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与杭州文化对视,向世界展示中国下一代城市的理想图景

原标题:深圳与杭州文化对视,向世界展示中国下一代城市的理想图景

11月18日至19日,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重点活动“当创新之城遇上浪漫之都:深圳·杭州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这是继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推出“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南京的文化对视,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举办“当奇迹之城遇上东方之珠” 深圳·香港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之后的第三个对视的城市。以阅读为契机,以文化为经纬,深圳以全球化视野罗织他城经验,展开文化想象,创造对话场域,引领城市观察。无论是谈论文学,还是探讨设计,抑或论证城市历史空间与正在绽放的自然人文,深圳都以主动的姿态设置议题,将不同领域的人文景观融合成一种全新的城市叙事模式,在读书月这一平台上,开创出一个思想磁场,吸引广阔的目光,形成城市雅集的效应,亦将自身置于“交点”之上,成为可广泛讨论的话语原点城市。

今年的“当创新之城遇上浪漫之都:深圳·杭州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亦分四个篇章:“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 “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 “自然意蕴与城市意象”“表达语境与城市美学”,这四个主题,涉及文学、写作、自然、地理、艺术、人文、想象、表达、美学等众多领域,摊开来讲,它会是一本砖头一样厚重的书,概括来看,其核心无外乎三个问题:你如何看自身的城市?你如何看对视的城市?两个城市如何在不同领域取长补短,两个城市相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城市间的文化对视是一种话语生产力

城市之间的文化对视,既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话语恋爱,亦是一场暗自较量的文化历险,当然更多的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

“当创新之城遇上浪漫之都”这之中的“创新之城”指的自然是深圳,“浪漫之都”说的是杭州。2天4场名家对谈,来自深杭两地的作家、学者、设计师、规划师、策展人、艺术家等围绕各自的议题,从不同视角与维度,探讨了深圳与杭州两个城市的异同,各自的城市精神与文化记忆,以及如何产生更多交汇与交融的可能。

为什么今年会选择杭州作为对视的对象,在首场名家对谈开始之前,双城的文化主管部门便作了很好的开场白,阐明了立场与出发点。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秘书长、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吴筠表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有着独特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是一座“浪漫之都”,杭州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历史古老的文化传承,还有现代诗意的生活和浪漫的文化。杭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之城,在全民阅读、数字阅读方面,推动相当领先,大家很清楚今年的亚运会在杭州举办,还有全民阅读大会也是在杭州举办,杭州是一座城中坐拥湖山的城市,是一座充满温度和创新的城市。深圳是一个奇迹之城,40多年的发展催生了许许多多创新创业者。深圳山海连城,山海在城中随时可见可达,有密布的、贯穿全城的廊道步道和郊野公园,也是徒步者和自然亲近者的乐园。深圳和杭州在艺术和设计方面有非常频密的交流、互动、合作。吴筠说,“杭州是休闲浪漫之都,我们很羡慕,深圳是创新创业之城,通常觉得深圳非常忙碌,但是忙碌的城市,他的浪漫体现在哪里,我们很期待在对谈当中碰撞出很好的火花,创新创意之城不可能没有浪漫,没有浪漫主义不可能有这么多创造力和创新力。”

毫无疑问,2023年是杭州的高光之年,深圳选择杭州对视,是有声的响应。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应雪林表示,深圳杭州文化对视系列活动,架起了文化交流的又一座新桥梁。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既是一座创新创造的城市,也是一座崇尚阅读的城市。深圳一直是杭州对标的城市,学习的榜样,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还是宣传思想工作,新闻出版工作,全民阅读工作,深圳都很值得杭州学习。20多年来,杭州一直在学深圳。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今年9月份,我们提出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同时杭州也是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城市,这是联合国的学习城市的网络城市组织,杭州市委、市政府一度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和学习型新城市建设。努力以阅读的力量助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时尚。让满城书香成为风尚。”应雪林表示,要让满城书香成为幸福杭州浪漫之都最亮丽的底色。

