》16本,这就是小时候读过的书。还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收藏了很多版本,还有金圣叹批注的版本。再比如这套凡尔纳的小说,是中国出版的一版一刷,现在很难凑齐了。1961年版的这套《森林报》(春夏秋冬),也是我小时候很爱看的书。最奇妙的是这套评书《隋唐演义》,一套十本,我缺三本,后来在潘家园正好淘到了。
当然,这些书都是后来买的,借由重温自己小时候的阅读史。
绿茶:在您的阅读生涯中,什么书对您影响最大?
宋杰:如果只说一本的话,还是《三国演义》。我五岁时,第一次看1957年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而且我还知道有两种不同版本的“赤壁之战”。因为我在托儿所把别的小朋友的一本《三国演义》给撕坏了,父亲就去书店买了一本赔给他,他说这不是一套。后来我知道,有一个成套的《赤壁之战》,还有一个单行本的叫《赤壁大战》,两个版本是不一样。
绿茶:您读书有什么独到方法吗?
宋杰:读书就跟吃饭一样。一种是狼吞虎咽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泛读”;一种是有选择的,可以称之为“选读”;再一种就是细嚼慢咽的,当然就是“精读”了。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就是我阅读生活的反映。很艰苦,但也乐趣无穷。
特约撰稿人 绿茶 文/图
策划:邓希容 何婕
海报设计:陈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走进名家书房①|陆建德:在书房里谈往与说今
走进宋画的美学世界
走进文艺复兴的历史风景《走进宋画》新书分享会在苏州举行
李冬君《走进宋画》新书分享会在苏州举行
中国文房艺术展带观众走进古人书房,超八成文房器物首秀
名家作品 布永杰老师手绘动物画 实在太惊艳了!
如何“走进”历史的更深禀赋——《走进宋画》不一样的心灵打开方式
600余件器物讲述文人雅趣 中国文房艺术展带观众走进古人书房
故宫开大展!乾隆书房“五经萃室”首次亮相,还有一众神作
第一讲: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