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开新馆,常设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多图直击
原标题:故宫开新馆,常设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多图直击
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
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被后人称作“文明之母”。如今,明清宫廷雕刻的书版、印刷成套的典籍、刊刻相关原始档案,大多藏于故宫博物院。据统计,故宫现院藏内府雕版21万余块,时代上至明代,下迄晚清,内容囊括经史子集、政令文书等,包括汉、满、蒙、藏4种文种。
为深化古籍文献类文物的保护与活化,故宫在对雕版文物进行整理、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在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专门开设了一处新馆——雕版馆,同时举办“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以库房陈列的形式展出文物1.5万余件(套),展现宫廷雕版珍品版式各异、雕琢精巧的风采。
观展·亮点
刻书成版
32件“之最”雕版文物“揭面纱”
走进故宫雕版馆,迎面一排排顶天落地的巨大书架里,数量庞大的雕版整齐排列。中间展厅的展柜中,重点展示了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存世罕见的用来印刷政令文书的底版、清代宫廷版画的最后一部作品、国子监有志以来最好的刻本……多数都拥有“之最”美誉。其中,一件重量级雕版展品,为清内府顺治元年五月所刻《摄政王令旨》雕版。它长27.5厘米、高46厘米、厚2.2厘米,在展厅内算得上“大块头”。整件雕版呈异型,凑上前仔细瞧,雕版没有拼凑痕迹,为整木雕刻,上镌凸版楷书反字,遒劲有力。
《清史图典》保存的《摄政王令旨》图样套上了龙纹边框。
“这是一件存世罕见、用来印刷政令文书的底版,作为下达谕旨、政令的凭证,雕版四周还套印有龙纹边框,规制极高。”故宫图书馆研究员武安国介绍,结合《清实录》记载,《摄政王令旨》发布于清军入京之后。内容大意为:摄政王多尔衮告诫各位王公和大臣,值此进取中原之际,应各尽其职,不得为一时之利而贪赃枉法,违者必将严惩,很有汉高祖“约法三章”的意味。
存世罕见的清顺治元年内府刻版《摄政王令旨》雕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该雕版存放在展览的第一单元“立法定制明示朝野”,主要展示雕版印刷在整饬朝纲和稳定国政方面发挥的作用。而这一种雕版的出现,也意味着清代每逢颁布律法、推广政令,仅仅凭借抄写和誊录是不够的,要用雕版印刷进行公布,这样既规范严谨,还能让众人皆知。
这种方式在过去并不罕见。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天聪四年(1630年)《金国汗攻永平誓师安民谕》、崇德四年(1639年)《户部禁烟告示》等,都是清入关前刊行的单幅纸质布告。这些印刷品在当时印量极多,但不易存藏,随用随印,因此保存到今天十分不易。
厘剔有法
内府书籍刊刻彰显宫廷独特审美
中国古人著书,有史必有图,图绘直观形象,文字凝练抽象,二者相辅相成。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画稿反刻在梨木或枣木等材质的书版上,并灵活运用挑、刻、铲、刮等技法的传统版画技艺日趋繁荣。
清代内府书籍的刊刻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彰显着独特的宫廷审美。书稿写样大多是名臣乃至帝王手书上版,画稿则都是由供奉内廷的画师完成,刻版多由名工参与指导,雕刻精整刷印成书后,纸墨精良,既能观书赏画,又可享读内容,令人不忍释卷。
此次展出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是康熙五十一年内府所刻朱墨套印本,是一部绘写皇家园囿景胜的风景园林版画集。康熙皇帝御撰诗文,画家沈嵛据诗意配图,朱圭镌刻。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市,也称热河行宫。这件套印本绘刻了避暑山庄的景胜,始于‘烟波致爽’,终于‘水流云在’,共三十六景。”武安国评价,该本极为精致,是清内府刻山水版画中的上乘之作。
而与套印本配套展出的,还有一件清内府刻制的康熙“体元主人”“万几余暇”印文雕版,印章上方还残留着红色的印记。清代内府编修的书籍,大多冠名“御制”“钦定”等词,以彰显帝王尊威。在这些典籍的御制序文落款处,大多印有帝王闲章。就其为钤印还是刷印曾有过争论。随着这件印章雕版的展出,这一争议问题也迎刃而解——雕版上已经刻好了两枚印章。
吉光片羽
清代木刻版画收官之作
漆黑的雕版看着不起眼,其实藏着很多历史细节。每刊刻一块雕版,通常要经过写样、上版、刻版3道基本工序。明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监将所收的宋元旧书版进行整理、并修补刷印。到了万历时,北京国子监据“南监本”重刻《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清初,百废待兴,这两部书卷帙浩繁,又关系文教。因此清宫将“北监本”雕版书口处的万历年款挖去,嵌入“康熙二十五年重修”的字样后,重新刷印。如今在展览上,这些修补痕迹还清晰可辨。