深圳要发掘自身的浪漫,杭州要融会深圳的创新。双城的话语构成了一种交互的语言景观,阅读成为话语媒介,构筑起城市之间的文化对流。同时作为文化主管者,他们的表态亦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作为推动全民阅读影响力的利器,在更高层面俘获知识群体的话语传播与阅读推广实践,从而产生更宽广的带动效应。

展现文学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与重构的可能

“当创新之城遇上浪漫之都:深圳·杭州的文化对视”的首场为“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活动邀请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争光,《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钟求是,国家一级作家、“寻根派”代表人物李杭育,深圳大学文学教授南翔四位嘉宾展开对话,由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尹昌龙主持。

“新南方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的一个探讨热点,此次城市文化对视,深杭两个同属南方,又有着完全不同气质的城市,作家们如何看待自身写作与城市的关系成为现场交锋的焦点。

土生土长的杭州作家李杭育最先用词语之剑挑动现场读者的感受,他认为,用“多情”一词来形容杭州比“浪漫”更准确。谈及自身的写作,他表示一直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在变换自己的写作题材,近年来的写作更是以城市为书写对象,充分展现了一个作家的时代意识与写作自觉。同时他谈及对深圳的感受,可以用年轻人拥抱的城市来概括,深圳的年轻态与活力令他印象深刻。

钟求是则认为,深圳和杭州两座城市都有浪漫与创新的特质,这是两座城市相通的地方。而从南方写作的角度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是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量新的形态,浙江这两年提出一个概念“文学新浙派”,浙江江苏一大批作家都很猛,老中青都有。整体看,江南写作很温情,但也柔中带刚,比如鲁迅,很干练的,被称为中国文人当中骨头最硬的人。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学精神和文学性格构成了南方写作这个宽泛的概念。

杨争光则谈及,创新和浪漫都是人的天性,深圳与杭州两座城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近年来,城市文学越来越受重视,写城市的作品越来越多,声音多起来,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如果按故事的发生地,影响力大的还是发生在乡村要多一些。但是城市与乡村这样的分法,也越来越是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里面有乡土,乡土里也充斥着城市的影子,城市与乡土已很难在一篇作品中明显地区隔。重要的是对人物的塑造,要写出一种现代人的精神。

南翔从深圳城市的特质出发,他指出,深圳汇聚五湖四海的追梦人,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异质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这是深圳与杭州最大的不同。这些年南方写作是一个很热闹的词,但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并没有明确的一个界定。从语言的特性看,南方人写作要在语言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否则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广东岭南被认为是最正宗的南方,我16岁-23岁当过铁路工人,我对流动的南方更有兴趣,我的南方可能就是岭南,南下的南方。” 南翔说。

每一位作家的城市想象都是独特的,在个人的写作路径上构建着自身的语言宫殿与文学世界,这场对话开启的不仅是关于城市的文学想象,而且展现了一种文学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与重构的可能。

从“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抵达现代城市的野趣

18日下午,第二场“对视”在同一地点呈现,这场的主题为“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活动由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主持,参与对话的有:文史学者、《深圳十峰:从山海阅读城市》的作者陈林(木木),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项目负责人文贤继,《追随昆虫》的作者杨小峰,建筑师曹睿芝。他们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与田野实践,围绕如何在各自(或对方)的城市“亲近自然、阅读大地”,展开话语的碰撞。

陈林表示,如果说从地域、历史、文化来说,杭州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在这方面深圳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深圳在开放和创新方面应该更胜一筹,因为深圳的出生就因为改革开放。深圳面向香港,所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两大国策的交会地,是它最大的特点。“我最近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就是移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香港是移民城市,深圳是更大的移民城市。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规模,主动移民的,古今中外全世界没有第二个,而移民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来的人都有点冲劲、闯劲,都敢于尝试新事物,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从一无所有变成无限可能。”

在陈林看来,深圳十峰大致可分为三类:七娘山、大雁顶、大笔架山以山水为主,城市只是山水的点缀;凤凰山、大南山、莲花山海拔不高,比起山峰更像起伏的市区公园,比起山水,更吸引人的是城市赋予它们的故事;第三类则是山水和城市均占有较大比重,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的梧桐山、阳台山、塘朗山、梅沙尖。

而谈及深圳的山,在杭州长大,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曹睿芝同样十分有感触。作为深圳“山海连城”规划图与方案的起草者之一,她认为,深圳的山横亘在整个城市中间,从东到西有如一个巨型中央公园,而西湖对于杭州也如同中央公园,杭州和深圳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客观来说我们在杭州西湖边走的时候,真的是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历史的东西,确实是一个老城,而深圳正在创造历史,这是我觉得深圳有趣的地方,我从荷兰回国工作,我现在做的事情,在深圳可以做,因为深圳非常开放,允许草根,或者允许你不依靠任何大院,或者不依靠任何本地力量就能在这里中标做个项目。我现在回杭州我做不了这个事,必须得抱一条大腿才能做。”

曹睿芝觉得深圳给她很多的参与感,她感觉自己人生剩下的阶段要在深圳度过了,“我给深圳代言‘少年深圳,共同成长’,我会和它共同成长,我觉得深圳这座城市是一个少年,有无限可能。”

生活在杭州,被称为“大地的发现者”的杨小峰,喜欢在西湖边轻松漫步的感觉,这也是他最初选择在杭州生活的重要原因。他说,“杭州是浪漫之都,我平时作为昆虫观察者,喜欢关注这些非常卑微的小生命,它们的生活,它们的爱恨情仇,欢迎来杭州感受整个生态系统的浪漫。”

作为大地守护者角色的文贤继,喜欢从鸟的视角来解读深港之间的关系。他说:“我是做保护出身的,我特别推荐我工作的地方——米埔自然保护区,就在深圳福田保护区的对面,这个保护区大概380公顷,路很平,有很多无障碍设施,视障人士都可以去,在这里可以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夏天的时候有很多的鸟。这些鸟白天在深圳觅食,晚上回到香港过夜,它们把深港两地结合在一起。不同的时间在米埔会看到不同的鸟,特别是涨潮的时候,通过专门看鸟的设施,有时候离鸟只有十几米远,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鸟,非常震撼。除了米埔,深圳湾或者新界北边有很多地方,就我本人来说是很值得去走一下,从马草龙东边一直走到新田,一直往南走到尖沙咀。在香港可看到成片的鱼塘和鸟,以深圳的城市做背景,我走过很多回,非常震撼。深圳确实是很伟大的城市,40年的奇迹,从香港的视角看过来会有很清晰的感受。”

深圳是国人对现代化都市美好愿望的集结

深圳·杭州文化对视第三场名家对谈以“自然意蕴与城市意象”为主题,19日上午在同一地点持续展现话语的激荡。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林海钟,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姜俊现场对话,由著名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主持。

山水画家林海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对杭州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不愿意离开杭州,不愿意离开西湖,就像他说的“我太爱这个地方了”,他从山水画的角度理解杭州,在他看来西湖作为人工造景,是全世界被复制得最多的地方。杭州三面环山,山上不建房子,这种景观一千年没变过,简直不可思议。今天西湖边的建筑要去做一点点改变,都会有历史包袱。深圳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深圳是所有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深圳从一开始建设就是要把最现代的一个城市的观念落实,这也是深圳能成为今天的深圳的必然。