清道光以后,国库衰竭,内府刻书规模每况愈下,无论工料、刻印、数量方面,都远远比不过从前。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大火,殿内所藏二百年来的书籍雕版焚荡无存。同期,各地方开始建立官书局,如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湖南书局等,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武英殿修书处的职能。至光绪末年,内府刻书已经名存实亡。那时,帝王钦定的图书已经使用西方传入的石印、铅印等技术,但仍然不乏木刻精品制作。
展览中的一件《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虞帝舜申命戒傲图》雕版,是清代宫廷版画的最后一部作品,代表了清末宫廷木刻版画的高水平。这是根据元代王恽所作史评《承华事略》补图而作的雕版,由光绪皇帝钦定,张之洞在苏州书局付梓刊刻。该书因当时国库亏空,刊行“补图”的钱款大多由张之洞自行筹措,且以图文并茂方式达到谕教皇子的目的。专家解析,它已经带有了西方石印版画的风格,但其优秀的镌刻工艺,在日薄西山的木刻版画艺苑中,仍然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观展·解码
国子监有志以来最好的刻本
本次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单元“立法定制 明示朝野”,主要展示雕版印刷在整饬朝纲和稳定国政方面发挥的作用。第二单元“振兴文教 以开太平”,讲述清朝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建立相对独立的刻书机构,扩大刻书规模,使大量典籍凭借雕版印刷广颁天下的故事。
展览尾声主题为“厘剔有法 尽善尽美”,展示了清代内府书籍刊刻。展品中有一件《钦定国子监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国子监刻本,为道光年间由国子监所刻,不仅是国子监有志以来的最好刻本,展出的《五屏风全图》版长约1.2米,还是故宫博物院内最大、最长的整木雕版,印刷方式为整版印刷,装潢成书,极具特色。
《五屏风全图》版长约1.2米,是故宫博物院藏最大、最长的整木雕版,印刷方式为整版印刷,装潢成书,极具特色。
仔细观察便能看出,它不同于普通线装书一版刷印对折成筒子叶,而是将书中较长的插图折叠装订,故宫图书馆研究人员及章伟介绍,这样做避免了将整版图像裁切,展卷阅读时可将折叶展开以观全形,“这种方式称为‘蝴蝶镶’,是中国古代典籍印刷与装潢中难得一见的形式。”
藏蒙汉满4个文种《大藏经》全亮相
《大藏经》又称“一切经”,是佛教经典的总集,卷帙极为浩繁。在多数都是木质及黑色雕版的展览上,一件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内府刻的藏文《大藏经》尤其精美,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红色的文字两侧印有两尊佛像,黄色边框上方裹着绸缎样式的红布,颜色鲜丽,格外吸睛。专家介绍,这件《大藏经》四周出脊处“裹布综漆”,目的是防止开裂。
故宫现藏藏文《大藏经》雕版40余块,始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三十九年(1700年)完成,史称“北京版”;因版藏于嵩祝寺,故又称“嵩祝寺版”。此外,展览上还展示了刊刻有藏、蒙、汉、满共计4个文种的《大藏经》,文种之多、刻印之精美,均是世所仅见。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故宫博物院雕版馆
●购票方式:
无需单独预约,凭在“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按时段预约购买的故宫门票即可参观
●展期:常设展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何蕊 金瑶 洪燕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故宫首办雕版专题文物展
故宫“雕版馆”开馆
故宫雕版馆开放
故宫“雕版馆”开馆 首次展示雕版文物15000件
故宫“雕版馆”开馆 首次库房式展出1.5万余件文物都有啥?
清代内府刻书技艺“蝴蝶镶”难得一见
故宫博物院雕版馆今起开放,精选15000余件宫藏雕版
故宫博物院雕版馆开馆
沈阳故宫清宫戏曲文化展再现宫廷“梨园音韵”
故宫博物院雕版馆开馆 陈列展出文物1.5万余件(组)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016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9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9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