作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深圳的规划师朱荣远,深刻见证并参与了深圳城市的变迁。他说,“1984年开始在深圳做规划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想深圳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其实想象不了,因为我们的想象力远远没有触及深圳的人文爆发,深圳的现代化过程及它给每个个体人幸福追求所带来的能量,我们想象力当年不够。深圳在20年前,在中国第一个做的事情是设计基本生态线,划定人与自然的边界,这是文化上的追求。我觉得这座城市就像我们今天说深圳与杭州是创新和浪漫的一个对视,含情脉脉,秋波互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杭州有他的历史,深圳有深圳的故事。深圳这座城市对于我们来讲更多是对现代化的诉求,每一个个体人在对现代化想象中,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思想在这座城市烙下各种痕迹,无论是建筑,无论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为这座城市的创新提供非常难得的社会基础。从规划师的角度来讲,就像今天自然和人文都有‘意’字,当上升到意的时候,我觉得才是社会或者个体主观能动或主动思维的一种可能性。我们要想象未来,我们站在当下想象未来,需要用‘意’字往前看,而不是往后望。”

现场对话中最年轻的姜俊,从一个策展人的视角对比了杭州与深圳及德国的明斯特三个城市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我们今天对于杭州的认识,或者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大众文旅的讨论当中,在今天越来越往下走的过程中,每个城市非常多的被忘记的某些遗留点,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的城市爱好者,不断进入到城市空间,通过纪录片或别的形式在各种媒体当中,利用媒体平台挖掘城市记忆,我觉得有时候民间自发的对于历史爱好的挖掘,确认自己作为这个城市本身的身份认同,通过一系列历史的研究去展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类似于中产阶级化社会之后,对于本土本地爱的展开。”

在姜俊看来,民间力量对于城市的文化建构在今天变得非常重要,而如何把民间力量激发,使得民间记忆能与新的创意经济、新的产业进行对接,这也是他作为策展人工作的兴趣点。在深圳生活了五年的建筑师范悦,与姜俊类似对城市也存在某种跳脱的间离感。他对深圳印象最深的是深南大道,他说,“深圳对我来讲是比较有规划、好像历史比较浅,但是有自己的山水和人文,他的海岸线和山叫‘山海连城’,规划上肯定考虑了这个东西,他给我们的印象确实是自然意蕴,深圳的自然意蕴完全塑造了深圳城市格局,所以意象通过我刚才说的深南大道,把各个片区、各个节点,甚至标志物,城市意象五要素连接起来,有这样一个要点在里面,所以对我来说,其实我还在挖掘深圳的意象中。我觉得一个城市,像杭州这样的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模式,我们经常会去膜拜一下,但是我更喜欢像在深圳这样比较均衡,比较更人文更公民化的环境里去生活一段时间。”

探寻作为“文化雨林”的深圳的城市美学

深圳与杭州的文化对视,不仅是城市的表意,更是作为主体的城市人的情感连接。三场持续的对话夯实了双城的人文勾连,无疑也加深了对各自城市的理解,强调了各自的人文特色。从主题的衔接上看,“自然意蕴与城市意象”这一主题是对“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 “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两题未竟之意的开拓与延展。意图将自然与城市融合为“自然城市”的话语勘探,而意蕴与意象则是两条摆动的柔软探针,找寻并赋予城市全新的读解。而其所营造的表达语境,亦是第四场要深入探讨并抵达的城市美学。

第四场文化对视以“表达语境与城市美学”为主题,于19日晚上在同一地点上演。这场由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栾倩主持,趣城工作室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绪,设计师、光合机构召集人、典尚设计创始人陈耀光,设计师、韩家英设计公司创办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韩家英现场对谈,从设计视角与表达语境的营造,探寻城市不同的文化面孔和美学价值。

来深圳28年的张宇星博士在这场对话中首先表达了对于深圳的个人观察,他说,“我是老深圳人,看到深圳的城市变化、生长过程。我认为深圳的文化特征就是生长、变化和创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非常认同。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是在今天又有另外一个关键词,说深圳是文化雨林,沙漠看不到生物,但是雨林特别丰富。深圳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是‘文化的湿地’,这些都说明深圳作为一个年轻城市,其实它正在不断地生长、不断的演化,就像一片雨林一样。我作为一位建筑师,作为一位设计师,我的感触特别深。记得我20多年前来到深圳,我们现在所在的这片土地,深圳中心区,现在大家特别喜欢的城市最繁华、最现代的地方,20年前这是一片空地,2000年的时候现在所在的书城还没有开始建设,可以想象这20年的变化有多大。所以我想说一个城市像一片雨林一样包容万物、包容不同的生物,是这个城市特别有意思的文化,也是它的美学。我现在一听到人家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他可能没有真正了解深圳,深圳是特别棒的一片雨林。”

设计师韩家英则表示,深圳城市的状态和杭州不一样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这里的人都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事业或者生活的目标和梦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这样带来的是要对每天的生活、工作、事业,都是专注的,这种专注也是深圳的特点,另外也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说创新也好、说年轻也好,这些底色都是一个城市美学的特殊特点。

韩绪教授表示,“从浪漫说起,杭州的浪漫可能是源于中国最经典的几个爱情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杭州,比如白蛇传、梁祝,这些故事都在西湖边。大家可以用两个维度来看杭州,一是用大江南的维度来看,这个江南不是指长江以南,是指长江中下游的三角洲地带,以江西、湖州、上海、宁波、杭州、绍兴、苏州、无锡为主要城市群。这个地方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也是最有钱的地方,同时拥有了这两样东西一千年,这是一个基本层面。但是杭州在整个江南里又非常特殊,它不属于吴文化,也不属于越文化。吴文化是江苏以南京为首,越文化是以绍兴为首。杭州是北宋文化的南迁,它在文化上是飞地,在语言上也是飞地,在市民个性上也是一块飞地,所以杭州既属于大江南,但是又和大江南格格不入,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城市。”

出生在杭州,从小在小小的青石板的杭州市里的东河、运河的桥上长大的陈耀光,对于杭州的记忆是特别鲜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出生以后对成长环境的念念不忘的原始性,就是母亲的脸和城市的记忆。他认为,深圳是个新城,对于他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向往的纽约、东京,现在深圳的摩天大楼已经变成了城市的轮廓线,就是发展未来国际建筑的窗口,特别向往。关于一个城市的印记、印象,公民是最有权利参与互动的,政府对城市人幸福指数的关心最终的结果还是反映在每个公民身上,南山区、罗湖区里生活中的人,每天早上起来的表情和纠缠时的愉悦状态,或者是对这个城市的满意度。

不同的视角展现不同的文化记忆与城市想象,深圳与杭州的文化对视,名家对谈,是两个城市的即时交织,也是未来展望。正如张宇星在对谈中所说,“我相信这是今天深圳杭州对话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文化对视,也是文化互相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圳和杭州共同创造一个中国下一代城市的理想图景。最理想的城市是贡献给全球的,让西方人到中国,突然发现深圳有一个特别棒的和西湖一样的场景,杭州也有一个有点像深圳这么鲜活、这么有知名度的场景,这都是很重要的,我特别感动,杭州和深圳都是中国特别好的城市。”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深圳茶事》首发暨签售会举行 描绘深圳茶生活独特文化图景
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新图景
135幅作品展示城市发展成果
轨道城市文化空间迎新展,“水墨燕语”尽显中国画魅力
摄影艺术与时代共融,第六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开幕
深圳出版社携900余种图书亮相深圳书展 法国图书集中展示
《产业政策变革:中国与世界》新书首发暨读者分享会举行
今年上半年GDP十强城市出炉,杭州武汉易位
美学洞见多元交锋 兴造城市无限可能 2022深圳国际城市美学论坛成功举行
画廊周北京2023呈现前沿艺术图景

网址: 深圳与杭州文化对视,向世界展示中国下一代城市的理想图景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629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